杜 葳,邓小茹,刘 昆,严嘉红,赵晨羽,莫拉第,陈书岩,马文康△
(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药剂科,广东 广州 511447;2.广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1436;3.广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1436)
中国古代书院是一个集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等效能于一体的教育组织,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承经典、开启民智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体现在一是重道德教育,知行合一;二是重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三是重环境育人,树立典范[1]。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化的书院制建设在我国内地高校悄然兴起,2005年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开辟了大陆地区现代书院建设试验田。此后,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汕头大学(2008年)等高校也先后推行了各具特色的书院制[2]。新时期我国高校书院的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学生宿舍为管理和服务单元,以学生公寓为学习和活动社区,侧重通识教育,强化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行为习惯养成、独立思考研究等,对中国传统书院进行传承和发扬[3]。书院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机制有助于实现学生医理文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其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个性培养,全面发展”[4]。从实践情况看,书院制能丰满学生的人格教育和个性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更高素质的人才。
近年来,高校书院制改革在促进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书院-学院”协同/共同育人机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建设过程中仍面临改革共识难、文化建设难、书院教育功能发挥难、导师落实难等现实问题。特别是地方医学院校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实施书院制改革面临的困境更加明显[5]。
生物技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基础性强的综合性新兴学科[6]。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且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良好专业素质、创新意识强、实践能力强、持续学习提升能力等综合核心素养至关重要[7]。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生物技术专业还是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尚需不断探索[8]。本校生物技术专业创立于2005年,是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依托广州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生命科学学院(联合生科院)进行办学。近年来,通过“2.5+1.5”培养模式和课程、实践体系改革、搭建高水平创新人才实验平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生化技能大赛、挑战杯等活动使专业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然而,本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分化现象日趋明显。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学习动机不足、学习能力不强等多因素夹杂往往会造成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的困境。在专业认知方面,部分学生对生物技术专业到底学什么、就业前景如何等问题较迷茫,专业了解度不深,认知度不够,认可度不高;在学习方面,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普遍存在看不懂、记不住等问题。但同时前期调研结果也显示,学生实际上是渴望学习专业知识的,但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专业理论知识相对枯燥、较为抽象,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略显不足。
结合以上难点,书院制虽然可有效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有效培养学生“知行合一、能力本位”的核心素养,达到均衡教育的目标。但目前如何在地方医学院校书院制整体推进不佳的情况下正确认知书院文化,特别是新书院文化的内涵,从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出发传承中国古代书院精神内核,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精髓,在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契合的新书院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新书院文化的合理嵌入模式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书院制的本质功能在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伦理水平[9],其核心在于“书”和“阅读”,其中“自修、质疑、讨论、自省、自察、躬行、实践”的书院式经典阅读学习方法才是书院制教育的核心[10]。
“场域”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社会学家布迪厄将其引申到了社会科学领域范畴,作者在《场域的逻辑》一文中提到:“从分析的角度看,一个场域也许可以被定义为由不同的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造。”[11]场域可以是有形的空间或是无形的空间,这个空间中存在着各种能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传递、交换、影响和叠加,学生在空间内被影响、被塑造。学习场域可以为广大学生构建提升学习兴趣的空间,搭建学习沟通的桥梁,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依据文化、社会学对场域的界定,学习场域可以理解为一个学习活动开展的物理空间,一张学习活动进行相关的关系网络,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一块推进学习活动的资源平台。
大量研究表明,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带有一定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1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深入、愉快地学习,可以推动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前期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发现,通过阅读和人文联系情感的书院式经典阅读活动可塑造师生深度参与、深入阅读的学习场域,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本校探索了“读书分享会”等一系列活动,引导2018级至2021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阅读《JUNK DNA》《自私的基因》《病者生存》等学科领域的经典读物,学生对生物学兴趣激增,能积极思考“癌症是什么来的”“非编码DNA到底有没有作用”“我有科学观点,这个观点如何证明,需要做哪些实验来证明我的科学观点”等本专业的学术问题和学术思想。实践表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通过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传统经典读物和学科经典读物的阅读模式,构建新书院文化背景下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学习场域不失为解决当前人才核心素养培养难点的有效手段。
4.1建立三支队伍 第一支队伍是教师群体,教师作为新书院文化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成立院校内外互通、专业课与通识课、教师(教辅)与辅导员互融的导师小组是实现新书院文化嵌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第二支队伍是学生群体,学生作为教学行为的直接作用对象,其参与度直接影响学习场域的构建,反映实施效果;第三支队伍是第三方评价群体,包括校院督导、学生信息员协会、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等,这些第三方评价能客观反映项目改革模式和目标的契合度,是检验实施质量的重要反馈队伍。
4.2构建两大书目库 结合专业需求从图书经典性、思想性、知识性、前沿性和可读性出发构建两大经典阅读书目库。第一个是通识人文教育经典阅读书目库,内容可涵盖“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明”“哲学与宗教”“经济与社会”“自然与生命”“全球化与领导力”“新时代先进文化”等。第二个是生物技术学科专业经典阅读书目库,内容可涵盖“科学名人传记”“科学精神”“科技进展”“科学方法”“科学史”“科学技术方法论”“新科技、新材料”等关键领域。
4.3形成一个闭环 构建从课内到课外、线上到线下的立体化经典阅读体系。如开设“经典研读课”,学生提前阅读,做好读书笔记,指导教师与学生线下集中研讨,增进师生交流和对话,扩大学生的知识和学术范域,提高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讨论习性和探索精神。举办“阅读沙龙”,教师以陪伴阅读的形式加强人文关怀和情感联系,在固定时间阅读经典书目,阅读过程中及时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和进展,及时提醒和督促、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举办读书分享会、读书报告会等,将小组学习、个人或小组汇报、口头交流、书面交流等方法引入阅读过程,鼓励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必须坚持“阅读、笔记、记忆、实践”,形成一个以问题为引导,从阅读到实践的闭环;对阅读效果和学习能力的评价也要形成从输入、输出、反馈,再到输入、输出、反馈的一个闭环过程。
开展新书院文化背景下的经典阅读模式与实践探索后随机选取58名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以开展经典阅读模式与实践探索后是否影响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思维、逻辑严密性、知识点的扩充等方面开展调研,调查结果显示,新书院文化背景下的经典阅读项目的实施能极大地提升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专业兴趣、扩充专业知识,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表达能力、了解生物学前沿研究等方面也有所帮助。见表1。
表1 新书院文化核心内涵构建阶段性成效[n(%),n=58]
围绕当前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在专业人才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新书院文化背景下的经典阅读模式研究与实践探索,重点探讨如何将新书院文化嵌入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致力于通过新书院文化的经典阅读模式构建一种合理且可操作的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场域,是对书院教育模式在非综合性大学应用的一种有益探索,对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培养人格健全、专业实践能力强、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并有望为其他专业实施“知行合一”的新书院文化熏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