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鑫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26)
糖尿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比较常见且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发展与患者的血糖密切相关。临床上应采用合理的降血糖治疗方案来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以防止其发生视网膜病变。测量黄斑部视网膜的厚度是评估视网膜病变情况的常用方法[1-2]。本文对2019 年8 月至2021 年6 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92 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的降血糖治疗方案对无眼底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从2019 年8 月至2021 年6 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择92 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照降血糖治疗方案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将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法进行降血糖治疗的46 例患者作为A 组,将采用注射胰岛素法进行降血糖治疗的46 例患者作为B 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46 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A组46 例患者中有男患者24 例、女患者22 例;其年龄为31 岁~81 岁,平均年龄(55.28±13.79)岁;其病程为1 年~20 年,平均病程(8.09±6.11)年;其接受降糖治疗的时间为1 年~20 年,平均接受降糖治疗的时间(7.39±6.11)年;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5.6% ~7.5%,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8±0.51)%。B 组46 例患者中有男患者23 例、女患者23 例;其年龄为32 岁~80岁,平均年龄(53.78±10.81)岁;其病程为2年~22 年,平均病程(10.46±6.77)年;其接受降糖治疗的时间为0.5 年~14 年,平均接受降糖治疗的时间(5.42±4.19)年;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5.7% ~7.75%,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6.52±0.59)%。对照组46 例体检者中有男体检者26 例、女体检者20 例;其年龄为33 岁~78岁,平均年龄(50.08±10.43)岁。A 组患者和B 组患者的病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且均无眼底并发症。两组患者及对照组体检者均已知晓本次研究的实施方法,并自愿签订知情协议书。其中排除存在角膜病变、晶状体及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脉络病变、青光眼等疾病的患者。各组人员的各项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A 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为A 组患者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法进行降血糖治疗,方法是:让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家: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634),0.5g/ 次,3 次/d[3-4]。
1.2.2 B 组患者的治疗方法 为B 组患者采用注射胰岛素法进行降血糖治疗,方法是:让患者于餐前15min 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液(生产厂家: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51022976),每次0.2U/kg,1 次/d[5-6]。
在A 组患者和B 组患者接受降血糖治疗后,观察三组人员黄斑部视网膜的厚度。采用视网膜扫描仪进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检测,扫描模式为容积扫描。在对患者进行检测前,使用复方托品卡胺滴眼液对其进行散瞳,由同一名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医师进行操作,确认患者的固视良好后进行扫描。完成扫描后,记录1mm、3mm 及6mm的三个环九个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数据。
采用SPSS20.0 统计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组人员黄斑区第1 环、第2 环及第3 环视网膜的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人员黄斑区各环视网膜厚度的比较(μm,± s)
表1 三组人员黄斑区各环视网膜厚度的比较(μm,± s)
组别 黄斑区第1 环视网膜的厚度 黄斑区第2 环视网膜的厚度 黄斑区第3 环视网膜的厚度A 组(n=46) 259.98±18.16 335.43±21.11 295.62±15.93 B 组(n=46) 271.02±26.07 340.88±17.09 298.58±12.15对照组(n=46) 268.11±19.98 340.39±22.26 298.15±12.88 t 值 1.209 0.352 0.218 P 值 >0.05 >0.05 >0.0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的代谢性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可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目前,临床上尚无可根治糖尿病的手段。对于此病患者,临床上主要是对其进行降血糖治疗,以控制其血糖水平,防止其发生并发症[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较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此病是一种致盲性眼病。有研究指出,此病的发生与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注射胰岛素这两种治疗方案来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防止其发生视网膜病变。但有研究指出,使用胰岛素进行降血糖治疗可能会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发展。这可能是因为高浓度的胰岛素会促进视网膜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激活视网膜周细胞的K+ 通道,使其细胞膜去极化,导致周细胞收缩,造成视网膜缺血、缺氧,进而可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发展[8]。但也有研究显示,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对2 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无显著影响[9-10]。有研究选择1441 例Ⅰ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为期6.5 年的随访。结果表明,经一定方式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够有效延缓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有文献表明,存在局灶性黄斑水肿或弥漫性黄斑水肿的Ⅰ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过程中易发生非永久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的研究指出,出现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可能是:使用浓度水平偏高的胰岛素会刺激人体内Muller 细胞编码VEGF 基因的转录,强化VEGF 蛋白的表达,从而可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发展[11-12]。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疾病的早期,胰岛素会增加人体视网膜周细胞K 通路的活性,导致其细胞膜去极化,造成视网膜缺氧缺血,进而可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及发展。但也有研究表明,对于无眼底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而言,无论是长期口服降糖药物,还是注射胰岛素,都不会增加其视网膜病变及黄斑水肿的发生风险。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的降血糖治疗方案对无眼底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厚度的影响,笔者从2019 年8 月至2021 年6 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选择92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降血糖治疗方案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将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法进行降血糖治疗的46 例患者作为A 组,将采用注射胰岛素法进行降血糖治疗的46 例患者作为B 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46 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然后比较三组人员黄斑部视网膜的厚度。结果显示,A 组患者黄斑区第1 环视网膜的厚度为(259.98±18.16)μm、黄斑区第2 环视网膜的厚度为(335.43±21.11)μm、黄斑区第3 环视网膜的厚度为(295.62±15.93)μm,B 组患者黄斑区第1 环视网膜的厚度为(271.02±26.07)μm、 黄 斑 区 第2 环 视 网膜的厚度为(340.88±17.09)μm、黄斑区第3 环 视 网 膜 的 厚 度 为(298.58±12.15)μm,对照组体检者黄斑区第1 环视网膜的厚度为(268.11±19.98)μm、黄斑区第2 环视网膜的厚度为(340.39±22.26)μm、黄斑区第3 环视网膜的厚度为(298.15±12.88)μm。三组人员黄斑区第1 环、第2 环及第3 环视网膜的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法进行降血糖治疗和采用注射胰岛素法进行降血糖治疗对无眼底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黄斑部视网膜的厚度均无明显的影响。但本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上述研究结论仍需通过进行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