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理念的实践

2022-06-30 23:29张嘉臻
天津教育·中 2022年6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美育创设

张嘉臻

基于我国学前教育领域深度践行素质教育理念的社会大环境中,幼儿园环境成了重要性美育新场域,可支撑园内幼儿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逐步增长。鉴于此,教师应以美育渗透为立足点,梳理幼儿园环境与美育间的客观关系,策划推出启发性、生活化、主动参与等环境创设新原则,总结环境创设核心内容。并通过突出审美特点、开展互动活动、坚持五育融合等措施,运用实践操作检验理论思想的正当、合规性,总体改进园内环境,生动诠释美育新思想,为幼儿健康、愉快成长夯实基础。

幼兒园作为社会空间中的关键场所,其呈现出的外在环境极具教育价值。幼儿园环境是一种特殊性教育资源,需对其加以科学创设、合理运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对此,处于学前领域深入贯彻美育新指导的新时期背景下。学前教师应及时升级自身教育新主张,以美育与幼儿成长实际需要为主导,推出系列契合我国当代学前教育发展实况的可行性幼儿园环境创设新理念。给予幼儿安全、温馨、宽松、美丽的幼儿园新环境,助力其身体心理正常发育、能力素养稳步发展。

一、幼儿园环境与美育的关系

幼儿园整体环境作为幼儿在园内生活学习、自由活动的平台载体,包括了文化、生态、审美等美育元素的意蕴。且持有显性、隐性两种课程的教育作用及突出特点,能确保幼儿在园内树立起健康的品质人格,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驱动幼儿身心协调健康成长。

幼儿园环境是支撑幼儿教师推进幼儿美育工作的重要场域,而幼儿时期也是建立个体审美取向、提高其审美水平的黄金阶段。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对幼儿年龄段来讲,其正值主观感觉的成形时期。美育的实质属性为“感性教育”,与常规情况下生理方面的“感觉”联动性较强。而生理感觉往往早于幼儿智力活动,甚至可支配其智力活动,高级智力的调动常需以生理感觉的刺激为基础保证,所以可将准确、敏感、正当的生理感觉引申为幼儿进行审美行为的前提要素。3~6岁的幼儿正处于“感觉”初步形成阶段,且因其年龄较小,具有较强的吸收力,因此幼儿能对外界刺激产生多感官的联动感知,展现出成年人已弱化的“吸收性心智”,促使幼儿可在身处环境中精准吸收到各类形象因素。对此,加强幼儿多感官的“感觉”敏感性、针对性,则可为其塑造健康审美取向、加强审美鉴赏能力提供生理物质方面的基础;二是因幼儿个体的逻辑思维与其表现出的审美行为所具有的相同特点,确定了幼儿阶段就是教师实施美育的关键期。“人打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将这一辩证观点引入幼儿教育中,则可代表为“幼儿教师创设出怎样的幼儿园审美环境,幼儿则可在其中吸收到怎样的审美取向、审美态度”。而艺术对象通常可与审美主体构建出互相创造、互相感化的生态格局,且因幼儿常将幼儿园总体环境设定为审美参照对象,所以幼儿教师应注重为幼儿打造出感官感受、审美欣赏、创造美的契机平台,逐步落实美育工作。这将有益于幼儿深刻感知到“环境美”的独有魅力,培养健全的审美品位。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理念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

幼儿主要是以游戏为主要方式探索、认知世界的。所以,在美育视角下,幼儿园内部环境的设计应脱离“成人化”。注重增添幼儿喜爱的审美元素,聚焦其注意目光,建立幼儿对幼儿园的好奇、求知兴趣。做出“这儿看看、那儿摸摸”等主观行为,敢于提出自身疑问、表达内心情感。这样富有童真、趣味的园内环境不仅可吸引幼儿多加关注,还可间接强化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当幼儿园环境整体传递出过于简单、单调的消极氛围时,将催化幼儿无聊、枯燥等负面心理。逐步降低幼儿对游戏活动、知识学习的兴趣热情,不利于其身心、能力的健康发展。对此,学前教师在打造园内环境时,一方面,应突出环境创设的独特性、地域性、文化性。即设置部分当地闽都文化、晋安文化、寿山石文化等装饰元素,如新店古城遗址、福州城池的照片图像等。向幼儿潜移默化地渗透本土文化,提升其对当地历史的研究欲。提高幼儿各类园内活动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环境对其的吸引力,促进幼儿愉快成长;另一方面,学前教师还应注重在园内环境中增添一些符合幼儿审美水平的多元性情趣元素,如幼儿喜欢的卡通角色等。保证幼儿在新鲜、新奇、宽松、生动的园内环境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驱动其身心正常发育、快乐发展。

幼儿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该阶段如果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传输很容易会引发幼儿的反感,同时教育效益和影响也相对偏低,在这样的情况下秉承着启发式原则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美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培育,同时也是一种能力、素养和情感的培育,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索得出最终的答案,一方面有助于指导幼儿的能力发展、习惯养成、观念塑造,另外一方面通过幼儿探索得出的答案观点和看法幼儿在理解和认知上更加深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幼儿的成就感,一举多得。

(二)生活化原则

对幼儿来讲,除了对自身家庭之外的空间场景均持有较强的陌生感、恐惧感。在相对不熟悉的环境中,幼儿将随之伴生出紧张、焦虑、慌乱等消极心理,将直接抑制其身心发展。对此,在以美育为主导的理念下,学前教师在园内环境打造时,应结合部分生活化的设计元素,创设出与“家”相似的温馨感、熟悉感。辅助幼儿克服对陌生环境的负面情绪,建立其对幼儿园的喜爱、亲切心理。如大量使用暖色调色彩,缓释幼儿心理压力,平复其不安、恐慌等情绪心态。营造出轻松、自然的良好环境,不断接近幼儿心理对“家”的感觉,拉近其与幼儿园、教师的心灵距离,从而为幼儿今后在园内的快乐生活、学习筑牢基础。

学前阶段的受教育主体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这就导致了幼儿在接触新的知识时往往无法有效地感受其背后的内涵,理解和认知能力相对偏弱,教师以生活为基础和跳板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困境,让幼儿以为数不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作为借鉴,提高知识概念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教师需要抓住教育活动与生活两者之间的契合点,以生活为跳板提高教育活动所能达成的效益和影响,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三)主动参与原则

美育活动性作为培养园内幼儿审美情趣,锻炼,增强其审美能力的特殊模式,能引导幼儿通过亲自参加审美活动,增加、积累其审美经验。

在组织幼儿开展美育活动中,学前教师不宜使用理论解说、理论灌输这种单一性执教形式,而是应引导幼儿自主、热情地参与学习活动。继而在幼儿园审美创造主题活动中完成美育,指导幼儿将自身审美形式由以往“静观美学”过渡升级为“参与美学”,更新其审美认知。学前教师带领幼儿参加园内环境动手创设活动,将促使“环境”从幼儿生活、学习、运动空间转化为“劳动对象”。激发幼儿实践劳动创造热情,提高其综合素养。而诠释幼儿主动参与原则的措施办法有:

一是教师通过耐心、热情、正面的行为举止逐渐“感化”幼儿,成为其听觉、视觉、直觉等多感官的刺激点,积极与教师协同完成环境的改造、创新;

二是教师环境创设的开放性、自由度,确保幼儿在创设活动中的适应性,放开其被自身禁锢的思维、步伐;

三是设计趣味性的环境创设主题,唤醒其对新鲜事物的强烈探究欲望。以“与寿山石相遇”这个主题活动为例。首先,教师可组织家长和幼儿亲自前往寿山乡的“中国寿山石博物馆”,激发对“寿山石”作品、石料制作等方面的兴趣;其次,组织幼儿在北峰郊游踏青,自行采集喜欢的石材带回教室装点;最后,以“幼儿篆刻艺术”课程为载体,将幼儿创作的作品布置在环境中,在塑造其艺术修养的同时,锻炼幼儿动手能力,高质落实环境创设工作。另外,教师还以传统佳节为时间节点,欣赏传统祈福的“吉语印”,引导幼儿将“吉祥图案”“吉祥文字”融合印章,创新制作出独具风格的专属印章,装点园内环境。

三、美育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内容

(一)物质环境创设

在以美育为核心导向开展的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工作中,幼儿教师应重点关注环境创设所需原材料的投入。对幼儿园整体环境而言,除园内基础设施可吸引幼儿的注意外,各类游戏、玩具等材料同样也是支撑幼儿自主运动活动的物质媒介。对此,为保证幼儿能通过亲自触摸这些材料,切实感受到幼儿园环境,锻炼其实践动手能力,塑造出活泼、生动的审美取向。幼儿教师应指导幼儿动手尝试把玩、使用材料,促使其建立起与材料主体的情感共鸣,适当拓展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广度。而对这些材料的投入,幼儿教师则需在保障幼儿安全的基础上,依照其年龄段分别设置。即对小班幼儿投放树叶、泡沫、布料、纸板等基础材料,指导幼儿正确辨认这些材料的名称、作用、装饰效果等,引导其对幼儿园环境创设建立起初步认知;而对中班幼儿来讲,幼儿教师可向其投放蜡笔、颜料、胶带等创造性材料,并传授幼儿这些材料的操作方法,鼓励其通过色彩元素完成简单的环境创设;而关于大班幼儿,投放材料则可升级为剪刀、卷尺等,确保幼儿能通过现有环创材料的正當运用,独自完成心中所想的作品创作。

(二)精神环境创设

幼儿园承载的是幼儿环境创设所需的物质条件,而精神环境还需幼儿教师耐心塑造。为保证幼儿能与幼儿教师默契配合完成班级环境创设,幼儿教师还应与幼儿建立起深厚情感。加大在幼儿中间的教师形象,促使幼儿产生对幼儿教师的信任感、信服感,自主将教师设定为看齐榜样,与教师协同实现环创任务,达到美育目标。对此,幼儿教师应侧重人本理念的严格秉持,规范自身在日常教育、管理中的言行举止,通过热情、真切、耐心的教学态度感化幼儿内心,摒弃漠不关心、含糊应对等错误性教育思想。与幼儿和睦相处、平等对话,构建出积极、乐观、向上的班级精神环境,利用这种健康的精神环境带动幼儿,引导其建立起坚持不懈、拼搏进取、有始有终的思想意识,主动克服环境创设中的困难阻碍。

四、美育视角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理念的实践

(一)突出审美特点

美育视角下,幼儿园审美活动开设的根本目标应为强化园内环境审美、艺术性,为幼儿进行环境审美活动创建良好铺垫。在“视觉”表现中,幼儿园整体建筑外观、室内装饰等的设计均应突出造型的多边性,运用不同的元素、线条实现美观表达,进而调动幼儿对造型的创新、创造、现象力;而关于色彩搭配的美,教师应遵循幼儿色彩心理学规律,多用柔和、明亮、活泼的色系搭配。并侧重色彩明度、饱和度的选择。以此在加强幼儿个体审美能力的前提下,培养其色彩敏感性、艺术素养以及感知分辨能力。

(二)注重互动性

为展示幼儿园美育的活动性特点,教师在开展幼儿园内部环境创设工作中应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其主动投身于环境创设中,与教师协同完成创设任务。例如,园内墙壁的装饰可交由幼儿自主完成,指导其在画本中绘制“连续性”图画后,依照顺序粘贴在墙体表层,打造出“壁画动画”。增添园内环境的生动趣味性,并锻炼幼儿逻辑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样素养。

(三)坚持五育并举

在“智育+美育”中,教师可将科学教具摆放在幼儿园内部公共空间;在“德育+美育”中,教师可指导幼儿将其喜爱的动画片正面角色加以创新绘制,并应用这些作品装点室内环境;在“体育+美育”中,可拍摄部分幼儿运动美的照片,在组织幼儿欣赏后集中装饰环境;而在“劳动教育+美育”中,可将照顾花草、农场劳作的照片和自我表征装扮教室,促进幼儿各种品质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最美晋安”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带领幼儿亲自制作简单性晋安美食、走进新店腰鼓,深化其与家乡文化的交流对话。并指导幼儿将自身在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以绘画、手工、美食制作等载体形式进行生动记录,张贴在幼儿园公共活动区域。确保幼儿在路过、欣赏时可回想起家乡文化的独有魅力,牢固建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健康、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幼儿园内部环境的创设成了教育领域重点聚焦的热门课题。而基于美育视角,在统筹创设幼儿园新环境时,应注重迎合幼儿时下审美鉴赏的现实要求,推动幼儿美育在一线课堂的有效落实,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素养能力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应侧重总结当前幼儿园现有的资源储备、幼儿成长客观规律、学前教育纲要新指导等实况,策划推出系列环境创设新理念。并通过合规性实践操作,验证这些理念的可行性、必要性。多方位优化园内新环境,给予幼儿利于其个体发展的新空间,助力幼儿长足进步。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美育创设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美育教师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