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双主线”“双内驱”: “双减”背景下校本研修模式的构建策略

2022-06-30 05:24王艳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双主体研修校本

王艳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作出的重要决策。校长和教师应领会“双减”政策的核心精神,宏观架构和顶层设计管理机制,对作业来源、设计、布置、批改、分析、辅导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形成高效的作业管理系统,将国家的政策与区域的工作要求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

我校在“双减”落地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立足课堂、立足校本,构建了“双主体”“双主线”“双内驱”的特色校本研修模式,促进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转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实现了师生共同成长。

一、“双主体”:组本研修和校本研修共进,架构高效的作业研究支持体系

《意见》指出:“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学生的作业负担重,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教师作业设计不合理。我校以往的教研往往是在课堂教学环节反复斟酌、不厌其精,却将研究止步于作业设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通过组本研修、校本研修的“双主体”研究,把布置和研究作业看作一项单独的、需要训练和提升的能力进行系统规划,对教师开展技能培训,指向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

(一)落实组本研修,一组一案

我校将研修重心下移,以学年组为单位,统筹作业,优化结构,同年级各学科教师把所有学生的作业放在一起分析研判,研究作业总量和学生用时,以确定合理的作业量,形成“一组一案”。每个团队在组本研修时都要拿出可操作、可复制、可借鉴、可改良的作业,编制组本作业细则,在作业管理上精耕细作、力求实效。

(二)夯实校本研修,解决共性问题

在一组一案、保底规范的基础上,教导处带领学科组教师根据学段特点,确定每个学段作业研究的专题和主攻方向。学校依据组本研修的经验成果汇总,通过校本研修进行推广,在不同学段和不同学科中发现典型、梳理问题,解决共性问题,达成研究共识。通过组本研修和校本的“双主体”研修,阶梯式推进作业研究,凝聚团队智慧。

组本研修和校本研修都体现“五重”,即重策划组织、重示范引领、重流程规范、重过程监控和重结果反馈。“五重”追求研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共享+相互影响”的模式持续跟进作业问题的解决,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使“双主体”研修成为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有效载体。

“双主体”研修模式下,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教师在研修中选编、改编、创编具有校本特色的原创作业,形成了校本作业“自助餐”;各团队设计的弹性作业和分层作业,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双主体”共进,使作业设计不只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流程、方法与理念相结合,使作业设计的方法与经验不再是隐性的,而是显性的。通过“双主体”研修模式,作业管理机制从单纯的行政指令、布置检查向服务引领转化,从单独击破到系统改善,为教师提升作业设计能力提供了行动支架。

二、“双主线”: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并行,丰富作业的形式

(一)以课堂为本,聚焦基础性作业的研究

基础性作业看起来朴素、日常,却是每一天都在发生的教学行为,没有基础性就没有发展性。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把重心和精力放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基础性作业研究上,为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贡献实践智慧。我校在研究基础性作业时,始终把握以下三点。

1.主阵地

课堂是“双减”的主阵地。教师应认识到,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课堂是根本。教师应立足课堂,精心备课、上课,真正让课堂成为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场所,课堂效率高了,作业自然就少了。教师“抓课堂”不仅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现有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在“双减”政策下,课堂应由粗放式教学向精细化教学迈进。教师在了解学情、调动学生思维、研究课程内容、预设教学环节、采用评价用语等方面都要有精细化的准备。课堂上,教师要有效地引导、讲解,促进学生深层理解、主动探究,促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课堂变得更加灵动,充满思维碰撞的火花。

2.最小化

我校对基础性作业的数量坚持“最小化原则”。通过课堂和研修,教师逐渐认识到,作业是教学中的一环,应发挥基本的作用,即复习巩固、了解学情,诊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尤其是对学困生的诊断,不能依靠“一纸作业包打天下”,这是错误的认知。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就会更加科学、理性,从源头上控制作业的数量。

3.最優化

以往,超前的课前学习使不少能力较强的学生失去了课堂兴趣和学习期待;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大量的课前学习困难重重,不仅没有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自信。研修中,我校抓住了基础性作业的关键所在,利用组本研修和校本研修合力解决问题,立足基础,统筹推进,整体优化,使基础性作业的质量和内涵不断提升。

(二)指向学力提升,注重拓展性作业的规范与高效

拓展性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多地指向学生的未来能力。拓展性作业对学生的基础、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师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更大。虽然拓展性作业丰富了作业的形式,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真实的现状是,如果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推进,那么对于部分学生群体来说,拓展性作业就会成为学生的“隐性负担”。这其中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完成的难度系数大,二是评价导向的偏颇。由于不少拓展性作业没有标准、不规范,又过于求新、求异、求难,使得许多作业的要求远远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能力,学生独立完成难度大,必须依赖于家长,这就造成了教育责任的错位;而在拓展性作业验收时,教师又往往把重心放在了展示评比方面,忽略了学生真实的过程体验,使得作业成品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不少是家长代劳。

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说:“项目化学习、实地调研等这类新型作业,尽管理念先进,但是其难度与时长比起传统型的知识类作业,有过之而无不及,并非多多益善,如果我们传统的作业并没有相应减少,传统的作业与新型的作业叠加在一起,作业更难甚至更多了,这就走向了作业治理的反面。”基于理念的认同,我校在研究拓展性作业时理性推进。一是通过制度的保障杜绝机械抄写和重复性作业,保障完成拓展性作业有足够的时间;二是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拓展性作业的科学性、实效性、频次、受众学生群体以及教師专业能力的提升上,不断完善标准和内容,拓展性作业要基于学生所学知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制订标准和要求,逐渐走向规范;三是学校评价的要求也随之进行调整和改变,把重心放在过程的自主探究和实践体验上,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它体现的是学生真实的成长,能引导学生更多地体验过程、体味生活和成长的乐趣,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分层实施、因材施教、尊重规律、基于真实的拓展性作业,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切的成长路径。

三、“双内驱”:教师自主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共生,教学相长,共同成长

最好的教育就是内生自觉,激发师生的内驱力。让教师和学生在“双减”下都能收获自主成长,是我校一直追求的境界。“双减”的旨归在于育人,在于培养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学生。

(一)提供成长支架,激发教师内驱力,形成专业自觉

教师是“双减”政策的具体实施者。我校架构高效系统的研修机制和管理机制,立足课堂,引导教师会研究、真研究,找到专业自信,形成专业自觉。学校管理团队深入教育教学现场,承担为教师确立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责任,管理者与教师共同解决作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

我校组建了提升作业设计能力的核心团队,通过课例展示、观点报告、合作攻关等研究,分享实践智慧,使一个人的行动成为一群人的行动,使一个人的设想成为一群人的设计,教师团队因此迅速成长。学校建立区校协同机制,区域教研员与教师共同经历每一次研修,精准把脉课堂,了解教师需求。专业指导下的研修过程不再是简单的听评课,而是指向教师本体知识、教学指导力等关键能力的提升。研修的实效性使教师对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都充满期待,更多的教师在“共享+相互影响”的模式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获得了真正的成长。这个蜕变的过程虽然辛苦,但自我价值的实现、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提升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手段,也是支撑教师不断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激活个体的内驱力。

(二)营造成长氛围,激发学生内驱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以往,大量的作业使学生闲暇时间较少,用于内在提升、自我反思的时间也就较少,学生缺乏反思,在不同的事物之间难以建立创造性的联结,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教师作业设计能力的提升、师生关系的融洽……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运动、阅读,发展兴趣、参加社会实践。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充分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对学习、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期待,提升了自主学习的意愿。“双减”政策下的师生因共同成长而感受到“双向奔赴”的幸福。

在“双主体”“双主线”“双内驱”的共同作用下,师生、家长、学校,双赢、共赢、多赢。今后,我校将基于实践之本,“行”专业之路,“研”教学之真,提升研修品质,积极实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双减”政策,让学生幸福快乐地过好学校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提升教师团队关键能力的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XH2020463。

猜你喜欢
双主体研修校本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通滩中学“双主体——三环节
“过程设计”提升校本研修品质
校本研修应避免“四重”“四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