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艺术研究热点分析
——基于WOS知识图谱

2022-06-30 10:39
保山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图谱学者武术

蒋 旭 黄 凯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数据来源和索引工具

Citespace软件是由美国华人学者陈超美(Chaomei Chen)博士开发,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动态和新趋势的软件。通过可视化谱图,可以直接展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关键词以及前沿动向。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是由Thomson Reuters公司建立的多学科文献数据库,其中包括SCIE、SSCI、A&HCI、CPCI等多种资料库,拥有强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本文将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主题是Chinese culture or Chinese art的6 754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研究机构、作者分析以及关键词共现等,用时空量化的方法探寻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演进。

(二)研究的年度发文量

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Chinese culture or Chinese art主题的学术期刊进行梳理,时间范围为1992年1月1日-2022年2月2日。索引时间为2022年2月2日。初步检索,得到6 754篇相关文献。通过(图1)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看出各年发文量。

图1 年度发文量(来源:知网,2022-02-02)

通过年度发文量(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2015年之前,国外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研究相对较少。在2015年之后,呈现爆发式增长。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和艺术走向世界,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所认同。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文化和艺术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和创新。

(三)作者共现图谱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统计出作者共现图谱。总计6 754篇有效文献,g指数设定为25。如(图2、表1)所示,共生成487个节点,888个连线,关联中心性为0.0075,其中学者严旭发文量最多,为41篇。发文量排名前十的其他作者还有程永旭、张伟、王伟、GYUN MIN LEE、李静、李莉、KARL WK TSIM、李旺、杨柳。

图2 作者共现图谱(来源:知网,2022-02-02)

表1 发文作者前十(来源:知网,2022-02-02)

通过Citespace作者共现图谱,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之间关联中心性很低,学者之间连线较少,合作关系很少。因此,应加大不同学者之间的合作,促进跨学科、跨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从而打破学术壁垒。

(四)机构共现图谱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g指数设定为25,共生成474的节点,1 960个连线,关联中心性为0.0175。从发文机构看(图3、表2)中国科学院发文量为504篇,为发文量最高的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次之,为193篇。发文量排名前十的机构还有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江南大学、香港大学。通过(表2、表3)我们可以发现发文国家和机构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台湾、德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

图3 机构共现图谱(来源:知网,2022-02-02)

表2 发文机构前十(来源:知网,2022-02-02)

表3 发文国家前十(来源:知网,2022-02-02)

在跨机构研究方面看,各研究机构分布零散,发文机构之间关联中心性只有0.0175。没有形成明显的聚类现象。这说明此类研究虽然得到了学术研究机构的关注,但大部分为独立研究,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缺乏合作意识,研究成果共享性不强。

(五)关键词共现图谱

“研究热点就是指在某一特定区间内,出现数量比较多并且有一定联系关系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问题”[1]。论文关键词是作者对文章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体现了文章的研究方向与价值,出现次数频率高的论文关键词可以体现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通过关键词分析可以解释某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方向。通过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图谱将6 754篇有用文献按年切分,切片年份设置为3。如(图4、表4)所示,共生成373个节点,1 766个连线,关联中心性为0.0065。排序前十的关键词依次为Culture、Expression、Growth、Identification、Model、Cell、Impact、Apoptosis、Protein、Mechanism。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来源:知网,2022-02-02)

表4 关键词排名前十(来源:知网,2022-02-02)

关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一些领域,如武术、陶瓷、古代建设、宗教、艺术、教育与医疗等领域。

1、关于中国武术的研究

学者Shen,Bin提出“中国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传统的健身技术之一,一直受到大众的喜爱,中国传统武术也在抗击侵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武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休闲生活,也增强了人们的体质。因此,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而学者Ying,Lei则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武术文化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不利的。因此通过研究中国近年武术家数量性别比例的变化,利用数值分析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发现目前中国武术家在逐年减少,结合当代武术发展,提出当代中国武术发展存在诸多障碍,应加大宣传力度,以体育旅游带动武术发展,进而推动中国武术发展”[3]。学者Xu,Fei则进一步提出“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认定为中国的标志。通过对中国武术文化在国内外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武术文化。以举办世界传统武术节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参与国家、团队和成员的变化,从而建立基于时间序列的中国武术国际化发展模式,得出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结论。但是,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应该深入宣传和发展”[4]。

面对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诸多困境,学者Peng,XiaoLei和Zhang,Qingwu提出“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运用差异法和比较分析法,从国际武术交流会的运动员数量和参赛国家数量两方面进行分析,建立武术传播影响因素模型。从结果来看,参赛国家和运动员数量一直在增加,但很多国家和运动员缺乏专业的武术老师。因此,应加强对武术文化传播的政府支持和物质保障”[5]。

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也有利于缓解医疗压力和提升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学者Guo,Yucheng提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历史悠久,但是对其益处的系统评价却相对较少。中国传统体育运动为中国老年人提供了许多健康益处。将这些体育运动作为行为医学形式推广到中国老年人的疾病预防中,将有助于缓解公共卫生的压力”[6]。学者Chen,Huan和Law,Rob提出“文化媒体和影视作品可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同时,观众可以通过武侠影视旅游实现与武术文化的接触,从而形成对目的地的认知,从而有助于促进武术影视作品与旅游营销的双向互动,实现当代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7]。

武术教学也日益成为一个新兴的教学热点,学者Jia,Yueyi和Theeboom,Marc提出“武术是中国最突出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被公认为大多数亚洲武术的起源。近年来,它对当今青年的吸引力逐步降低。为了进一步了解武术发展的挑战,通过中外不同学校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发现当前教学方式缺乏创新。”[8]学者Deng,Lingling和Pu,Yubin提出”近年来,随着武术校园活动的开展,更多的学校开设了武术通用课程。但由于武术的技术动作较为复杂,动作与标准动作之间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差距。通过高校武术教学姿势图像的实验测试,表明三维图像重建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方法可为高校武术教学提供科学参考”[9]。

2、关于中国陶瓷艺术的研究

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是国之重器。陶瓷文化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话语权,中国影响世界几百年,甚至影响到欧洲的艺术流派。因此我要借助陶瓷文化的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学者Zhang,Lijuan提出“中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风格。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陶瓷艺术装饰是一种重要的传承形式,借助陶瓷艺术装饰,可以有效地继承和发展国内传统文化。因此,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创新陶瓷艺术,从而推动陶瓷艺术装饰的发展。”[10]学者Yuan,Yihong和Cao,Yanling则提出“青瓷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从生态的角度探讨青瓷上清的美学意义,对于寻找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学者Yang,Su-Chiu和Hsu,Li-Chieh则提出“之前的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叶文化上,却很少关注容器的研究。通过数据分析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饮茶器皿的设计可能会影响对茶的味道和香味的感知。该研究不仅为传统茶杯设计理念带来了新的意义,更有利于弘扬中国茶文化”[12]。

3、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决定了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而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因此,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学者Zhang,Lijuan提出“经过千年历史文化的熏陶,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如果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则能更好地展现中国建筑装饰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从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入手,多角度探讨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从而实现其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已十分重要”[13]。学者Li,Jiaying则从徽州艺术研究出发提出“徽州艺术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徽州艺术为切入点,研究徽州艺术在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从而实现徽州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已十分重要”[14]。学者Liu,Z和Uyttenhove,Pieter提出“随着现代化节奏的加快,城市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中国城市雕塑规划系统的情境化分析,可以丰富公共艺术研究的相关知识,进而填补现代城市雕塑可持续性的文献空白”[15]。学者Xu,Li和Chiou,shang-chia提出“现代艺术设计零碎的观念,不仅干扰了城乡公共空间本身的美感,也严重影响了景观公共空间的秩序。从中国典型的江南传统景观中探索公共景观的文化图式,提出未来城乡景观设计中基于文化构建公共景观秩序的可能性”[16]。学者Zhang,Rui提出“苏州私家园林中的装饰性镂空窗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纹样精致典雅,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以沧浪亭和拙政园为案例,进一步揭示了中国传统园林中蕴含的设计规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园林设计领域的应用”[17]。

4、关于中国宗教和艺术的研究

关于中国宗教领域的研究学者Gong,Jiwen提出“为提升宗教艺术的感染力,促进当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应加强对民族宗教艺术发展的研究。当前,我国民族宗教艺术发展缺乏整体性,因此应有效保护民族宗教艺术文化,使艺术研究与创作有机结合”[18]。学者Qin,Zhen⁃zhen和Song,Yao认为“近年来,佛教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理论关系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生活满意度和感知宗教信仰的顺序中介,验证佛教手势符号的审美效果对中国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助于当前对宗教符号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学术理解”[19]。学者Lee,Hsin-Tzu Sophie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从道教、儒教、佛教发展而来的,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华人,尤其是死亡思想。通过收集数据,采用定性分析法发现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佛教、道教和儒家哲学,深深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死观”[20]。

在中国艺术领域,学者Niu,Linlin提出“传统工艺美术形式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历史文化结晶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中华民族特色。在分析现代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利用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最终形成有特色的艺术作品。”[21]在绘画领域,学者Bian,Jianying和Shen,Xiaoying提出“中国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智慧。促进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有利于国粹的传承与创新”[22]。学者Liu,Yifeng和Zhang Chengzi提出“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中国水墨画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通过水墨画元素在海报设计中应用的研究,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海报设计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23]。在书法领域,学者Lam,Kin-Man提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是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灵魂。像许多其他类型的工艺一样,它是历史遗产的一部分,值得世代相传。”[24]学者Wang,Mengdi直接指出“中国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重要的古代艺术表现形式之一。”[25]

中国艺术存在于众多领域,学者Cuhlova,Renata和Nesiba,Jiri提出“糖的艺术加工,是中国某些地区仅有的工艺技术,对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要。因此应将制糖艺术的保护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26]。学者Liang,Hui提出“几个世纪以来,木偶戏在不同文化中一直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木偶艺术是集歌、舞、乐、诗、戏、故事、动作于一体的舞台表演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27]学者Wang,Mengdi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审美不断提高,单一的舞蹈表演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因此将中国传统舞蹈与杂技表演相融合就十分必要。不仅促进中国传统舞蹈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还能给观众带来多元化的视觉享受,更符合大众艺术的审美欣赏”[28]。学者Wang,Zhicheng和Cui,Rrongrong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追随海外服装潮流,经历了从集体模仿到崇尚多元化个性,再到中国服饰的文化自信。探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海外传播,为讲述民族故事、传播民族声音提供现实借鉴。”[29]学者Huang,Lei和Hou,Zeng-xuan提出“作为文人四宝之冠,毛笔自发明之日起,就在中国传统书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30]

5、关于中国教育与医疗的研究

学者Chen,Junting和Arunkumar,N提出“东西方教育体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为它们拥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可以反映各自的优缺点。通过中国与美国艺术教育进行比较,可以从中找出中国大陆艺术教育的特色”[31]。学者He,LiFen提出“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目标。通过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分析,发现突出英美文化,很少提及中国文化,只有在英语教学中设定文化目标,加强中国文化输入和中西文化比较,才能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材”[32]。学者He,Bin提出“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复合型人才。对中外校园体育文化状况进行比较,发现中外高校校园体育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对体育建设的支持力度、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等策略。”[33]在医疗方面,学者Robinson,Nicola and Mc⁃Grath,Nuala提出“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RT)是HIV患者推荐的一线疗法。自2004年起,中国政府为中国艾滋病患者免费提供中草药(CHM)。实验证明(CHM)有助于缓解艾滋病患者的症状”[34]。学者Inanc,Betul Battaloglu提出“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针刺入身体特定部位的皮肤以达到治疗效果,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治疗艺术。针灸利用古老的科学原理,通过调和人体、调节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35]。针对COVID-19疫情的全球蔓延,学者Zhao,Fang⁃fang提出“西医主要是一门循证的科学,而中医则更多是基于阴阳理论和人体五种元素的治疗艺术。根据中医理论,COVID-19的发病与中医治疗理念密切相关,可以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来对抗 COVID-19”[36]。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的不足

1、研究机构和学者之间缺乏合作精神

根据Citespace作者共现图谱(图2)以及机构共现图谱(图3),我们可以发现基于WOS(Web of science)文献数据库,作者共现图谱中关联中心性为0.0075,而机构共现图谱中关联中心性为0.0175。关联中心性明显偏低(低于0.1的界定设置),因此相关学者与研究机构之间明显缺乏合作精神。对发文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国内发文量约占65.23%。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和艺术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下,取得了一定成果。另一方面也说明关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还需大力开拓海外文化市场,鼓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2、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首先,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众多文献对于中国文化理论有着生搬硬套的局限,通过将中国文化艺术强行赋予西方式的解读,而缺乏对中国文化艺术本身针对性的诠释。在西方价值体系构建下,对中国文化艺术断章取义的判断以及解读,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背离,对于构建中国文化的海外话语权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不可否认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给予其新的范式对于新时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为了刻意创新,强行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内涵给予曲解式的应用,本身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污蔑。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存在不少西方学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对我国文化艺术有着不同的看法,扭曲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西方的价值判断来衡量我国的文化发展,这本身就是西方文化入侵的表现。

3、研究范围和视角的局限性

首先,从研究范围来看,当前WOS(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应用性研究,通过数据模型的构建来证明理论的实用性。因此,就缺乏对中国文化艺术内涵、特征等理论研究,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其次,从研究视角来看,文献多以西方固有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构建于西方话语体系之下,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弘扬是十分不利的。

(二)研究展望

1、加强学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首先,打破学术壁垒,加强研究机构与学者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过创新交流平台的方式促进跨机构合作,通过互相培养人才的形式促进资源共享,通过设立全国学术会议的样式促进学者之间的沟通。其次,加强中外学者之间的沟通。对于一些核心概念问题,可以通过多学科专家共同探讨,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互通,从而促进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同。

2、加强文化理论体系构建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对于推动中国文化发展起着引导和前瞻的作用。正确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是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先导,也是实现文化自信以及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其次是要大力推动思路创新、方法创新以及表达方式创新,打造一批融通中外的新范畴和新表述,运用国外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表述方式传播中华文化。最后,大力推动文化机制创新,从而激发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管理和服务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3、构建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人们在一定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的外在形式,用以表达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立场。纵览人类发展历史,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话语体系,而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时代烙印。构建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构建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就是不仅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要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从而推动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三、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推进,文化全球化也成为了世界的浪潮。如何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侵蚀,如何坚守本民族文化,从而实现文化自信,也成为当下的热议话题之一。本文采取全新的研究视角,对WOS(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中6 754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作者共现图谱、机构共现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全面展现全球学者关于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学术研究。通过量化研究,发现研究机构和学者之间缺乏合作精神、理论研究深度不够以及研究范围和视角的局限性。因此,应加强学者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文化理论体系构建、构建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建设为根本,多渠道多形式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从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赢得国际话语权,为世界文化繁荣贡献出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图谱学者武术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植物界大熊猫”完整基因组图谱首次发布
学者介绍
学者介绍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图表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