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娜,金 凡,李 娜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天津市300131)
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专门收治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严重心律失常等一系列急重症心血管疾病病房[1]。有研究提出,心理问题和心血管疾病占据威胁人类健康安全的疾病前列,且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心血管疾病,反之亦然,二者共病日趋严重[2]。意识清醒但病情危重的患者,长期处于压抑重复的CCU生活,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心理护理指在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中运用一些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且基于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不同,而给予相对应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3]。有研究提出,心理因素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而何时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一般基于心理健康异常确诊后[4]。抑郁症自我评估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是筛查和评估抑郁和焦虑的权威性量表,因其准确度和疗效度在临床广泛使用,为CCU患者心理健康的改善作出了极大的贡献[5]。有研究显示,大多数心理干预成功帮助CCU患者改善心理状况,顺利度过疾病的急危重期,有利于其早日康复[6]。本研究旨主要探讨基于PHQ-9、GAD-7的针对性心理干预在C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7月1日~2020年4月30日CCU收治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CCU病房收治适应证者;②年龄25~83岁者;③患者、家属知情同意;④沟通顺利,无言语交流异常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疾患或出现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②严重肢体、认知障碍或精神类疾病者;③护理干预过程中不配合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80例。干预组男57例、女23例,年龄(56.36±5.35)岁;基础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25例,心力衰竭16例,心律失常17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对照组男46例、女34例,年龄(56.59±5.23)岁;基础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心力衰竭17例,心律失常19例,急性心肌梗死2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CCU常规护理、入院及出院健康教育,即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相关疾病知识科普、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心脏功能的管理、日常用药、生活饮食健康指导等。
1.2.2 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PHQ-9、GAD-7的针对性心理干预,除了一般的CCU常规护理外,基于PHQ-9、GAD-7的针对性心理干预,其首先通过GAD-7、PHQ-9评估,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早发现抑郁与焦虑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2.1 成立针对性心理干预小组 共有7名小组成员,其中1名为心内科护士长,1名为主治医生,5名为心内科护士。由主治医生、心内科护士长依据评分制订有针对性心理护理的干预措施,并对小组内其他成员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统一培训;心内科护士5名作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的执行者,依据所制订策略开展心理护理,促进护患良性沟通。
1.2.2.2 具体护理干预 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制订日常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流程、具体措施,以护士中间连接轴,促进医患之间的和谐交流,鼓励家属积极参与该项措施。入院时采用GAD-7和PHQ-9评估其心理状况,发现大多数患者GAD-7和PHQ-9评分较高,均超过10分,普遍存在焦虑、抑郁。经一对一访谈,发现其焦虑、抑郁主要表现在对疾病的认知感受、担心经济压力、对未知治疗的恐惧等,故针对以上结果制订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获取患者特殊需求,制作调查问卷,了解收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感受、对生活的态度、对预后的期望等个人信息,针对患者不同心理状况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建设,疏导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及生活的压抑、焦虑等消极情绪。②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根据患者自身感受认知,因人而异地制订个性化的沟通方案,部分患者因初次入住CCU出现不安、恐惧等心理,护理重点围绕改善其负性情绪、减轻患者痛苦展开,使患者安心入住CCU。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以患者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科普相关疾病、饮食知识,积极鼓励患者,并肯定其近期治疗效果,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护理干预,提高治疗的配合度。③提高家属在患者CCU住院治疗的参与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家属探视次数,通过亲情话语的引导,使患者能够感受到家人的关心、支持,促进患者和家庭之间营造有利于康复的“心理环境”,消除患者抗拒治疗的消极情绪,提高患者积极治疗的配合度、治疗依从性。
1.3 评价指标 ①心理状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7]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从感觉、思维、行为到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包含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其中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它的每个项目均根据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对应评为1~5分,总症状指数的分数在1.0~1.5分,患者自我感觉无异常;1.5~2.5分,患者感觉有点症状,但频率较低;2.5~3.5分,患者感觉有症状,但病情不是特别严重;3.5~4.5分,患者感觉有症状,病情稍重;4.5~5分,患者感觉有症状,且较为严重。量表未明确提出症状积分的分界值,通常总分>160分,或阳性项目数>43项,或任一因子分>2分,需考虑进一步检查筛选,症状与其分数呈正相关。分别在干预前后参考PHQ-9[8]、GAD-7[9]进行评估。PHQ-9共9个项目,满分为27分。轻度抑郁(6~9分)、中度抑郁(10~14分)、重度抑郁(15~21分)、极重度抑郁(22~27分)。GAD-7共7个项目,满分为21分。轻度焦虑(6~9分)、中度焦虑(10~14分)、重度焦虑(15~21分)。②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10]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体能、精神影响、社会活动、心理健康、体能影响、精力、身体疼痛、一般健康8个维度,共36项。评分采用累加法,原始数据需经标准公式计算转换成最后得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③护理满意度:在护理干预后患者对医护工作者的工作进行填写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是对护士态度、护理水平、健康教育、心理护理4个方面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勾选,记录并分析总结其问卷数据。
2.1 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CL-90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后PHQ-9、GAD-7评估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PHQ-9、GAD-7评估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SF-36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SF-36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对症干预不及时易诱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11]。CCU多为病情严重的患者,使用各类检查仪器,可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状态,不利于病情的稳定[12]。而常规护理常局限于患者疾病的对症干预,缺乏关注身心健康,忽略疾病身心关联。PHQ-9、GAD-7便捷度高、准确性高,是近年来筛查评估患者抑郁、焦虑状态的权威性量表,在各级医院临床中运用广泛[13]。基于PHQ-9、GAD-7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根据患者自身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等情况加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患者的心理健康有较大帮助。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基于PHQ-9、GAD-7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能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舒适度。究其原因:干预前PHQ-9、GAD-7筛查患者心理问题,根据患者自身感受认知,从个人习惯到生活方式获取其特殊需求,针对性地制订且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与患者有效沟通,有效地进行相关疾病、饮食知识科普教育,减轻焦虑、消极心理[14]。对CCU患者心理状况进行有效评估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在SCL-90、PHQ-9、GAD-7针对性强、预见性准、方便快捷的筛查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的同时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提高家属在心理干预中的参与度,营造CCU患者专属的舒适健康心理环境氛围。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PHQ-9、GAD-7评估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PHQ-9、GAD-7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可改善患者心理问题。因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在医护指导下,患者明确参与并配合治疗方案,目的明确且提高各项机体功能,减短了疾病的恢复期。在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期间,患者更加清晰地明确相关疾病信息,对治疗结果有着合理预期,消除患者不良预后的绝望感,提高治疗信心,患者不良情绪、治疗态度及治疗信心的改善均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依从性[15]。此外,干预组SF-36评分、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PHQ-9、GAD-7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提升其生活质量。考虑基于PHQ-9、GAD-7的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对入院时患者PHQ-9、GAD-7筛查所呈现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尽量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改变自身服务态度,提高护理专业度,利用PHQ-9、GAD-7的预见性,在患者病情有所缓解的同时,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认知,增强康复信心,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提升治疗依从性[16]。
综上所述,将基于针对性心理干预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CCU病房患者的护理中,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状况,还能够缓解患者的广泛性焦虑障碍,改善临床疗效,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