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静
当前医疗手段进步极大程度保障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虽然死亡率有了明显下降,但发病后各种后遗症发生率依然得不到有效控制,诸如偏瘫、吞咽障碍等,均对患者正常生活及干预依从性造成严重影响[1-2]。脑卒中后偏瘫会降低患者对医护干预的依从性,成为阻碍患者顺利回归社会的主要原因,因此对脑卒中患者偏瘫并发症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是整体治疗的重要内容[3]。对康复期脑卒中患者一直应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方案,但康复效果却不如人意,西安航天医院自2018年始对收治脑卒中患者在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基础上联合经颅磁治疗干预,极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现将相关数据整理后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脑卒中康复期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与文献[4]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年)关于脑卒中相关诊断内容相符合;(2)入院后接受头颅影像学检查确诊病情;(3)均为初发。(4)意识清醒能够配合相关医护措施。排除标准:(1)存在有严重的认知障碍或者语言障碍;(2)有颅脑手术史;(3)存在经颅磁治疗相关禁忌证;(4)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5)明确表示拒绝配合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方式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14±4.51)岁;平均病程(2.81±0.72)年;脑出血31例,脑梗死19例。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37±4.49)岁;平均病程(2.83±0.70)年;脑出血38例,脑梗死12例。两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后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被详细告知本研究相关内容,确认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对照组 在脑卒中对症治疗期间配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如下:(1)良肢位摆放。患者因肌肉松弛而难以自主性运动,对患者进行良好的肢体摆放有助于抑制日后痉挛,防止关节挛缩,良好肢位摆放经典体位为在仰卧体位头部要保持中立位,患侧的肩胛带、上肢为外展体位,患侧膝关节轻微屈曲,下肢骨盆旋前。(2)躯干核心的控制训练。桥式运动,患者仰卧位,头部放于枕头上,上肢放松,放在体侧,治疗师首先教患者收缩下腹肌肉,使骨盆向前上倾斜,抬离高度一拳为主,也可以嘱患者仰卧位,双手交替触摸对侧下肢等强化核心练习,30 min/次,2次/d。(3)上肢功能训练。相对于其他大关节,手关节因需要做各种精细操作,其恢复速度相对更慢,需要对此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在仰卧体位下上带手臂并往各个方向移动,坐位进行直臂活动,如前举、外展、上举等。对上肢的训练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关节控制力,避免肩胛骨出现退缩、不全脱位及下降等情况。进行指间相关关节不同方向活动锻炼。训练的目的性在于提升手部灵活性、协调性,能够较好地完成各种精细动作[5]。30 min/次,1次 /d。(4)站立和步行训练。站立位下患者双腿均匀持重站立,双膝轻度屈曲(大约20°)。治疗师一只手放于患者臀部,另一只手放于其腹部,促进骨盆前、后的分离运动。通过扶持辅助方式让患者进行患侧下肢屈膝、踏步、伸髋及摆动等训练,膝部注意不要过伸,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步态改善、上下台阶,健侧先上,患侧先下[6],30 min/次,1 次 /d。
1.2.2 观察组 在上述基础上联合经颅磁治疗,所用仪器产自南京伟思医疗科技有限股份有限公司,型号为Magneuro 60经颅磁刺激仪,在治疗时患者保持卧位、半卧位,嘱咐其全身放松,磁刺激线圈平面相切于患者颅骨表面,脑卒中患者刺激部位为健侧M1区C3/C4,阈值110,频率1 Hz,脉冲个数10 个,间歇时间 2 s,串数 120,脉冲总数 1 200。每次治疗时间约为 23 min 58 s,1 次 /d,每周 6 次。康复期刺激部位为患侧M1区C3/C4,阈值110,频率 10 Hz,脉冲个数 20 个,间歇时间 25 s,串数50,脉冲总数 1 000。每次治疗时间约为 22 min 5 s,1次/d,每周6次。
两组均连续接受3个月时间的治疗干预。
(1)肢体运动感觉功能:运用简化Fugl-Mryer量表对两组干预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上、下肢运动功能,各分数均在0~30分,分数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7]。运用Lindmark量表测量两组干预前后肢体感觉功能,该量表总分0~37分,分数与患者肢体感觉功能呈正相关[8]。(2)生活自理能力: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该量表分数最高100分,生活自理能力与分数呈正相关,分数在60分以下提示患者生活需有所依赖[9]。
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转化后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干预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肢体感觉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比较[分,(±s)]
表1 两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比较[分,(±s)]
组别 上肢运动功能 下肢运动功能 肢体感觉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50) 13.32±3.64 16.46±3.53 12.32±3.21 17.49±4.86 14.13±3.38 18.92±5.79观察组(n=50) 13.78±4.05 23.06±7.26 12.67±3.32 25.74±9.24 14.25±3.87 27.38±7.69 t值 1.356 8.156 0.658 9.114 1.105 9.368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干预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分,(±s)]
表2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分,(±s)]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n=50) 27.93±6.53 43.21±12.57观察组(n=50) 27.73±7.04 74.98±14.65 t值 1.116 9.658 P值 >0.05 <0.05
脑卒中也被称为“脑中风”,其出现的机制在于机体脑血管出现阻塞或者破裂而导致局部脑组织血液循环出现异常,诸如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脑组织因为局部缺氧而进入变性、坏死的状态,患者典型临床症状为一过性脑功能受损。脑卒中的特点为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等,虽然医疗技术进步确保了脑卒中患者的存活率,但有极大比例患者在顺利抢救后存在各种功能障碍,对患者、家庭及社会等都产生沉重负担,对脑卒中患者采取针对性康复训练措施有重要意义[10]。
在脑卒中患者早期阶段开展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可有效改善其肢体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观察组干预后上、下肢运动功能分数均高于对照组,肢体感觉功能分数高于对照组(P<0.05),可知接受经颅磁治疗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的患者康复情况令人满意。为患者提供经颅磁治疗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更有利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同时还能够调动脑组织的残余细胞功能,刺激在正常情况下处于沉寂状态的细胞并发挥其代偿功能,对脑机能有组织、再建效果,降低伤残程度并提升生存质量[11-13]。在本研究中,收治的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方式进行分组,分别给予单纯偏瘫肢体综合训练及联合经颅磁治疗,观察组干预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联合经颅磁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经颅磁治疗机制在于通过电磁脉冲直接对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产生作用,改变神经元细胞膜电位,产生感应电流,所出现的感应电流会沿着轴突传导对周围的神经元细胞产生刺激,达到治疗的效果[14-16]。经颅磁治疗能够重复、持续性地刺激皮质特定的区域,其产生并积累的效应能够让更多的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并处于兴奋状态,且即使磁刺激完成之后生物学效应依然能够持续存在一段时间,重建大脑皮质网络功能。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保障安全性有积极作用[17]。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积极对症治疗期间给予经颅磁治疗联合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有利于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更好地回归正常生活,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