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帅,王卫强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 太原 030032)
变应性鼻炎是以鼻痒、时流清涕、喷嚏时作、黏膜肿胀为主要特征的过敏性疾病[1]。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周围环境和患者自身基因有关,常因花粉、尘土、动物皮毛等因素诱发。西医治疗变应性鼻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多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免疫治疗等,但存在不良反应[2]。中医药在改善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一定优势[3-5],其中非药物疗法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6-8]。笔者采用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35例,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山西白求恩医院中医科门诊就诊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平均年龄(31.06±8.08)岁,平均病程(7.34±1.21)年。观察组男15例,女20例,平均年龄(32.57±8.02)岁,平均病程(7.31±1.3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国际伦理准则》及《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伦理要求。
1.2 诊断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年,天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制定[9-10]。症状:有鼻痒、鼻塞、阵发喷嚏、流涕增多中的两种及以上,且每日症状累计发作时间>1 h。体征:鼻黏膜肿胀、颜色苍白,伴有水样分泌物增多。变应原检测:至少1种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有条件者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检测。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6~60岁;病程>1年;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近1个月内服用过类固醇、抗组胺药或经其他治疗者;鼻腔有器质性病变者;合并糖尿病、皮肤溃疡或其他重度皮肤病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疾病者,如肿瘤、传染性疾病等。
2.1 对照组 给予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分为两组,1组为迎香、外关、曲池、足三里、印堂、上星,2组为合谷、三阴交、风池、肺俞、百会、大椎。每日1组,两组交替进行针刺。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毫针进行针刺,针刺深度、方向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其中迎香向内上方平刺20 mm左右,风池向鼻尖方向刺25 mm左右,切不可深刺,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两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2 观察组 ①穴位埋线。选穴为肺俞、大椎、风门、关元、脾俞、迎香、膻中、上星。取一次性使用埋线针(江西格兰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赣械注准20162200287,0.9 mm×65 mm)和可吸收性外科缝线(山东博达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国械注准20173020800,2-0),消毒后用无菌镊将外科缝线置于套管针内,将埋线针刺入腧穴后,推动针柄将外科缝线置入穴区,并顺势退出针管。两周治疗1次,1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②自血疗法。选穴为足三里、三阴交、曲池、肺俞、迎香。用5 mL注射器在已消毒的肘静脉处抽取静脉血5 mL,每穴注射约0.5 mL静脉血,针尖退出后用棉球压迫止血。注射深度、注射量随腧穴所在部位调整。操作过程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防感染。每周注射1次,两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评分,评分项目包括每次喷嚏个数、每日擤鼻次数、鼻痒、鼻塞及体征严重程度等,各项评分汇总为总评分。1分:喷嚏3~5个/次;擤鼻≤4次/日;吸气时偶感轻微鼻塞;偶发鼻痒;鼻甲仅充血肿胀。2分:喷嚏6~10个/次;擤鼻5~9次/日;间断性鼻塞;鼻痒,如虫行感,但可忍耐;下鼻甲靠近鼻中隔,与鼻底仍留有间隙。3分:喷嚏>10个/次;擤鼻大于9次/日;重度鼻塞只能张口呼吸;鼻痒,如虫行感,难以忍耐;下鼻甲紧靠鼻中隔、鼻底,中鼻甲黏膜息肉样变或不可见。0分:无上述症状,鼻部检查正常[11]。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症状体征减分率≥65%;有效:25%<症状体征减分率<65%;无效:症状体征减分率≤25%。症状体征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29%(33/35),高于对照组的88.57%(31/3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评分 治疗后评分观察组 35 10.74±1.34 4.09±1.52△▲对照组 35 10.71±1.18 4.94±1.98△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Ig E介导,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共同参与,发生在鼻黏膜部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西医治疗变应性鼻炎以对症治疗为主,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及健康教育等,但难以根治疾病。变应性鼻炎可归属于中医“鼻鼽”范畴,本病病位在鼻、肺,与脾、肾相关,病机为脏腑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邪气束于肌表皮毛,阳气不得宣散,喷而上出则为嚏[12],故治宜益气扶正、祛风解表。
穴位埋线是集针刺、放血、留针于一体的综合疗法,通过在穴位置入一种可被吸收的胶原蛋白线,从而产生缓慢、长久的良性刺激[13]。相关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代谢的作用,可增强人体免疫[14],降低血清IgE水平[15]。在取穴方面,肺俞、风门祛风补肺;脾俞补益脾胃,有培土生金之意;关元益气扶正,提高人体免疫力;迎香、上星等穴具有通利鼻窍之功。诸穴相伍,共奏祛邪扶正、标本同治之功效。自血疗法将自身血液注射到腧穴,在血液被组织吸收过程中,刺激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提高机体IgA、IgM、IgG水平,并降低IgE水平[16]。变应性鼻炎多由机体感受风寒邪气所致,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自血疗法通过理血以治风,同时选取曲池、三阴交以加强理血之功,从而改善人体血液循环、胃肠道功能及内分泌系统[17];足三里、肺俞可补益脾肺,增强人体正气。迎香可激发鼻部经气,促进气血周流,改善局部环境,有效减轻患者症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体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变异性鼻炎疗效显著,与单纯针刺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异,且在改善症状方面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另外,由于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的治疗频率较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配合自血疗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肯定,与传统针刺疗效相当,且对患者症状改善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由于穴位埋线与自血疗法的治疗过程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对医者要求较高。此外,自血疗法需要进行静脉抽血,患者易产生恐惧心理。相较而言,传统针刺创伤较小,且腧穴选取范围更大、更灵活,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但不足之处在于传统针刺治疗周期较长,治疗频率较高,故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