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的临床研究

2022-06-29 13:38胡航绮文谦胡香云吕建琴李宁
上海针灸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持续时间功能性针刺

胡航绮,文谦,胡香云,吕建琴,李宁

(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 610064;2.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 610075)

功能性腹胀是指反复发作的腹部胀满感、压迫感或气体堵胀感,和(或)可见(客观)腹围增大(功能性腹部膨胀),且较少发生排便习惯异常或伴随腹痛不适的一种功能性症状。由于机理尚不完全清晰,故目前针对功能性腹胀缺乏特效治疗方案,导致症状反复,严重时可诱发焦虑、失眠等[1-2]。前期采用针灸治疗腹部术后腹胀症状具有明显优势[3-5],为进一步探究针刺治疗功能性腹胀的疗效,开展了本研究,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期间共筛查815例患者,其中302例因时间、治疗便捷性因素拒绝入组,413例因诊断IBS、餐后不适综合征及肠镜提示有肠息肉或肠炎、或有针灸治疗经历而剔除。本次研究共纳入100例功能性腹胀患者,均来自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消化专业组。采用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码,装入准备好的标有数字序列的信封。患者入组后按序领取信封,按信封内随机码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平均每月腹胀发作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两组患者均完成全部治疗及随访,无脱落病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反复出现腹胀和(或)腹部膨隆,且腹胀较其他症状突出,入组前 6个月内有肠镜检查提示无特殊肠道病变;②入组前3个月腹胀症状反复出现,且平均至少每周1次,每次腹胀持续时间不少于1 h[1-2];③入组前已有接受多种中西医药物治疗经历,但从未有过针灸治疗经历;④年龄 18~65岁;⑤患者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与剔除标准

①合并有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或餐后不适综合征者;②既往有腹部手术病史者;③有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类疾病者;④对疗效期待过高或不配合随访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详细的自制腹胀日记填写说明辅导,并进行详细的疾病相关科普知识宣教。结合患者既往用药经验与体会,当患者主动要求用药时予促动力剂、消化酶及益生菌三联为主的西药,或木香顺气丸、越鞠丸等中药[6]。

2.1 试验组

取双侧足三里、三阴交和天枢穴(穴位定位参照《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7]中相关标准)。患者取仰卧位,腧穴局部皮肤及操作者双手规范消毒,用 0.25 mm×40 mm毫针双手夹持直刺进针,进针深度25~30 mm(天枢穴进针深度10~15 mm),行轻度提插捻转手法至得气(局部有酸麻胀重感);留针时每10 min用轻手法行针1次,共行针2次,留针30 min后直接取针(轻按针孔防止出血即可)。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6次。

2.2 对照组

取双侧足三里外侧1 cm、三阴交后侧1 cm和天枢外侧 1 cm。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局部及操作者双手规范消毒,取0.6 mm×0.2 mm揿针按压于上述部位,使患者自觉有轻度疼痛感即可。留针时每10 min轻按压揿针部位1次,使患者有感觉即可,共按压2次,留针30 min后直接取针(轻按针孔防止出血即可)。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6次。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自觉腹胀程度评分

采取 5分评估方法[5]。1分为没有腹胀不适症状;2分为有轻度腹胀不适,但不影响活动与情绪;3分为腹胀不适感明显,感觉不舒服;4分为腹胀不适较强烈,影响情绪;5分为腹胀不适感十分强烈,无心完成活动,严重影响情绪。分别评估治疗前最后1次腹胀与治疗后首次腹胀的严重程度。

3.1.2 每月腹胀症状发生少于3次的人数

治疗后随访 6个月,每月记录两组患者当月发生腹胀次数,通过自制腹胀日记记录获取。

3.1.3 每月平均单次腹胀持续时间

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6个月每月记录,通过自制腹胀日记记录获取。单次腹胀持续时间=每月腹胀发生总时间/腹胀发生次数。

3.1.4 治疗期间主动要求补充药物治疗人次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要求补充药物治疗的人次。

3.1.5 治疗后6个月因腹胀不适再就医人次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间因腹胀不适至医院接受诊疗的人次。

以上观察指标均安排两位不了解研究目的的人员参与评价与记录工作。

3.2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满足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校正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重复测量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自觉腹胀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自觉腹胀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自觉腹胀程度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自觉腹胀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自觉腹胀程度评分比较 (x ±s,分)

3.3.2 两组治疗后 6个月每月腹胀症状发生少于3次的人数比较

以治疗后6个月每月腹胀症状发生少于3次人数为因变量,以组别、测量时间(治疗后 1个月、治疗后2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4个月、治疗后5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为自变量,工作相关矩阵结果选择AR。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腹胀不适症状发生小于 3次的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6个月,两组患者腹胀症状发生小于 3次的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3.3 两组治疗前后每月平均单次腹胀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每月平均单次腹胀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个月,两组患者每月平均单次腹胀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6个月,两组患者每月平均单次腹胀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每月平均单次腹胀持续时间比较 (±s, h)

表3 两组治疗前后每月平均单次腹胀持续时间比较 (±s, h)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1个月 治疗后2个月 治疗后3个月 治疗后4个月 治疗后5个月 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50 例) 4.49±0.63 1.78±1.53 2.02±1.49 1.93±0.99 1.95±0.93 2.28±0.88 4.24±5.26对照组(50 例) 4.58±0.30 2.94±2.94 2.72±1.50 2.79±1.15 3.38±0.95 2.83±0.84 4.15±6.11统计值 0.877 14.289 5.721 16.218 58.125 9.989 0.007 P值 0.351 0.000 0.019 0.000 0.000 0.002 0.933

3.3.4 两组治疗期间主动要求补充药物治疗人次和治疗后6个月因腹胀再就诊人次的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主动要求补充药物治疗人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患者因腹胀症状再就诊人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6个月,两组再就诊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期间主动要求补充药物治疗人次和治疗后6个月因腹胀再就医人次的比较 [例(%)]

4 讨论

功能性腹胀中医学中属“腹满”,或以“中满”“满病”“腹气满”描述,指腹中有胀满之感而外无胀急之象[8-9]。目前,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制集中在“脑肠轴”调控与“胃肠动力”障碍等方面[10],临床经验提示针灸方案对改善“腹胀”症状具有一定优势[11-12],近期针灸实验研究提示针刺可能通过调控大脑中枢部分神经核,及对胃肠平滑肌信号通路调节和对肠道微生物群数量比例调控等作用机制改善患者腹胀症状[13-15]。本研究基于团队既往对外科术后腹胀针刺治疗经验基础上首次开展“针刺方案对功能性腹胀病患者的疗效规律”探讨,故对研究所需纳入样本量考虑主要依据药物临床Ⅰ期试验样本量指导原则例要求[16],结合考虑 20%研究脱落率及保证研究及随访顺利等因素,本研究样本量确定为100例。结合患者腹中满胀症状乍作乍止,乍轻乍重,兼有纳谷呆滞、乏力不适等症状,认为本病病机“脾升胃降,气机失调”,故取“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组穴。天枢是大肠募穴,具有理气作用,能配合足三里加强“顺降腑气”,加用脾经的三阴交调控“脾气升清”,以达到“脾气升、胃气降”的调控作用。结合团队治疗经验,疗程为每周3次,共6次(2周)治疗。

为施行患者盲法,研究纳入患者均既往没有接受针灸治疗经历,对针灸印象“针刺有疼痛感”,因此对照组采取微针浅刺非穴位,操作过程与体位同试验组患者,均平卧位治疗30 min,微针操作按压时使患者有微痛不适感,以满足对照组患者对针刺治疗想象,试验组由受过专业针刺训练的不同针灸医师进行操作治疗,以减少患者产生治疗预期效应,尽可能保证研究对患者的设盲[17-18],并在疗效评价及数据统计上运用盲法以减少偏倚影响。

结合功能性胃肠病主要治疗目标是症状缓解及生活质量改善[2,19],本研究以治疗后连续6个月每月腹胀症状发生小于每月 3次人数,及治疗前后腹胀严重程度评分(5分制)变化比较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提示,针刺治疗后 4~6个月,两组患者腹胀发生次数小于3次的人数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针刺干预后第1~3个月腹胀发生少于3次人数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刺治疗具有短期改善腹胀发生次数作用。同时研究提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腹胀程度相似,均为中度腹胀不适为主,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腹胀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笔者认为针刺治疗对短期改善腹胀发生次数及患者自觉腹胀不适程度评分方面具有临床治疗意义。

前期临床经验发现,不少患者经治疗后每月仍有可能发生腹胀不适症状1~2次不等,因此为进一步探索针刺对腹胀症状治疗的规律,另拟定两组患者治疗后每月平均单次腹胀持续时间的变化作为疗效补充分析,数据提示治疗前两组患者发生腹胀单次持续时间大致相当,均在4 h左右,治疗后连续5个月试验组患者每月单次腹胀持续平均时间约 2 h,较对照组缩短1 h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针刺治疗对改善单次腹胀持续时间具有治疗意义。最后,笔者发现在2周治疗期间,试验组仅 10人提出希望药物配合治疗,而对照组有32人前后提出药物治疗,并在随访头3个月期间,试验组再就诊患者16人,低于对照组再就诊人数,这从就医行为方面提示针刺治疗具有缓解患者腹胀不适症状的治疗意义。

结合本次研究在入组筛选期间共有302例功能性腹胀患者因自觉针灸治疗的不方便性而拒绝针灸治疗数据,笔者认为进一步的研究需从“治未病”管理方向创新探索[20],在以患者为中心,在尊重患者时间与空间便捷性基础上,使功能性腹胀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首选针灸治疗是临床研究方向之一。

综上,针刺治疗对改善功能性腹胀患者的腹胀发生次数、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具有临床治疗意义,并可能改善因症状反复引发的焦虑状态等身心不适。但由于腹胀发生机制复杂,针刺治疗的远期意义解释需要继续探索。对于这类反复发生的功能性病症,针灸治疗不仅需要探索短期内治疗意义,也应该进一步探索如何在病症反复发作的长期过程中建立针灸管理体系,形成按需治疗方案[21]以推广针灸治疗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持续时间功能性针刺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清明的雨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差异化功能性纤维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防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药膳两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