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2022-06-30 01:29魏春花
家长·下 2022年6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魏春花

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想实现高质量的高中教学,就离不开教师精心准备的有效教学设计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要在经济、科技与军事硬实力方面做出成绩,还要树立文化自信,不断强化我国的软实力。高中生时期的学生正是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在不断提升。因此,高中地理教育要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本文旨在探究如何在高地理教学中对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设计,以宣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对文言文国学经典名句分析,形成文明和谐处世之道;通过国学经典故事等传统文化的分享,学会诚信友善的待人之礼;通过国学经典名篇的诵读,构建爱国敬业的大局之观。在高中地理教学要立足于地理教材内容,渗透传统文化,在提高课堂的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与渗透是能有效帮助教师掌握课堂节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国学经典内容一般是关于课堂教学主题内容的,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主题实现多种教学目标。比如,通过国学经典名句交流帮助课程内容推向高潮,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重难点的理解和把握,最终都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打好师生之间的感情基础,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教师难以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实现课堂教学的突破,正是因为没有与学生建立好良好的感情基础,急于在课堂上创新课堂形式,一味地将学生推向课堂教学的主角,使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而采取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则是帮助打好感情基础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对高中生而言,他们往往信任与他们沟通交流非常好的朋友或伙伴,而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给予教师更多的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高中生的课堂参与度,由此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并打好情感基础,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打开局面,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课堂形式,采取更好的教学策略。

(三)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高中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有质的进步,可以更好、更充分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只有充分了解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并把文化与技能知识想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地理核心素养,教育的效率和水平也才会更高。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借助古代书籍中所描述的自然风景,以此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古书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会提高。该方法让学生对学习地理感到十分有趣,能提升学生地理文化素养。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要想转变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学习态度,那么教师以及学校就应转变传统的地理教育观念。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忽视了传统文化,而教师就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此外,学校应组织地理教师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专项培训课堂,并督促每位地理教师多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学习地理的相关文化并进行考核,同时从网上找到优秀的教学模板视频要求每位教师学习,帮助地理教师把握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策略和方法。

(二)利用信息技术深入探究教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不等于要彻底采取传统方式,对新事物、新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应该充分汲取。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在近年来突飞猛进,并已经成功进入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与信息,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很多的民间传统习俗、秀丽山川等。因此,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利用好教材中潜在的文化元素,也可以根据书中的相关内容在网上搜索与之相关的故事,在课堂教学中分享这些故事,或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现教材内容中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3D视角欣赏和感受,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祖国的雄伟壮丽,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使其同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发自内心地想要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结合教材,培养學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重中之重,想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教育就必不可少。高中地理内容丰富,其中有众多知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书本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在书本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传统文化的补充修饰。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得更加透彻,另一方面又能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把文化渗透至课程中。如“长江”“黄河”等充满爱国主义色彩的地理知识,就可以在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对学生讲述长江、黄河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如长江、黄河是如何孕育整个华夏文明的。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激发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一类璀璨的代表,通过它可以看到中华上下5000年的兴衰变迁,那就是古诗词。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这其中除了有诗人抒发自我情感的诗词之外,还有大量的游记诗、自然景观诗等。欣赏这些诗词时,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地理山川和人文的魅力,这些内容都是地理学科中所涉及的,教师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理学科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先抛出一首古诗词,然后让学生指出诗词中所包含的地理文化知识。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科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五)提高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丰富教育模式

想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相融合,还需要地理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人不愿意看书和思考,长时间沉迷于泛娱乐化的碎片信息中这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不利的。地理教师只掌握地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应多参加一些公开课,多看文化类书籍,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思考和实践,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融合的道路。想要地理学科教学取得实质性进步,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六)拓展教学内容

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虽然涉及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教师仍然要有意识地拓展教学内容,强化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在教授我国不同地域分布与气温关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气温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影响,将我国古代宝贵的“二十四节气”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也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唱二十四节气歌。再如,介绍我国不同的民族风情文化时,可以将各个少数民族的图片、服饰、物品等展示给学生。通过适当的教学内容拓展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七)加强地理教学生活化

教师刚开始进行地理生活化教学时,会认为地理生活化教学会带来很多不便利,包括课前准备任务加大、备课压力大、耗时长等。而传统的教学理念早已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创新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改革,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让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开展起来才能真正做到渗透中华传统文化,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展示一个完美课堂的关键所在。课程资源是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也可以将其直接用于教学过程,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内容。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素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教材,极少一部分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以及网络、电视、报纸等。教材中的课程资源在设计时应用范围广,资源更新慢,因此与学生有不少距离感,因此教师在运用地理生活化教学时应注意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注意适量减少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多从实际生活中挑选案例。

(八)借助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地理智慧课堂

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展开地理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开展了智慧课堂,通过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并且运用教室内的各种设备,向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通过借助各种外在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自主的探索,可以帮助学生搜集更加丰富的地理知识资料,使学生能以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极大提升了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自主探究性,也保证了整个地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在开展智慧课堂中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整个地理知识内容全方位结合,可以极大调动学生在整个地理课堂的中的探究热情,也可以更多地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探讨中所富含的各种地理知识内容,帮助提升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的理解。比如,地理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一课程时,可以将我国不同民族的民俗习惯融入其中,通过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俗习惯进行分析,感知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学生运用手头的相应设备设施,自主搜集我国不同民族的各种资料。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民族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领学生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相应民族的认识,而且通过清晰的图片对比,也能更加直观地引领学生对相应的差异性进行理解。如对比我国云南区域傣族的生活习惯以及我国新疆维吾尔族的生活习惯,傣族居民通常在平坝建水的区域设置村寨,相应的建筑也是杆栏式建筑和竹楼相对较多,由于维吾尔族人民聚居的区域,荒漠地区相对较多,雨量较少,水资源较为珍贵,因此在选择村落地址时,更多地以水资源所在地区为主要决定因素,借助这些文化内容,可以有力地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自然环境给相应区域居民带来的影响,而且在此过程中也能提升学生对不同民族的认识。

(九)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对非遗文化融入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应满足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进行设计完善。对课堂导入,重点是教师如何将非遗文化引入教学课堂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将注意力放在对知识探究和非遗文化剖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以新颖创新的方式,精炼概括知识,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入手,尽可能地将非遗文化的属性以简洁、直观的言语或图表向学生进行展示。对新课讲授来讲,在保障教学主导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应转变教师的职责及能力范围,变主讲为辅导,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并以地理教学科学、严谨、创新、发散的教学理念,启发、诱导学生对非遗文化产生新知,加强提高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利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利用小组的形式进行资料查詢以及问题解决,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沧州武术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沧州为什么被称为“武术之乡”,沧州的武术的文化是如何诞生的?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协作解决问题,并利用网络或书籍对资料进行查找、分析以及整合。在学生获得资料后,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资料进行交流,从而得出:因地理位置原因,沧州地区古代战争频繁,当地平民为自保而学习武术;沧州古时商贩居多,治安不足,因此商户会雇佣武师;地方官员会积极提拔武师对商户进行保护,从而促进当地武术发展。

在对资料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政治因素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还能有效让学生在资料收集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技术进入课堂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前制作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利用视频和音频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搭建资源数据库,将课程所需的非遗资源利用种类、地区等方式进行统计,并整合到数据库中,方便学生能随时调取相关的信息和资料。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地发展,也能为我国未来的教育贡献力量。教师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加强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宋行军)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