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炜坚,王文涛,汤志华,陈秀妙,姜春田,吴晶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广东 广州510405)
自2015年开始,以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抓手的职业院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陆续深入展开,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文中,进一步强调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自2016年开始,通过制定《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标准及质量保证体系(框架)》(以下简称 “校本质量标准” )[2],开展了校本标准指导下,专业主体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专业(课程)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形成了质量持续改进并不断上升的质量文化。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立了基于校本质量标准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通过人才培养规格分解和量化权重的设计,建立了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逻辑联系[3]。通过专业持续运行,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内适质量观理论为指导,以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为核心,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模型,并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8级学生实施。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通常是指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程度,即针对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4],建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实施,培养出符合专业目标岗位能力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理解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照教学管理要求,让培养对象完成专业设置的相关课程,并达到教学管理层面的合格基准线;二是通过构建专业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制定高于教学管理层面的评价基准线。通过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成果评价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形成学生个体、班级和专业整体层面的目标达成度结论。从而实现针对学生个体的培养指导和专业整体的诊断、改进,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工作循环和质量文化。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模型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模型基本框架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分别由课程教学项目学习成果评价、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价、专业核心能力达成度评价及专业整体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四个分析要素构成。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模型构建主要关注的要素如下:
1.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能力目标)与支撑课程之间的逻辑构建
专业培养目标通常由多项知识、技能、素质目标要素构成,从而形成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具体核心能力,某项具体能力的培养将分别落实到相关的支撑课程。因此,在模型构建时,需要明确专业培养具体目标(核心能力)及其对应的支撑课程,并确定课程支撑权重。
2.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项目(任务)之间的逻辑构建
课程是由不同的教学项目、任务构成,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分析是在教学实施中,通过多元化过程评价方式,获取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评价数据并实施分析。因此,需要明确具体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素养)与对应学习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考核方案的制定,形成课程教学项目(任务)的评价要点与课程目标的支撑权重。
3.达成度评价内适基准值的确定
基准值是达成度评价中一个认可的基准,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将会对达成度结果及结果分析产生影响。在教学管理角度,学校教学管理规定中的60分及格线基准值属于学业毕业标准中的底线,其是否能作为专业培养达成度的观测基准,值得商榷。从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角度出发,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模型构建基本思路和关注要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构建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模型(图2),形成课程项目学习成果—课程教学培养目标(知识、技能)达成度—专业核心能力(知识、技能)达成度—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的评价链。
图2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模型
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培养目标岗位——汽车机电维修工为分析目标,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由汽车典型零部件拆装、汽车维护、汽车典型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三项核心能力构成,三项核心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及支撑权重见表1。
表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机电维修工岗位)与支撑课程对应表
通过课程标准制定和课程设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素质)与课程教学项目之间的对应和支撑权重。以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课程为例,其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项目之间对应见表2。
表2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教学项目及目标一览表
内适基准值需要高于教学管理层面的评价基准线,并与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相适应。在基准值的确定上,依据2018—2020届毕业生调研结果,发现企业对学生专业核心课程技能运用要求较高。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在校期间课程学习综合评价结果在80分以上的学生,岗位适应性和个人发展获得了企业较高的评价。结合专业团队和专家分析确定,设定专业(课程)知识目标达成度内适基准值为70分,专业(课程)技能目标达成度内适基准值为80分。
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包含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构成,从评价的量化性角度出发,本专业在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中,由于素质目标单独定量化测评较难,故主要选择了知识、技能目标进行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及课程目标达成度量化分析。其中,课程项目知识点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过程化考核方式,即通过信息化系统的考核评价功能实现。项目技能点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课程对应的实训项目过程化考核实施和成效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项目知识目标学习成效评价:
课程项目知识目标学习成效评价=∑课程项目知识点考核i∗权重
课程项目技能目标学习成效评价=∑课程项目技能点考核i∗权重
课程目标达成度: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课程知识目标达成度∗40%+课程技能目标达成度∗60%
下面以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课程及2018级汽修2班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1.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案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课程评价方案如表3所示。
表3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案
2.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和分析
课程学习状态数据来源。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采集的学生学习状态数据包括16次实训评价数据、12次知识点网络测试数据,全班26个学生,共计26×28=728个学习状态数据。并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案中知识点、技能点权重进行计算。
学生课程知识目标达成度、技能目标达成度和课程学习目标达成度数据案例分别见表4、表5和表6所示。
表4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学生知识目标达成度(节选)
表5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学生技能目标达成度(节选)
表6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节选)
通过上述分析和计算,可以分别得到该课程的学生个体、班级和专业三级教学目标达成度。依据该分析结果,在学生个体层面,可以针对学生个体课程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后期指导。在班级和专业层面,可以发现学生整体掌握课程知识、技能的薄弱环节(如图3、图4所示),在课程教学反思中通过专业团队集体讨论,开展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层面的诊断和改进。
图3 课程知识目标整体达成度雷达图
图4 课程技能目标整体达成度雷达图
通过最终分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8级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整体25人达成,达成率为96%。其中专业核心能力一16人达成,达成率62%;专业核心能力二25人达成,达成率96%;专业核心能力三20人达成,达成率77%,反映出按照内适基准线的要求,学生基本达成目标。
在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模型,进一步开展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专业核心能力目标达成度:
专业核心能力知识目标达成度=∑对应核心课程知识目标学习达成度i∗权重
专业核心能力技能目标达成度=∑对应核心课程技能目标学习达成度i∗权重
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
专业培养目标知识达成度=∑专业核心能力知识达成度i∗权重
专业培养目标技能达成度=∑专业核心能力技能达成度i∗权重
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专业培养知识目标达成度∗50%+专业培养技能目标达成度∗50%
本专业3项专业核心能力目标达成度数据分别如表7、表8和表9所示。
表7 专业核心能力一:汽车典型零部件拆装能力目标达成度
表8 专业核心能力二:汽车维护能力目标达成度
表9 专业核心能力三:汽车典型电控系统故障诊断能力目标达成度
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数据如表10所示。
表10 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
基于内适质量观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分析,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量化分析和定量评价的解决手段。通过对课程、专业能力和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数据分析,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效评价的基础上,对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判断和进一步分析,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度分析的实践中,在内适基准值、课程支撑权重的科学性和动态调整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