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智能的“样板间”
走进上海(闵行)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仿佛进入一间包含了各种养老场景的“样板间”——这是全国首个“实景式”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在基地中展示的居家养老场景分为餐厨体验区、客厅体验区、卧室体验区、卫浴体验区等核心模块,展示着不同生活空间的适老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等。“打开窗帘”“关闭电视”“关灯”……随着一句句口令,房间里的智慧应用便开始工作,每个到“样板间”参观体验的老人都非常兴奋。
试点一段时间后,闵行区开始在各街镇宣传推介家庭养老“样板间”。89岁的苏先生是首批尝鲜用户之一,独居的他想要一点安全感。“有一次,我吃药时胶囊卡在喉咙口,摔在地板上晕了过去。”苏先生谈起那次经历,直言“有些后怕”。如今,享受服务一年多,苏先生有了安全感:“现在遇到急事,腕表一按就可以直接呼叫社区管家,他们马上就上门了,很可靠。”
在闵行区,享受全方位照护的还有200多位高龄独居老人。在新虹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一块信息大屏上,实时显示着分布在街道各居委的200多位居家老人的安全和健康状况。老人是否卧床、睡眠情况如何、离开床或离家有多久、心率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内,都在24小时监测中;老人在家出现突发情况或有什么需求,也会立刻有人响应,必要时快速上门服务。
护老“三件套”没有想象的贵
考虑到老人的消费习惯和接受程度,居家养老基础套餐价格并不贵——老人每月支付598元,就可以享受到智慧守护、家政服务、养生保健、心灵慰藉等项目。如果老人需要其他的个性化服务,比如清洗服务、助浴服务、助餐服务、代办服务、陪护服务等,也可以从清单上选出来自由组合,享受优惠的服务价格。
张连发家安装的智能设备“三件套”包括门磁、智能手环、智能床垫。门磁安装在入户门上端,平时会监控张连发的进出习惯,要是他一整天未出门,就会引起后台注意。他家的智能床垫是一个基础款产品,每晚入睡后,放置在心脏位置的长条状智能设备便开始工作,自动监测睡眠时的心率、离床情况等。街道养老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一旦智能设备的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比如夜间起床后迟迟不上床,监控平台就会发出警报,后台管家会及时联系老人或老人家属。
也有老人家里安装了燃气报警设备。87岁的杜奶奶和89岁的老伴儿在家中配置了远程监控、智能床垫、紧急呼叫、摔倒报警、水电煤报警等智慧居家照护系统,说:“家里现在很安全,有问题会有人及时上门,就算子女不在身边,我们也很安心。”
迄今为止,新虹街道已完成上门服务工单1.4万多人次。在这些服务工单里,离床未归报警占第一位;其次是血压超标报警,占到40%以上。
口碑好,但推广难度大
2021年,在上海(闵行)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一共举办了25场次、1000余人次参加的实景体验活动。此外,很多街道还在区域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增设了“样板间”,方便老年人及其家属就近体验。当工作人员发放传单、进行需求调研时,老人纷纷表示“有需求”,并对各种场景表现出极大兴趣,但当问到他们是否会购买服务时,大家又纷纷摇头。
上海市闵行区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吴学年认为,虽然智慧养老是大势所趋,但很多老人并不太了解智能产品,甚至对智能产品有畏惧心理,所以需要先行试点、示范,再逐步推向市场。
“智慧养老在技術上早已不是问题,难的还是后台服务。”上海恒研为老服务机构副总裁庹欣泳坦言,有的老人家中安装了智能设备,但没有人提供24小时响应和上门服务,这样“家庭养老院”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第三方公司除了要构建大数据平台,还要在区域内构建起5~10分钟的应急响应圈。服务网络的构建和人员布局是一个难题。如果客户群不够庞大,运营成本就会居高不下。
“科技虽然能提供解决路径,但它是冷冰冰的,真正的关爱要体现在服务的细节中。”庹欣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