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思考
——学理逻辑、多维价值及培养策略

2022-06-30 09:47龚发云张彩平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技能型素质院校

龚发云, 张彩平

(1 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2 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国家顶层设计上为职业教育发展亮起“绿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升级扑面而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高速发展,同时我国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制造转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的提出和践行赋予人才培育新内容,加速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能力综合的技能人才将成为人才队伍的需求主体[1]。高职院校应面向国家战略,主动担负起技能型人才培养重任[2]。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职院校当前所育人才与社会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偏差。过多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素质、能力的养成,导致学生技能单一、素质单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的综合性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发展之需,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3],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奠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基础,满足时代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1 高职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学理逻辑

复合技能型人才是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类型,从本质上来看,复合技能型人才有别于专才掌握单一知识领域的“精”,不同于通才广泛涉猎的“全”、“泛”。复合技能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知识集成、能力综合、素质全面、技能多样,能够适应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逻辑。

1.1 复合技能型人才素质结构的理论支撑

1.1.1人的发展需求逻辑:全面发展理论工业社会极致追求物质条件的同时忽视人的主体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将人物化为生产工具。针对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化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倡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协调发展。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历史、现实与未来》论述素质教育的内涵时认为,教育不应将人培养成迎合科技发展的“机器奴隶”,也不应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动物”,而是注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功能统一[4]。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5]。复合技能型人才正是对“唯技”的革新,不仅具备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具有满足综合性岗位需求的复合能力,更具有终身发展的综合素养和综合潜力。以学生为本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首先树立的观念,强调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突破单一专业教育的藩篱,着重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培养知识集成、能力综合、素质全面、技能多样等产业发展所需,又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技能型人才,既是适应新形势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响应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们幸福生活的需要。

1.1.2职业发展需求逻辑:胜任力素质理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和行业的直接关联,麦克利兰在《测量胜任素质而非智力》中指出,绩效出众者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发现问题,并采取适当的行动予以解决,同时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这样的行为区别于表象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通过实验观察,麦克利兰发现对绩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潜在素质而非知识、技能、经验等表象素质[6]。胜任素质理论深刻揭示了素质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正是潜在素质决定了从业者的岗位胜任能力。为更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育人不应仅仅将目光落在知识、技能、经验等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因素,而要更加关注不易察觉但对绩效起决定作用的潜在素质,例如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文化素养等,要关照未来职场发展需要,关照从业者长远的发展,适时改变人才培养方式,坚持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同步进行,塑造引领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1.2 复合技能型人才素质结构

素质在个体特质中扮演深层且持久的角色,而且能预测一个人在复杂的工作情境及担任重任时的行为表现,是胜任岗位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对比德国、美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和规格,不难发现,高职教育在复合技能型人才特征定位上具有一致性,一是具有能满足当前就业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具有能满足综合性岗位需求的能力素质,三是具有利于终身发展的文化素质(图1)。职业素质在进行分类时,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划分为专业素质、职业能力素质、人文素质三个部分[7-8]。复合技能型人才是在知识、 能力、人文素质上都处于较高层次,不仅仅是知识的复合,更是素质能力的复合。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教学和实践将学生内化的知识转化为外显的能力,实现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是高职院校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所在[9]。

图 1 复合技能型人才三维一体化素质结构

1.2.1专业素质是立身之本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美国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极高,并于1998年主导开发并上线美国职业信息网络系统(O*NET系统),是用于了解职业本身的“工作说明书”,从劳动者特质、劳动者条件和学历条件勾勒出职业需要的条件,涵盖基本技能、技术性技能、资源管理技能、系统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技能五大方面(表1),全方位阐释了就业者应具备的专业素质[10]。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致力于培养满足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其落脚点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11]。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素质是学生的立身之本,必须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熟练掌握未来职场所要求的各项技能技术。复合技能型人才在知识和技能上应具备更高水平,从横向上来看,复合技能型人才知识面广,知识融合度高,包含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从纵向上来看,复合技能型人才掌握的知识具有深度,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外显技能,对于未来职业发展的变化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表1 专业素质指标体系

1.2.2能力素质是发展之源胜任素质理论深刻揭示了素质与职业之间的关系,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从业者未来是否能够成长为工匠大师、是否能够转岗、换岗、跨行业就业、自主创业。高职院校育人不应仅仅聚焦于专业技能,而要更加关注不易察觉但对未来学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能力素质(表2)。通过对国际组织、主要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的比较,发现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成为各国和地区普遍强调的基本素质[12]。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美国SCANS也于2011年再次提出“4Cs”教育目标,超越读、写、算的传统目标,将创新创造能力、信息化能力、国际化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内容[13],紧密贴合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复合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个性心理能力,认知维度是对自我的合理定位,包括兴趣爱好、优势劣势、社会角色等,个性心理是对自我状态的控制,如遇事冷静、合理归因、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等,外显表现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14]。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突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由传统粗放型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15],迫切需要大量拥有绿色发展能力的人才进行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复合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绿色能力。

表2 能力素质指标体系

1.2.3文化素质是精神之基人才培养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亦要顺应社会文化的更新,具有文化自信。中国化的学生发展须具有中外文化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具有审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16],彰显出复合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文化素质(表3):一是丰厚的文化底蕴,对本国和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二是丰富的人文情怀,主动关注自身的价值追求;三是审美情趣,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追求和创造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并非单独的个体,具有社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17],赋予文化素质以新的时代内涵,作为新时代复合技能型人才,要积极发扬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政治立场,自觉担负起公民之责、社会之责,发挥主人翁精神,自觉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

表3 文化素质指标体系

1.3 复合技能型人才素质范畴

我国高职专科教育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教育内涵与定位特征上既有差别又有共性与关联,包括教育类型与层次、培养规格与模式、服务面向等内在特征[18]。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不是高职专科教育的简单延续和学历提升,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对专科职业教育质的升华。

复合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关键,高职专科教育与高职本科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高职专科主要培养与职业对口、技能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理论基本够用、技术操作熟练的专门人才,能够适应企业岗位之需,满足企业即插即用的要求。高职本科阶段培养的复合技能型人才专业口径比高职专科更宽广,技术理论更深厚,行业技术基本功扎实,是能够适应岗位发展所需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定位应为高素质技术技能管理者、组织者,主要在于技术设计、技术管理及一定的技术创新。复合技能型人才是专业素质、创新能力、良好的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厚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复合的人才。

2 高职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多维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日益迫切。从社会和人的发展角度看,复合技能型人才大量涌现是更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资源保证[19]。

2.1 复合技能型人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4.0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我国产业升级正在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企业技术升级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20]。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获得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复合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开发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应用和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复合技能型人才其知识和技能水平较高,能力素质综合,对于知识的融汇掌握和技能的多样化运用程度较高,创新能力较强,能有效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快先进技术在生产力方面的转化,增强技术供给能力,弥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缺口,从根本上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2.2 复合技能型人才加速职业教育国际化

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责任,积极参加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同时赋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全新的内涵。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21]”。国际职业教育界日益重视以外语能力、专业技能、跨文化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能力的培养。“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职业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性。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亟需能够连接和统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能够服务和对接国际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梯队。复合技能型人才专业水平过硬、素质能力高超、文化素养深厚,能够承担起“一带一路”建设所赋予的新使命,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为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22]。

2.3 复合技能型人才契合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3]。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道明方向,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5]。可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是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培养理念,以实现学生能力结构的多元、素质的综合为出发点,着力发展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在现实教育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职业发展潜能,便于劳动者在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岗位变迁中实现顺利转岗、换岗、跨行业就业、自主创业,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下劳动者岗位流动、择业多元、职业变迁的新特点、新趋势[24]。

3 高职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社会发展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复合技能型人才顺应了时代发展大势,其培养已是迫在眉睫。

3.1 人才培养聚焦时代需求

3.1.1以时代发展之需为支撑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复合型技能人才培育过程应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能力结构的变动性要求,满足职业教育国际化对知识技能多层次的需求,应当看到不同领域下的复合技能型人才的“个性”特质,比如产业发展领域下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是生产领域的中流砥柱,具备敏锐的市场感知力、协调市场资源的协调力、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善于将技术与科技文明发展相结合、热爱本职岗位并尊重劳动。而非学科专业的机械“相加”,应首先厘清某个行业或者专业的现实需求,找到联合培养的价值,预判未来发展趋势,在专业衔接、课程设置内部找到共性,真正实现知识架构互通。

3.1.2以国家育人政策为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教育观为素质教育提供了价值定位,并为如何开展素质教育明确了方向。高职院校是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祛除过度专业化的弊端,回归学生本位,了解学生特质,尊重学生个性,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之中,坚持“五育”并举,真正培养出知识技能过硬、创新思维活跃、能力水平高超、文化素养拔尖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3.2 相关主体共担育人责任

3.2.1国家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深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层面的支持是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助推器。对于国家而言,首先应重视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填补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政策空白,让高职院校、合作企业在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时“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其次通过政策呼吁,引导各行业内部形成复合技能型人才用人、育人氛围,推进行业、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完善用人结构。

3.2.2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是人才产出的落脚点,人才质量的高低能够很大程度决定行业、企业的发展远景。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内部对人才资源的需求。行业内部应形成复合型技能人才用人机制,企业制定人才储备战略计划,与职业院校共商人才培养细节,积极提供实训场地和加派实训导师参与学校教学。

3.2.3推进高职院校育人稳步创新首先,高职院校应在育人过程中提高站位,树立人才培养的“主人翁”意识,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主动置身于国际环境。其次,应该做到“静下心”,任何颇有成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经过多年的不断调试、完善计划,才促成项目的成功落实。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应不断探索,而不是简单的经验借鉴。高职院校应紧跟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素的变化特点,如开发能够提高学生绿色发展能力、双创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组建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复合技能型人才育人工作小组,安排学科带头人牵头编撰校本教材,确保知识输出的新颖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

3.3 培养过程摒弃松散“写意”

3.3.1优化生源遴选机制,实行分流培养优良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学生对优质教学资源的大量需求是目前教育体制中的主要矛盾[25]。为避免学习资源的失效,高职院校应主要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调查生源意愿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思维、实践经验测评,做到择优选生。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老师对学生的就业规划、升学分流进行指导。

3.3.2重视校内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要注重引进具有多学科、多专业学历背景的教师,选择专业带头人组建复合型培养工作小组,打造特色专业群。配套出台相应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跨专业教学、引进跨专业项目、开展跨专业合作等。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加强教师自我学习,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对当前技术发展的认知,进而紧紧把握技术发展前沿,为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

3.3.3完善高职院校课程结构课程是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最关键的环节,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专业交互融合、智能制造日新月异,高职课程结构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26]。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改变过去专业教育模式单一、专业面狭窄、实训教学途径单一、课程内容设置单一化、专技化的现状,走出专业各自独立的发展格局,构建跨专业、跨领域的发展形态,实现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思政课程平衡发展。依据“行业—职业能力—课程”的逻辑体系,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标准,依据产业发展和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成长需求,拓宽后续学习渠道,支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变传统的以必修课为主的课程体系为以选修课为主的课程体系,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特点设置选修课程模块,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

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一方面聘请企业高级研发、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学校兼职教师,参与学生培养工作,并提供相应工作环境,例如创办专门的工作室、共同参与课题研究等。另一方面做到反向吸纳资源,派遣本校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学习交流,优化师资力量,充实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深研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企业共商共建育人计划,扩大实训环节的比重。

4 结束语

复合技能型人才是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高质量、尖端型人才资源,是助推新技术、新产业变革的重要人力资源。我国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理论认知和实践培养上的诸多问题,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复合技能型人才既是战略任务也是务实之需,探索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培养策略、培养路径是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任务之一。

猜你喜欢
技能型素质院校
技能型社会建设动力机制及其构建略论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四川省技能型人才现状及政策建议
浅谈技能型人才发展状况与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