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王冬梅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严格贯彻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绿色内蒙古”品牌,奶业作为内蒙古“最牛”的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潜力。本文从税收视角对内蒙古“奶”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促进“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为实现全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政策路径和参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奶业发展形势良好,无论是奶业企业总体数量还是整体生产经营经况都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奶业总体规模不断壮大。截至到2021 年底,内蒙古奶牛存栏147.6 万头,牛奶产量684.9 万吨,分别增长11.3%和12.1%,奶业加工产值1880.9 亿元,均居全国首位。市场方面,内蒙古奶业竞争力和奶制品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首位,伊利、蒙牛两大乳业企业为“世界乳业企业前十强”。目前全区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乳品加工企业达89 个,销售收入超百亿,两大龙头乳企伊利与蒙牛,年度营业额更是超过1500 亿元,使内蒙古乳企呈现伊利、蒙牛两大乳企“二牛当先”,其他小企业“万牛奔腾”的蓬勃发展态势。近年来,依托奶业的发展,与奶业息息相关的种植、奶牛养殖及乳制品加工行业发展迅速,产业间融合度进一步加深,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各行业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加。2017—2021 年间,玉米牧草种植业、奶牛养殖业、乳制品加工企业数量逐年稳步增加。截至到2021 年底,三个行业相关企业户数共计29160 户,比2017 年的14129 户增加了近1.5 万户,增长106.4%,年均增长19.9%(见图1)。
图1 2017—2020 年纳税人户数变化情况(单位:户、%)
从奶产业的行业构成来看,玉米牧草种植业和奶牛养殖位于奶产业链的源头与中部,企业数量高达2.8万余户,约占整个奶产业的97%,而作为终端的乳制品制造批发业,企业数量不足千户,约占整个奶产业3%(见图2)。
图2 2021 年奶产业各行业企业组成情况
分行业看,依靠着内蒙古广袤的地理资源优势和充足的水资源,玉米牧草种植业发展迅速, 2017-2021 年企业数量由8325 户增加至19690 户,同比增长136.5%,年均增速为24%;而随着奶业振兴口号的提出及相应政策的出台, 2017-2021 年奶牛养殖业企业数量,由5497 户增加至8589 户,同比增长56.2%,年均增速为11.8%;乳制品制造批发业企业数量,虽然是奶产业中最少的, 2017-2021 年也由307 户增加至881 户,同比增长187%,年均增速为30.2%,是奶产业中企业增速最快的行业(见图3)。
二是奶产业经营状况总体向好。2017—2021 年间奶产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逐年向好,总体销售收入由1201.93 亿元增加至1813.86 亿元,增长50.9%,年均增速为10.8%。
图3 2017—2021 年间分行业纳税人户数变化情况(单位:户)
分行业生产经营情况来看,玉米牧草种植业企业数量2017-2021 年占奶产业整体企业的67.5%,销售收入由6.95 亿元增加至53.06 亿元,增长663.5%,年均增速66.2%,仅占奶产业销售收入的3% 左右,是三个行业中增速最快的。
奶牛养殖业经营情况也持续向好, 2017-2021年销售收入一直呈增长态势,由110.73 亿元增加至227.4 亿元,同比增长105.4%,年均增速为19.7%。其中呼和浩特市和巴彦淖尔市奶企业发展速度最快, 2017-2021 年销售收入增加了14 倍多,2021 年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奶企业分别完成销售收入59.74亿元和58.07 亿元,占全区奶牛养殖业销售收入的26.27%和25.54%。
乳制品制造批发业作为奶产业链的最终端,虽然企业数量最少,但却贡献了最多产值。在伊利奶业、蒙牛奶业的引领下,全区乳制品制造企业多点开花,产品种类推陈出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2017-2021年销售收入由1084.28 亿元增加至1533.4 亿元,同比增长41.4%,年均增速达9.1%。其中呼和浩特市作为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的总部所在地,乳制品制造企业2021 年完成销售收入1360.84 亿元,占全区销售收入的88.75%。
三是税收收入波动下降,产业整体税负较低。奶产业2017—2021 年五间,累计上缴税收186.69 亿元。虽然五年间奶产业整体销售收入呈增长态势,但税收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呈现波动下降状态,奶产业税负由2017 年的3.16% 逐年下降,到2021 年仅为1.99%,远低于全区平均值。其中2018 年纳税最多,为40.82 亿元,2020 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纳税为近年来最少的31.63 亿元。从奶产业内部各行业看,玉米牧草种植业和奶牛养殖业属于第一产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多,优惠力度大,上缴税收较少,五年间合计缴纳税金5.17 亿元,占整个奶产业税收的2.8%,乳制品制造批发业作为奶产业税收的中流砥柱,五年间完成税收181.52 亿元,年均纳税36.3 亿元,占奶产业总税收的97.2%(见图4)。
数据来源:金税三期征管系统
分行业税收情况来看,玉米牧草种植业作为奶产业源头,2017-2021 年累计上缴税收1.02 亿万元,占奶产业总税收的0.55%,行业税负仅为0.73%。全区规模最大的玉米牧草种植企业呼和浩特市友邦草业有限公司, 2017-2021 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91 亿元,但累计纳税仅88 万元。
奶牛养殖业2017-2021 年完成税收4.15 亿元,占奶产业总税收的2.25%,行业税负为0.49%,是奶产业中税负最低的行业。全区规模最大奶牛养殖企业呼和浩特市的内蒙古犇腾牧业有限公司,2017—2021年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7.97 亿元,但累计纳税仅1276 万元。
乳制品制造批发业作为奶产业的终端及主要税收来源,2017-2021 年完成税收181.52 亿元,占奶产业总税收的97.2%。两大龙头企业伊利和蒙牛累计完成税收162.44 亿元,占奶产业总税收的87%。
发展方向清晰明确。2020 年自治区再次出台《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 年)》,进一步明确了近一段时期内蒙古奶业振兴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及具体的保障措施,提出要建设一流种源基地、一流饲草料基地、一流奶源基地及打造一流加工企业的重点目标任务,为加快内蒙古奶业振兴指明了方向。同时自治区政府于2020 年在北京召开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国家农业部、中国奶业协会及内蒙古自治区领导、龙头企业负责人向中外媒体推荐内蒙古奶制品,持续提升了内蒙古奶业的品牌影响力。
奶业涉及的产业链长,横跨一、二、三产业,对种植、养殖、生产、流通、服务等各个行业都有明显的带动作用。而龙头乳品企业的发展壮大无疑是带动各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内蒙古有两家全球驰名的乳制品制造企业,分别是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基本占据了内蒙古乳制品业的市场,销售额占全区乳制品业的89.5%(见表1)。
表1 2017-2021 年间两大乳企销售收入及利润情况(单位:亿元)
2017—2021 年间,奶产业累计减免税款340.98亿,其中,乳制品制造批发业减税最多,五年合计减免244.09 亿元,占减税总额的71.6%,奶牛养殖业减税83.52 亿,占减税总额的24.49%,玉米及牧草种植业减税13.37 亿元,占减税总额的3.91%。340 多亿元的减税,有效地提升了奶产业的产业吸引力,使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奶产业发展中,同时极大减轻了奶产业各环节企业的负担,使企业充分享受到了政策的红利,拥有更多地资金进行扩大生产和产业升级,确保了奶产业中各行业的技术先进性与生产稳定性,对奶产业的良好发展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
从全国范围来看,内蒙古2020 年生产总值为17360 亿元,排名全国第22 位;增长速度为0.2%,排名全国倒数第二位。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增长速度来看,与其他省份,尤其是经济发达省份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奶业是高投入、资源密集型行业,在奶业振兴战略总体推进的过程中,少不了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由于内蒙古经济总量较小,难以拿出较大财力对奶产业进行扶持,这就需要多方努力,争取上级及社会资金支持。
虽然从横向上看,相对其他行业,针对奶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较大。但从奶业本身看,优惠政策主要集中在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等奶业的上游阶段,对产品研发、精深加工等环节还需有针对性地给予更多优惠政策,以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奶产业涉及的行业跨度大、税收优惠政策多,税务部门在统筹兼顾管理和服务上容易顾此失彼,影响管理和服务质量;牧草种植和奶牛养殖行业除个别规模较大牧场和基地外,大多以农民合作社的方式运营,对会计核算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账务不准确、不完整,尤其是不能准确地对应税和免税产品进行分开核算,给税务部门正确落实优惠政策增加了难度,也制约着企业本身的高质量发展,从而也对推动整个奶产业振兴产生不良影响。
一是要坚持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政府资金引导、金融精准服务、社会力量支持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深入开展金融企业精准服务奶业振兴专项行动,实现全产业链融资支持,推动奶业提质增效。二是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健全奶业振兴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引领作用,激发资金“造血”功能,发挥最大效应。完善奶业贷款的组织机制,为企业专项贷款提供财政担保,将符合条件的中小牧场贷款纳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予以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奶业发展“担保难”“融资难”问题。三是从财政上扶持奶业技术创新和改造。设立奶业发展专项基金,在奶牛品种方面,扶持高产奶牛的培育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和克隆技术研发;在饲草料方面,支持开发优质饲草料,推广机械化作业,对奶牛业的机械采购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在奶制品加工方面,要向营养型、功能型、保健型、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倾斜投入资金。
制定鼓励精深加工的优惠政策,及时调整扩大免税进口科研设备清单,鼓励企业增强生态环保和研发创新能力。建议研究支持学生奶生产企业的税收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降低学生奶产品增值税税率、对企业向农村地区学校推广学生奶给予政策性补贴等。提供土地使用税政策支持,奶畜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用地,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允许奶畜养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作为养殖用途不需耕地占补平衡。鼓励利用林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安排奶畜生产。针对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等农牧业合作社,经常性地开展账务辅导,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提升账务管理水平,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持续提升便民办税水平,进一步简化办税流程,紧盯“最多跑一次”、精简报送资料、压缩办税时间等硬指标,持续提升办税效率。在此基础上,积极为奶产业纳税人量身打造政策套餐,通过成立专项服务团队、设立绿色通道、制定“一对一”服务等措施进行精准服务,帮助企业税收优惠“应享尽享”。二是加快推进税收信息化进程。大力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全面推行电子税务局等网上办税缴费新模式。三是积极推进纳税信用体系建设,扩大“银税互动”覆盖面。延伸拓展纳税信用增值应用,实现以税促信、以信换贷,缓解奶企业融资难题,激发小微企业活力。
一是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特别是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辅导,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更多地承担国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等,走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的奶业振兴之路。扶持中小乳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着力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助力中小乳业持续发展、品牌提升、创新升级。三是加强企业研发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区具备条件的奶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中心等基地,引进高层次人才,支持奶业技术创新。深化院企、校地战略合作,引导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特色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形成产业聚焦效应。以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本地院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为依托,并大力发展与全国知名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实现奶产业的科技振兴、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