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式阶段性康复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22-06-29 07:16李淑恩李瑞兰林显仙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阶段性康复训练肢体

李淑恩,李瑞兰,林显仙

(东莞市人民医院 广东东莞52300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大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脑血管疾病[1]。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脑卒中患者130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流行,未来15年预计将增加1180万脑卒中患者,而脑梗死约占总人数的70%[2]。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平衡协调性下降等,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还会对患者心理情绪造成不良影响。循证医学证明,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自主生活能力,改善预后,降低残疾风险,还能节省医疗费用,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3]。俱乐部式阶段性康复模式是将传统的阶段性康复模式与现阶段流行的俱乐部形式结合,为脑梗死患者制订科学康复方案的同时,创造接纳的社会氛围,不仅帮助脑梗死患者身体恢复,还能增强其社会适应性[4]。本研究旨在观察俱乐部式阶段性康复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脑梗死的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我院收治的1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入院后经影像学确诊为脑梗死者;②均为首发脑梗死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1~14分,伴有肢体或言语障碍;③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参与本研究;④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排除标准:①脑部大面积梗死患者;②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③合并肿瘤、血液系统异常、感染性疾病者;④治疗后意识异常,无正常沟通交流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41~70(51.76±4.7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5.0(1.84±0.52)d;基础疾病:糖尿病28例,高血压43例。观察组男51例、女29例,年龄43~72(52.35±4.2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4.0(1.98±0.47)d;基础疾病:糖尿病32例,高血压42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院后,根据患者病因、发病时间、发病机制的不同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符合溶栓指征的可行溶栓治疗,在积极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抗感染、降低颅内压、预防栓塞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健康教育、日常康复训练指导等。出院后保持电话随访,督促患者坚持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俱乐部式阶段性康复模式。康复俱乐部人员由脑梗死患者(80例)、社区志愿者(3名)、康复治疗师(1名)、专科护士(5名)构成,为脑梗死患者提供心理咨询、康复锻炼、娱乐活动等;指导患者学习使用智能电子设备,组建脑梗死康复微信群。具体内容如下。①急性期:患者脱离危险24 h后进行被动康复训练,预防肌肉痉挛和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被动活动依据先大后小、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以能达到肢体完全屈曲和伸直为目标。每日活动时间依据患者肢体障碍程度制订,一般为30~60 min。脑梗死发病突然,患者一时难以接受,此时应加强心理干预,疏导不良情绪,在家属的配合下获得情感支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稳定期:在护理人员辅助下进行康复训练,如下肢桥式运动、起坐平衡训练、早期离床训练、步行训练等。每天治疗间隙锻炼1~2 h。③恢复期:患者在康复锻炼的同时应着重日常生活训练,培养洗漱、穿衣等自我生活技能,为出院做准备。每周三、五下午安排脑梗死志愿者进病房活动,与患者亲切交谈,增强同伴支持,强化榜样力量,增加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④院外干预:俱乐部成员开展工作体验、社会功能恢复、娱乐活动等,满足自我价值实现、服务他人需求的同时为重返社会做准备。成立俱乐部成员兴趣小组,如广场舞小组、歌唱小组、绘画小组等。学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功法,锻炼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并组织脑梗死健康知识有奖问答知识竞赛、太极拳、八段锦健身赛等趣味活动,锻炼脑梗死患者交际能力,强化成员社会支持。组织线上、线下课程,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为脑梗死患者及家属讲解梗死的康复与预防知识,坚定坚持锻炼、康复有望的信念。两组均干预至出院后3个月。

1.3 观察指标 采用Lovett肌力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5]评估患者干预前后肢体功能。Lovett肌力量表评分分级法标准参照参考文献[6]。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主要侧重于肢体的运动功能评价,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采用汉语失语检查表[7]、NIHSS[8]分别评估患者干预前后语言功能、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得分越高表明语言功能、神经功能恢复越好。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9]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采用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10]评估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该表包含体能、家庭角色、工作能力等12个领域,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汉语失语检查表、NIHS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汉语失语检查表、NIHSS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SDS、SA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SSQOL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SSQOL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脑梗死发病急骤,致死率、致残率较高,70%幸存者伴随不同程度的偏瘫,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此外,脑梗死多发于老年人,梗死所致的平衡功能障碍会增加30%的跌倒风险,跌倒是造成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11]。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可改善脑梗死预后。俱乐部模式最初来源于美国的精神障碍患者创造的康复社区,聚焦于帮助成员解决日常生活挑战,打造有利于疾病恢复的良好环境,之后逐渐用于脑卒中、糖尿病控制等多种疾病的干预[12]。吴颖华等[13]成立医护联合专病小组及俱乐部,为骨质疏松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组内授课等,帮助患者提高平衡力,降低跌倒风险。徐宝兰等[14]将康复俱乐部模式应用于肿瘤患者,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同时提高其满意度。阶段性康复训练是根据对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损伤程度、全身状况、并发症等多种因素综合评估,制订科学有效的康复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达到促进脑梗死患者恢复的目的[15]。王颖等[16]将多学科模式和阶段性康复训练有机结合,帮助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提高术后的运动耐力和心脏功能,取得良好效果。韩璐璐[17]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阶段性干预有助于提高梗死偏瘫患者自我效能,促进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肢体肌力和运动功能恢复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俱乐部式阶段性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脑梗死具有障碍与疾病共存的特点,障碍通常感觉-运动系统的正常运行,导致患者的肢体功能受损,影响日常生活的独立程度。目前,脑梗死早期康复训练时间窗为神经受损无进展且生命体征平稳24 h后。相关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在出现损伤等应激反应后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自我修复能力大幅度上升。因此,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对肌肉和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18]。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主要是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被动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的同时为后期训练奠定基础。稳定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有所恢复,适当主动活动四肢与关节,可经主动运动神经信号的传输促进脑功能重组。恢复期可开始步行训练,学习独立生活技能,为出院后生活做准备。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帮助梗死患者增强肌肉力量,抑制下肢伸肌痉挛等所致的异常运动模式,增强平衡能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脑梗死患者除平衡功能和运动障碍外,还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缺损和语言障碍。有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NIHSS评分较常规护理更低,提示该护理模式可改善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本研究应用俱乐部式阶段性康复护理模式,也得出相近的结论,同时语言功能恢复更佳,提示科学有效的护理能促进神经、语言功能的恢复。情感行为变化也是脑梗死患者治疗期间医护人员的重点关注因素。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情,脑梗死患者忍受生理痛苦的同时还担忧日后生活能力的丧失。躯体疾病和负性情绪同时存在,相互促进、互相影响。抑郁状态持续存在不仅影响患者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还对肢体功能恢复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证明实施俱乐部式阶段性康复训练可提高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俱乐部式阶段性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同伴支持、榜样力量,激发患者内心潜在的能量,协助患者应对危机;创造接纳的社区环境,提供发挥个人价值的平台,转移患者注意力的同时提供安全感,在处理俱乐部工作的过程中重拾生活信心,以更佳积极的态度进行康复训练,缓解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猜你喜欢
阶段性康复训练肢体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肢体语言
国际金价短期或延续阶段性回调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
肢体写作漫谈
化学阶段性创新训练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