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城镇化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对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内蒙古受人口分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县域城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县域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推进县域城镇化提出建议。本文所讨论的县域城镇化是指广义的县域城镇化,及全区范围内所有县级区域(包括旗、县、区、市)内所属的乡、镇的城镇化。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内蒙古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为1622.75 万人,占67.48%(城镇化率)。其中市人口为944.64 万人、镇人口为678.11 万人,分别占城镇人口的58.4% 和41.6%。虽然内蒙古城镇化率达到67.4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9 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0 位,但是城镇人口中,镇人口占4 成以上。而且,内蒙古县域范围内的县城和其他建制镇,不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服务能力还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于城市差距都比较大,城镇化的质量并不高。
镇人口一部分分布在市辖区和县级市以及开发区的建制镇,另一部分分布在县城和旗县所属的建制镇,前者为97.98 万人,后者为580.13 万人,所以镇人口主要分布在旗县区域内,占85.55%,不论是市辖区还是旗县区域内的镇人口都具有如下特点:
内蒙古678.11 万镇人口分布在一百多个镇,平均每个镇的人口不足7 万人,而且镇人口的密度显著低于城市人口密度,据有关资料显示。西藏、内蒙古、宁夏、新疆的镇人口密度最低。
镇人口中具有本镇户口的人301.31 万人,只占镇人口的44.43%,没有本镇户籍的人口为376.80万人,占55.57%。超过一半的镇人口不具有居住所在镇的常住户口。说明大部分镇人口在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并没有完全享有城镇人口的待遇,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镇的生活建设。
与城市相比,县城和镇工业化水平低下,尤其是内蒙古的城镇,其工业和现代服务发展水平低,其中实际还包含了部分农村的特征。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仍然相对滞后,产业的吸引力也不强。
从上面分析看出,内蒙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重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以城镇化的质量带动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新型城镇化已经进入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而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县城与乡的结合,是多元产业的融合,也是经济社会的集合。目前,县域城镇化发展面临着县城产业和人口承载力不足、县城公共服务和设施建设滞后、经济发展动力匮乏等问题。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高质量发展、多元化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积极优化县域生活质量增强县城人口吸引力、优化县域产业体系增强县城就业吸纳力、优化县域空间格局增强县城人口承载力、优化县域城乡关系增强县城辐射带动力,以此全面提高县域发展质量、构建县域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县城是县域人口集聚地,也是县域优质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的集聚地,要提升县域城镇化水平,就必须提升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村人口吸引力,使其愿意来、留得住、过得好。优化教育资源在县城、镇、乡村的配置,加强县城、镇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为农村学生进入县城、镇接受基础教育创造条件。提高县城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城乡居民优质医疗资源的可获得性。完善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提升县域生活服务质量。促进县域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康养、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提质升级,为县域居民提供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优化县域生态环境。加快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破除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其在城乡和区域间高效流动。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积极促进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积极引进发展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优化当地营商环境,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城镇化,提高就业质量和岗位数量。
协同推进县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保障土地和住房供给、增强县城人口承载力。充分保障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积极推进县域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利用,保障县城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供给。
县域是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要积极发挥和增强县城中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精准分类推动乡村振兴,构建县域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县域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统筹。完善县域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和引导资本入乡。鼓励引导涉农技术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发挥农业农村多功能性。发挥镇区功能,优化县域城镇(乡)村体系,提升县城辐射作用,带动县域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