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大考

2022-07-01 02:29郭玲
小康 2022年18期
关键词:防控社区疫情

郭玲

从武汉保卫战,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再到迎战德尔塔、奥密克戎的全链条精准防控,2020年至今,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肆虐以及对其的防控,几乎给每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影响。

“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这样指出。

2022年5月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要加强防控能力建设,强化区域协防、省内统筹,把防控的人力物资备足备齐,做好疫情应对准备。”“要及时完善防控措施,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不搞简单化、一刀切,同步做好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好群众看病就医需求。”“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人民战争,加强信息发布,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两年前,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小康》杂志曾以《战“疫”十大思考》为主题,聚焦抗击疫情期间值得深入思考的十个方面的问题。而近期的疫情之下,又暴露出社会治理、物流供应、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新痛点、新问题,如何面对与解决,考验着全社会的智慧。

疫情是一次大考,是高速发展的时代给城市治理出的一份试卷。时隔两年,我们再次将目光聚焦抗疫,针对新痛点、新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与专家剖析,希望以此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促使全国上下更加自觉有效地完善制度,提高治理能力。

对于两次以上未参加核酸检测者,依法行政拘留10天,并处罚款500元,纳入失信人员名单,在媒体上进行公开曝光——吉林省四平市因为一则重要通告被送上热搜,反映出社会对于“疫情防控如何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前行”的关注与思考。

疫情防控既是对各级党政部门应急处置能力的一场大考,也是对其依法治理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反复强调,疫情防控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不得在现行政策的基础上擅自“加码”“层层加码”,不得在工作中搞“一刀切”。

同样在疫情期间登上热搜的,还有安徽省合肥市。

4月24日,合肥市召开第32次市疫防工作视频会商会,为合肥市疫防指挥部增设了一个法律顾问团队。在合肥抗疫中,整个法律团队将加强对指挥部发布通告的合法性审查。这一“自我约束”之举,获得了众多点赞。有法律界人士就此表示,它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在合肥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科学有序防控的前提依然是法治。这一点,政府的头脑很清醒。

在疫情防控中,如何界定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的关系?个体在什么情况下必须让渡个人的权利?每个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底线和原则、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这些,都必须求诸法律。

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我们运用法治的力量,实际上维护的是共同的利益。“如果以后有机会回溯,在疫情期间引入法律顾问来‘自我约束’,将是城市治理的一个范例,是一种进步,也蕴含着宝贵的精神传承。”该法律界人士如此评价道。

特殊时期,疫情防控事关所有国人生命健康,而病患的就医需求同样是不容耽搁的“刚需”,两者之间并非一道单选题。当城市按下“暂停键”,如何最大程度保障市民“急难愁盼”的就医需求?作为医院,如何在疫情防控和医院常态化运营之间做到最好的平衡?

“3月以来,我们的门急诊始终保持开放状态。救护车运行量最多的一天达到了以往的7倍。”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钟力炜近日接受采访时说道。面对“保持医院常态化运营最大的矛盾和难点是什么”的问题,钟力炜表示,疫情之下,保持医院常态化运营最大的矛盾在于,防控工作会对医院容量产生消耗,包括人力、空间和医疗物资等;最大的难点则是院内区域的分割,疫情之下,为确保各门诊、住院业务、住院手术的正常运转,进行区域分割非常关键,一旦不做好隔断就会产生病区感染的巨大风险。而这也是大部分医院面临的共同问题。

上海市中医医院的做法是,将急诊扩为三个部分,包括普通急诊部、缓冲急诊部和第二急诊部,确保永远有两个急诊部开放,所有病人在全时段都能得到救治,同时对单一功能人员实行“气泡管理”,避免与其他功能部门交叉,有效保障重要醫疗力量。

“疫情之下,医院必须要在保证院感防控的前提下进行所有医疗行为,拒绝接诊的做法断不可取。”一位从事医院管理工作的业内人士指出。疫情之下,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要求各地设立黄码医院,开通云门诊,启动和规范使用缓冲区域等措施,都是在努力破解这一问题。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提到,疫情防控之下日常医疗和生活保障要全面加强,努力在群众基本医疗和生活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控制疫情。疫情发生后,各级医疗机构要正常开诊。医疗机构整体封控、管控、停诊需经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同意,原则上不超过2天。急诊、透析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分娩室等科室“非必要不封控”。保障好辖区医务人员正常上班,安排好医务人员闭环管理酒店和交通工具。指定定点医院为透析、肿瘤化疗,孕产妇、儿童等提供服务,畅通诊疗通道。组织多方力量参与配送,保障居民用药。避免因社区封控、核酸检测等耽误患者救治。

这一表态重申了“治病救人”的常识,对协调解决疫情防控下的就医困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针对公众心态、社区治理、生活状态等问题,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服务机构“零点有数”在2022年4月上旬开展的快速监测结果显示,在本轮疫情实施封控和管控过程中,71.5%的受访者表示生活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其中,最突出的是基本物资的需求问题,如“无法收发快递”(39.9%)、“买不到菜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35.5%)等;其次是照料陪伴问题,如“孩子、老人、宠物独自留守家中”(21.6%),以及“心理健康出现问题”(20.2%)等。诸如此类,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严格管控与人性化诉求之间的矛盾凸显。

“零点有数”就此建议“提供人性化与科学化并存的防控模式”。其中涉及“在亲子陪护中,老人与幼童无论是自身确诊还是亲属确诊,都需要家属对其进行自愿照料和陪护”“封控管控社区内特殊困难家庭应有社区互助和关怀机制”“封控社区与集中隔离点的心理辅导服务机制应动员社会资源陆续到位”等。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开设“亲子方舱”,深圳建成首个“宠物方舱”即宠物集中托管中心,这些有温度的措施,无疑交出了一份科学又合理的答卷。

疫情让通勤的燕郊人更艰辛,北京、河北需持续发力帮助他们——值得注意的是,媒体人胡锡进近期关于“京津冀一体化不应该在防疫这个当前最触及民生的领域出现磕绊,北京放松管控措施,一定要带上‘燕郊人’”的呼吁,得到了管理部门的重视。北京市在第353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已与河北有关部门沟通,建立核酸检测数据快速共享机制,实现“一地检测、两地使用”,方便通勤人员就近就便检测,同时将继续优化便捷核验机制,保障通勤人员正常通行往来。

抗疫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人。“人性化”是政策设计时应有的逻辑起点,也只有为“人性化”留出空间,政策才能离“善政底色”更近。

随着京沪等地疫情形势得到控制,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问题再次提上日程。近日,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警示通报,点名通报了物流保供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剑指个别地区疫情防控通行过度管控、重复核酸检测等问题零星散发。通报指出,交通物流是市场经济的经脉,也是保障民生、防控疫情的重要支撑,同时强调,各地要进一步巩固打通交通大动脉、畅通物流微循环工作成效。

畅通供应链,确保物流保供的顺畅,自此轮疫情之初就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疫情防控需要“静”下来,但经济社会发展又需要“动”起来。动静之间,集中在货车司机身上的物流矛盾,关系着跨地区公路运输是否通畅,城市内部物资调配是否及时,成为保供难题的典型案例。没有物流通畅,供应链的稳定和恢复将无从谈起,社会就无法调配资源,持续发展。

围绕保障物流,国家多部门密集出台各種举措。4月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关于切实做好货运物流保通保畅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要根据货运车辆和司乘人员实际行程、是否涉疫等情况,精准实施通行管理。4月18日,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提出要求,要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内全国互认,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不得以等待核酸结果为由限制通行。此后物流保供的问题有所缓解。

不久前召开的“抗疫保供复商复市与供应链稳定运行”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指出,由于防疫政策不统一,各地公路运输出现卡点、堵点,供应链仍存在跨省配送的难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建议统一协调干线物流的通行政策,确保物流畅通,并细化疫区货车交接制度,从而实现外地保供司机在不进入疫区的同时进行货物交接。

“在保供过程中,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强调,要充分发挥相关企业畅通产业链、供应链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为从事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学者,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川兰全程经历了这次上海疫情。据她观察,常态化的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模式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特殊时期居民的需要。

考验,抗疫的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人。“人性化”是政策设计时应有的逻辑起点,也只有为“人性化”留出空间,政策才能离“善政底色”更近。

作为居民生活的基本功能单元和城市基层治理单元,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单位。社区韧性是指社区在面对各种突发灾害时能够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有能力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其基本的运转功能。抗疫实践为韧性社区建设上了一堂“实操课”。社区处于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第一线,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做出重要贡献,但同时社区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在常态与非常态间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王川兰认为,在国家治理尤其是人群密集居住、社区风险易发的城市基层治理中引入“全周期”管理具备必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全周期”管理理念,应该从全过程视角进行总体设计,构建一个包含前期预警准备、中期应对控制和后期总结复原的城市基层全周期管理闭环,实现常态治理与非常态治理的无缝对接和一体化,并以社区的全主体、全方位和全过程参与为实现基础。

与此同时,王川兰和团队还通过线上调研访谈,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交了一份题为《疫情危机下新型邻里关系的生成及促进邻里自组织有效发展的建议》研究专报。其中提到,疫情之下,上海基层社区居民积极展开行动进行自助互助,邻里之间成为相互寻求支持的首选。在她看来,这种新型的邻里关系与邻里自组织在社区这一基层场域和治理末梢担当起填补政府和市场空隙的液体角色,对于在更广泛意义上的社区进行应用推广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也为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和建设韧性社区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抗击疫情是全民行动,社会组织基于体制内外贯通、界别联系广泛、社会关联纵横的特点和优势,在政府、社会和市场的现代社会三元支点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疫情防控的具体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今年3月以来,合肥市社会工作联合会牵头通过线上“腾讯会议”平台,对全市各街道(乡镇)和村(社区)社会工作者及广大志愿者进行线上培训,包括政策和方案解读,辅导卡口二码联查、信息登记、核检秩序维护等。同时,社工专业力量为社区防疫赋能,开展网上舞蹈、书画课程直播教学,以及孤独症孩子线上陪伴活动、心理援助等。合肥市民政局还特别向全市社会组织发出倡议,号召全市社会组织助力社区常态化疫情防控。

业内人士表示,社会组织拥有清楚的界限、明确的目标、科学的分工,内部确立了协调成员关系的基本规范。需要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心理辅导、健康教育、思想慰藉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效衔接和弥补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中的治理缝隙,把专业化服务注入疫情防控的始末。他特别提出,在此期间,地方政府要正确处理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有效引导专业化社会组织参与疫情防控,科学推进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疫情防控全过程,使社会组织成为地方政府疫情防控的得力帮手。同时,地方政府要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购买制度,转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具体方式和具体机制,专业事情专业做,把社会组织的专业化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科学优势。

“大数据技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信大数据行程卡用户查询次数累计达到556亿次以上,成为人人出行的‘标配’和各地防控疫情的重要支撑。”5月26日,2022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以线上方式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数博会开幕式上如是说。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猛。疫情更是加速了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2.98亿,同比增长38.7%,成为用户规模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在健康码的诞生地杭州,“四码一屏”将核酸检测的督促推行到了极致;远程医疗、智能护理、送药机器人……数字经济逐步闯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1年的《数字化转型白皮书》开篇《疫情加速数字化转型》中有过这样的描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云办公”“线上经营”“智能化制造”“无接触生产”,数字经济的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这既是疫情倒逼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结果,也代表了未来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我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疫情期间对企业的调研发现,数字化程度越高的企业受疫情冲击的影响越小,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关键策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持续性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不少个人、家庭和企业造成重大影响,随之而来的心理创伤和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也使得整个社会在不同层面出现压力、焦灼甚至冲动、暴躁的极端情绪。

抑郁康复互助社区“渡过”平台运营总监李香枝认为,当前疫情下更需要关注的是老人群体、贫困群体,这些所谓的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往往容易被忽略,他们不会用手机,电子产品的适应性不强,获得的支持比较少。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生徐凯文则提出,疫情下社会心理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观念上要让人明白,当心理出现状况时寻求科学的帮助并不可耻,更多的人应该积极寻求心理帮助。

《2021—2022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指出,“在疫情袭扰下,我们应积极构建应急心理防线,尽早采取心理疏导举措,以维护公众的身心健康。”这对于全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疫情之下,恐慌情绪对于社会的破坏力,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病毒,而信息公开透明是最好的“恐慌消除剂”。

《解放日报》不久前通过数据分析撰文指出,本轮疫情中,网友对上海居委团购支持力度满意度最高,而负面评价最多的则是信息公开。

在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张继红看来,防疫常态化背景下,政府应当在确保信息及时、准确的同时,通过搭建辟谣平台、发布信息甄别指南等方式,切实做好信息更新和辟谣工作,及时安抚公民的焦虑情绪,正向引导社会舆论。与此同时,各个地方的卫生防疫部门在发布通告前需要进行必要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不能各自为政、自相矛盾。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季卫东将其形容为“集体性恐慌”。在他看来,重要的风险和灾难都有可能在社会中引起不安、产生谣言、导致跟风行动。这种不安的言行通过网络舆论放大后,容易造成集体性恐慌,这是多元化的高风险社会特别需要防止的。“医生、专家说真话并且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所以能够得到民众的信任。这种信任会产生权威,并且能使决策过程嵌入一种反思理性、批判理性或者反馈机制,所以围绕决策进行风险沟通的负担可以大幅度减轻。”在季卫东看来,应该特别重视疫情防控决策方面的程序正义,即要容许不同意见交锋,让具有充分专业知识的人員具有话语权,为理由论证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疫情持续之下,国内对于安全应急产业的关注达到新的高度。在中国安全产业协会副理事长曹国强看来,每当灾难、事故、疫情等安全应急事件发生,不论其规模、范围、烈度大小以及时间长短,从预防、处置、善后的全过程中,安全应急产业不仅不可能缺位,而且其战略性、根基性、保障性、延伸性、唯一性的特性,在所有作为与贡献中均是无可替代的。

他特别强调,文化是安全应急产业的灵魂板块,应该以疫情为契机,大力发展安全应急文化产业。“在努力让安全应急文化深入人心的同时,以弘扬安全应急文化主题而创造的安全应急文化产业,应作为一个新的、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增长点去大力培育与发展。”曹国强说道。

猜你喜欢
防控社区疫情
战疫情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