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兼得

2022-06-30 14:20吴盼盼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伯牙图式文言文

吴盼盼

小学文言文课文篇幅短小,内容也比较浅显,多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与教师的教学有关系。有的教师让学生走死记硬背的路子,字词句的意思都要求学生背下来,学生学得很累;有的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特点,体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为了解决文言文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文”“言”兼得。

一、借助课文注释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文言文,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些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使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的大意。

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课,课文对“尝与诸小儿游”中的“尝”给出的注释是“曾经”。对于这样的注释,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学生根据注释记住“尝”的意思,而要先鼓励学生借助注释,说说“尝”所在句子的大意,再想想“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法,如品尝、尝尝,含有吃的意思,二者的区别很大,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之后,教师让学生在课文中继续寻找其他的“古今异义”字,学生很快找出“诸儿竞走取之”一句中的“走”属于“古今异义”字。接下来,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说说“走”所在句子的大意,谈谈“走”在现代生活中的意思,并举例加以说明。

二、建构语言图式

语言图式在阅读中能够起基础性作用,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關键因素。语言图式的建构通常是借助具有典范性的语言材料来完成的。

如教学《司马光》一课,这是统编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借鉴前面第一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关注有新鲜感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在跟读、练读课文之后,说说哪些句子的读法与平时学习的课文不一样,学生指出来的第一个句子就是“群儿戏于庭”,这也是课文的第一个句子。从语言图式建构的意义上说,这种有别于以往所学习的语言的句子,就是值得重视和学习的,也就是建构语言图式的对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句式的特点,也就是“戏于庭”这一不同的说法,通常的说法应是“于庭戏”(在庭院中游戏),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表达,文言文的句式强调的是“干什么在什么地方”,把表示地点的词语放到了句子的后面位置上。学生明白了“戏于庭”的结构特点,才能完成相应的语言图式建构。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教师不宜提出“状语后置”这样很突兀的术语进行解说,只需要让学生明白文言文语言结构上的特点就行了。

三、采用比较策略

文言文的学习目标之一是指向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较的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如教学《伯牙鼓琴》一课,课文讲述了琴师伯牙与钟子期相遇时“鼓琴”和钟子期亡故后“绝弦”“摔琴”的故事。从“鼓琴”到“摔琴”,语言上只是一字之差,情感上却是鲜明的对比。从这种对比中,我们可以感知在伯牙的心里知音情深,知音难觅。这种知音之情,从伯牙始,在后世广为流传,这可以从后世诗人的表达中看出:孟浩然说“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示孟郊》);李白说“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月夜听卢子顺弹琴》);王安石说“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伯牙》)等。由此可见,《伯牙鼓琴》一课中引出的知音故事,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知音文化的源头。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文”与“言”巧妙地融合起来,引领学生在文言文中走上几个来回,收到“文”“言”兼得的效果。

猜你喜欢
伯牙图式文言文
伯牙鼓琴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知 音
高山流水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