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22-06-30 06:18陈梅花冯宇恒谢韶东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1期
关键词:手部肩关节上肢

陈 蓉,陈梅花,冯宇恒,谢韶东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其发病率为1.5%~70%,多在脑卒中后1~3个月内发生[1]。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及手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肤色泽改变,若未积极采取治疗,可严重影响患者上肢功能,降低日常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负担。目前,临床常采用针灸、运动疗法等保守治疗手段配合综合康复护理治疗肩-手综合征,但疗效不甚理想。本研究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技术)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佛山市中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0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5~62岁,平均(48.21±2.30)岁;病程3~47 d,平均(21.91±6.20)d;卒中类型:脑出血11例,脑梗死19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6~61岁,平均(48.51±2.10)岁;病程4~46 d,平均(22.11±6.10)d,卒中类型:脑出血12例,脑梗死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查号:KY〔2022〕034-1)。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①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脑血管病诊治指南与共识》中的诊断标准制定:发病急,数小时或数天内病情发展达高峰;头痛、眩晕或伴昏迷,呈进行性加重;存在失语偏瘫、共济失调等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头颅CT或MRI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2]。②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中的肩-手综合征Ⅰ期诊断标准制定:患侧肩臂及手自发性疼痛,或被动运动引起剧烈疼痛,皮肤潮红,皮温上升,患侧手肿胀,以手背最为明显,手指屈曲受限,关节活动明显受限。Ⅰ期:患侧手水肿和运动范围明显受限,同时伴患侧肩及腕关节疼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被动运动时明显疼痛[3]。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中风病辨证标准制定:偏瘫,偏身感觉异常,言语不清,口舌斜;伴或不伴头痛眩晕,瞳仁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4]。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病程为两周至0.5年;患者病情稳定,认知功能正常;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量大者;合并肩关节周围炎、肩关节习惯性脱位、颈椎病等疾病所致肩痛者;合并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脑卒中后伴失语及认知障碍者;存在视听障碍者;依从性差,不能配合治疗者;合并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PNF技术干预。

(1)基本技术 ①皮肤刺激(手法接触)。治疗师的手以蚓状肌抓握,摆放于患者运动相反的方向。②最大阻力。患者运动过程中,治疗师给予适宜的最大阻力。③扩散和强化。治疗师通过对较强肌肉的抗阻,把强化效应传送到较弱肌肉。④牵伸。治疗师在每个动作的开始给予主动肌快速的牵伸,至最长位置。⑤牵引和挤压。利用对躯干和肢体的拉长以诱发牵张反射,利用对躯干和四肢关节的负重以激活关节感受器。⑥言语和视觉刺激。有效地使用语言指导和视觉反馈以诱导运动。

(2)肩胛模式 ①朝前上提。将肩胛向患者鼻部方向,做朝前、前伸上提运动。②朝后下压。将肩胛朝下部胸椎方向,做朝下、朝后运动。③朝后上提。将肩胛朝上后方(头枕部)耸起,肩盂肱关节做朝后、后旋运动且向上旋。④朝前下压。将肩胛朝前下方,即对侧髂前上棘方向运动。

(3)刺激肩关节周围稳定肌的运动能力 ①抗阻运动。伸直患臂,用健侧手将患侧上臂托起,由近及远按摩患肢位于伸展位的冈上肌、三角肌、肱二头肌;在患者自觉无痛范围内被动活动肩关节,被动伸展患侧上肢使肩关节充分外旋、外展,以加强肩关节周围肌群力量与协调性,进而增强其关节稳定性。②节律性稳定。令患者肢体保持某一位置不动,治疗师交替给予患者主动肌与拮抗肌等长收缩的阻力。

以上训练每次5 min,每日2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4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①缓解肩部疼痛。用X型贴布,患者取自然坐位或仰卧位,将贴布的中部“锚”固定于肩部疼痛点,贴布的“尾”向两端延展。②减轻手部水肿,促进腕伸肌群收缩。采用爪型贴布,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旋前平放于治疗床,手腕悬于床沿,腕关节自然屈曲位,贴布的“锚”贴在肱骨外上髁腕伸肌群的起点,沿腕伸肌群延展,贴布的“尾”分为4条从手背延展绕过指间止于掌横纹处。爪型贴扎用于手部水肿处,以腕伸肌群的起点为固定端,沿着肌肉与肌腱的走向分为4条,不施加拉力,从手背绕过四指蹼止于掌横纹处。每次贴扎2 d,间隔1 d再次贴扎,共治疗4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采用VA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肩痛程度,评分为0~10分,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重。②手部肿胀程度。采用排水法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部肿胀程度,将患侧手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腕横纹与水平面平齐,测量排出水的体积,再采用同样方法测量健侧手,双手排出水的体积差值为肿胀程度,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采用FMA-UE评分评估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共33项,总计66分,评分越高表明上肢运动功能越佳。④Barthel指数。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活动能力,共10项,总计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康复医学》制定[5]。治愈:疼痛和肿胀总分数减少>95%;显效:疼痛和肿胀总分数减少70%~95%;有效:疼痛和肿胀总分数减少30%~69%;无效:疼痛和肿胀总分数减少<30%。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VAS评分及手部肿胀程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手部肿胀程度比较(±s)

表1 两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手部肿胀程度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分)手部肿胀程度(m L)观察组 30 治疗前 8.41±0.81 6.41±1.20治疗后 2.11±0.31△▲ 2.61±0.81△▲对照组 30 治疗前 8.51±0.60 6.31±1.40治疗后 3.21±0.50△ 4.71±1.11△

(2)FMA-UE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UE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评分、Barthel指数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分,±s)

表2 两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评分 Barthel指数观察组 30 治疗前 11.91±3.81 37.91±3.81治疗后 36.31±5.91△▲ 68.81±8.91△▲对照组 30 治疗前 12.41±3.40 38.41±3.10治疗后 28.41±5.70△ 56.71±9.70△

(3)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肩-手综合征是一种以患侧肩痛伴手肿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早期以疼痛、感觉异常、水肿为主要表现,后期会出现手部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进而导致患者上肢功能受限且剧烈疼痛,可能导致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永久丧失,影响整体康复进程,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病机为中风后人体气、血、阴、阳俱损,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或因中风后久卧伤气,气的推动、气化作用减弱,经脉失于荣养,不荣则痛,继而出现患肢手部肿胀、关节疼痛与肢体活动不利等。目前,临床治疗肩-手综合征主要采用常规康复训练、传统针刺等,但疗效尚不理想。本研究采用PNF技术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取得显著疗效,现分析如下。

PNF技术是一种以人体发育学、神经生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刺激肌肉、肌腱内部本体感受器,促进相关神经、肌肉的反应,从而改善运动控制、肌力、协调和耐力,最终改善功能的治疗技术。PNF技术的特点是多关节、多轴位的螺旋对角旋转运动模式,在治疗肩-手综合征方面,主要通过刺激多肌群参与整体运动,利用肩关节的旋转、对角线牵拉和主动抗阻运动,增强肩关节周围肌群力量,提高关节运动协调性及控制能力,增强肩关节稳定性,从而改善肩关节活动能力[6]。将肩胛骨向各方向进行伸展运动,可诱发正常的肌肉收缩时序,增加肩关节周围肌力,改善关节稳定性,加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进程[7]。通过对肩关节进行被动运动,可提高关节活动度,形成新的中枢-肢体运动功能传导通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激活神经可塑性,恢复肢体功能[8]。当肩胛骨向周围肌群施加压力刺激时,激活和募集大量运动肌纤维参与功能性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9]。

肌内效贴通过对皮肤及筋膜产生持续牵引力保持肌肉张力,改善肢体淋巴回流。贴布和皮肤紧密结合会产生力学皱褶,从而改善肢体微循环,防止肌萎缩,阻断中枢-肢体进行性发展,积极有效改善患侧肩手功能。肌内效贴对于局部皮肤的感觉输入,如同专业治疗或训练人员以手接触引导,持续在该处组织输入诱发动作信号,达到肌肉再锻炼的目的[10]。雷迈等[11]采用肌内效贴联合PNF技术治疗卒中后偏瘫性肩痛患者60例,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许雪[12]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PNF技术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研究均表明,PNF技术联合肌内效贴可有效改善肩-手综合征相关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PNF技术联合肌内效贴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肩痛症状及手部肿胀程度,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提高其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亮点在于,PNF技术可激发和调动患者主动康复锻炼意愿,肌内效贴为仿人体工程学的治疗贴布,无致敏性,成本较低,操作简单易行。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对患者随访观察时间较短,在日后的康复临床中,需要明确患者治疗后续肢体功能恢复状况,切实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手部肩关节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尺动脉腕上皮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封闭负压吸引技术联合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镜手术的护理配合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