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炉烟花
肯尼亚有一种交通工具,是用12到30座的巴士改造的,这些巴士大多是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二手车。这种交通工具几乎遍布非洲,不过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称呼:在东非的肯尼亚和乌干达叫“马他突”,在卢旺达叫“挤挤车”,在埃塞俄比亚叫“蓝驴子”,在尼日利亚叫“小黄巴”……
在肯尼亚,马他突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交通顺畅的时候,它们如同草原上的猎豹,风驰电掣地行驶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堵车的时候,它们就像灵活的蛇,左突右拐,哪里有空哪里钻,没空也要挤出个空来,不讲理到谁都无可奈何的程度。给马他突让路,是当地众所周知的交通规则。
在马他突里,司机和售票员的沟通简单又直接:敲一下窗户是“停车”,敲两下是“开车”。售票员的经典姿势是一只脚在车上,另一只脚悬空,用手拍打车门,扯着嗓子用斯瓦希里语招揽乘客。车子重新启动时,售票员便顺势跳回车内,身手敏捷得像个深藏不露的侠客。
马他突司机的开车方式虽然随心所欲,但整个运行系统隐藏着一系列的秩序:路线是固定的,虽然有时候司机为了避免堵车会绕路,但总能把乘客送到每一站。高峰时段,马他突是快车服务,有固定的上车点和下车点;非高峰时段,马他突会多次停车,售票员把身子伸出车外大声吆喝揽客,直到把座位填满。这种在外人看来陌生、奇怪的运行方式,给肯尼亚的低收入人群带来了实际的方便。内罗毕的450万通勤者中有70%依靠马他突在城市中出行。马他突司机罢工的时候,整个内罗毕变得安静,工地上没有几个人,商店也关了门,大家都开始怀念那个在拥挤道路中到处乱窜的马他突。
一條路线上总有很多辆马他突。为了让自己的那一辆更吸引人,马他突的司机和售票员会想方设法用五颜六色的涂鸦打扮自己的车子,甚至在车上装了无线网络、电视、灯光、音响、风扇……到了晚上,马他突就变成了移动的迪斯科舞厅。车内会亮起各种灯光,气氛宛如酒吧,还会配上高分贝的摇滚乐。
许多人把坐一回马他突列为到肯尼亚要做的几件事之一。我在内罗毕生活了5年,也蠢蠢欲动地期待着去体验一次,但每每又望而却步。
有一次下雨天堵车,出租车过不来,我只好打了一辆摩托。在路况不好的一段路上,尽管司机已经很小心了,还是陷入了水坑,后车轮一直打滑出不来,引起了小小的交通堵塞。后面的车喇叭声此起彼伏。当时我手里拿着一包很重的生活用品,本想下车帮司机推车,他坚持不让我下车,但他一遍又一遍地轰油门仍然没用。尴尬的情况持续了一两分钟后,我只好回头对后面的马他突司机挤出了一个尴尬的微笑。没想到对方很友好,摊着手微笑,表示无奈和同情,又对着售票员说了一句话。然后售票员就踩着泥巴过来帮忙推了一把,终于让我们的车后轮从泥巴里爬出来了。有了这次的经历,我觉得,马他突的司机也不是那么可怕嘛。
内罗毕是一个热气腾腾的城市,早出晚归的人、吵吵闹闹的市场、堵在路上半小时都动不了的交通,都是这个城市热闹的烟火气。我在这里生活多年,尽管它有不足之处,但比起寻找最好的城市,我更倾向于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在陌生的地方找到能与自己合拍的节奏,然后顺其自然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