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起全国多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话题冲上热搜。接下来进入志愿填报的关键时间段,本稿将带你关注填报志愿需关注的三大问题。
招生章程怎么看?
高校《招生章程》意味着学校对社会和考生的承诺,是该高校开展招生与录取工作的规章依据,所以考生和家长要注意认真研读。
1.了解高校基本情况
包括隶属关系、院校性质及层次、办学规模、院系及专业设置情况、师资状况、科研水平及成果、收费标准、奖学助学措施、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及去向等,这些都是择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2.看专业录取原则
从分配专业的规则方面看,专业录取主要有专业优先、分数优先、专业级差三种方式。高校具体使用哪一种方式,会在招生章程中明确,考生要看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结合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
3.看单科成绩要求
高考录取时,有些高校对已投档的考生在安排专业时有单科成绩的要求,主要有两种方式:(1) 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2) 单科成绩必须达到某一分数标准。如外语类专业对考生外语成绩的具体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语文成绩的具体要求,经济学类专业对数学成绩的具体要求等。
4.看身体条件及其他要求
招生专业对外语语种的要求、招收男女生的比例、对于身体健康状况的要求,如色盲色弱、听力嗅觉等信息,考生也要了解。
大类招生怎么填?
大类招生,简单说就是按照学科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高校将相同、相近学科门类,同院系或是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考生填报志愿时,直接按照大类的名称填报志愿。
我国高校实行的按大类招生大致分为几种模式:(1) 按一级学科(群)或二级学科(群)招生;(2) 按院系招生;(3) 通识教育——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4) 按“基地班”“实验班”模式招生,如北京大学的“工科实验班类”;北京科技大学“理科试验班”等。
1.了解学科类别
在填报志愿之前,考生应了解大类的具体学科类别,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设置分类,了解选报的大类是属于12个学科的哪一个学科?又属于那一个门类?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
2.不同大类包含专业不同
考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会发现,专业目录中相同的招生大类,各学校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各省考生在报考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本省当年下发的《招生专业目录》,看清所报学校的招生专业,确定自己喜欢的专业是否包含在某“大类”之中,以免漏报、错报。
3.二次分流选专业要多种因素综合考虑
目前国内的高校大类专业分流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基于学生成绩、平时表现等综合因素分专业。这种模式最直接的影响是,排名在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二是直接按照学生意愿选专业。所以,提前了解所报院校将来分专业的相关规定,是很有必要的,这直接关系到将来学生的专业去向。
但是无论是专业招生还是大类招生,考生在大学完成学业后都将以具体的专业毕业。因此考生在报考之前都应考虑清楚今后自己发展的兴趣大方向所在。
选院校还是专业?
职业目标明确,优先选择专业
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规划,很清楚将来想做什么,能聚焦想报考的专业。可首选“专业”——“选择专业一定意義上就是选择未来的职业”。
职业目标不明,优先选择院校
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规划较模糊,职业期待比较泛泛,对专业学习还没有深入探索。可首选“院校”——“读大学的意义除了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精神气质的打磨”。
不同分数段,也有不同考量
高分段考生:可根据分数段选择最佳学校和专业。
中等分数段考生:如有明确职业目标,可尽量选择综合实力较强的院校。
较低分数段考生:从就业角度考虑,可以选专业为主。主要原因是这个层面的多数学校之间区别比较小,没有必要因此放弃专业的考虑。
(综合《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