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育人”视域下高校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现状研究

2022-06-29 08:49任冰冰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

任冰冰

摘要 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为探究大学生适应性的特点与和影响因素,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以108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和身心症状表现七个维度展开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习适应性在性别和专业变量上呈现显著差异;生活自理适应性在“是否有住校经历”变量上有显著差异;职业选择适应性受“生源地”差异影响较大;“年级”变量上受到显著影响的维度是学习适应性和环境认同适应性,其他变量上均无明显差异,学习适应性在各变量间的差异变化最为突出。

关键词: 心理健康;大学生;适应性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要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入学后会经历一段心理上的震荡,根据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于其大学期间的成长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的影响因素,探究其原因并提出对策思路。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前告知学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入学以来的适应状况,可以如实放心填写。共收集有效问卷1081份,其中23.3%为男生,76.6%为女生;文科类69.1%、理工科类27.3%、艺体类和其他专业3.5%,有715人来自农村,326人来自乡镇,41人来自城乡结合部,25.7%为独生子女,74.3%为非独生子女,68.1%的同学再大学前有过住校经历,其余31.9%的同学没有大学前的住校经历。

2.2研究工具

根据研究需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信息资料,采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CSAI)为主要研究工具,正式的问卷共82个项目,其中有人口统计变量(或被试变量)7项,包括:性别、专业、学号、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住校经历。该量表包括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7个维度。

2. 研究结果

2.1相关性

该量表包括7个维度,其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学习适应性0.854、人际适应性0.772、角色适应性0.774、职业选择适应性0.768、生活自理适应性0.700、环境总体认同0.745、身心症状表现0.854,各分量表的α系数的范围在0.745~0.854之间,均达到统计学要求。

2.2差异比较

2.2.1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表现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学习适应性在性别变量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维度上的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被试的得分高于男生被试的得分,女生的学习适应性高于男生。

2.2.2生活自理适应性在是否有住校经历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大学生生活自理适应性在是否有过住校经历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与其他变量均无显著性。

2.2.3大学生学习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在专业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专业在学习适应性维度上的显著性差异P<0.05,多重比较和事后检验结果分析,专业1和3在学习适应性上有显著差异,文科的学习适应性优于理科。

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在职业选择适应性上存在差异,其中文科类专业和艺体类专业强于“其他”类别专业 ;艺体类专业和工科类专业有显著差异,艺体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适应性明显强于工科類专业。

2.2.4大学生适应性在年级变量上的方差分析

在年级变量上,本量表包含的七个维度中有学习适应性和环境认同适应性表现出显著差异性。学习适应性方面,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强于大四学生,大一和大二年级无显著差异、 大二和大三年级之间无明显差异,由此可知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仅仅受到单一的入学时长因素的影响;在环境认同适应性方面,大二和大三年级表现出同大四年级学生的明显差异,大四年级学生的环境认同适应性比大学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更好,其他年级之间无明显差异。

2.2.5大学适应性在生源地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生源地的学生群体在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两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学习、人际等其他维度上无明显差异。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群体在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上均由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群体。

3.研究讨论

3.1大学生适应性水平总体现状

影响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的因素综合复杂,依据现实情况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特点。在量表的七个维度,受到变量影响数量最多的是“学习适应性”,性别、专业和年级都是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在“生活自理适应性”、“环境认同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四个维度上,分别对应的影响变量是“是否有住校经历”、“年级“生源地和专业”以及“生源地”。

3.2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的差异性表现

从“性别”变量来看,男生和女生群体的差异体现在学习适应性维度上,女生的学习适应性优于男生。有研究均表明,大学男女生在适应性上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但是本次问卷调查研究中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另一份研究结果一致,结果显示,大学女生总体成绩相对男生较好。分析可能原因,进入大学以后,男生沉迷网络、学习态度松懈,而女生大多数由于心理上的相对成熟,更倾向于在学习上投入精力,由此对大学中的学习生活更为适应。

从“年级”变量上来看,大二和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强于大四学生,大一年级和其他年级无显著差异。这与研究结果“大学生适应性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适应性水平表现为大二> 大三> 大一> 大四”基本一致。大四年级的环境认同适应性强于大二和大三年级,一方面是大四同学因临近毕业,在情感上更加认同学校;另一方面,褪去了作为大一新生的懵懂青涩期,而大二、大三年级是宿舍关系、交友等人际关系矛盾爆发的高峰期,学生更加敢于表达内心想法,这也是影响环境认同的重要因素[ ]。

3.3大学生适应性水平在环境差异中的表现

环境差异在本量表中的变量指标为“是否有过住校经历”和“生源地”,研究结果表明:有过住校经历的学生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强于没有过住校经历的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环境认同等其他维度中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群体在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角色适应性两个维度上都强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群体,说明城镇和农村的生活、学习环境对于学生进入大学后是否能够快速转换自身角色、更有相对明确的职业选择意向和规划。而“是否是独生子女”这一变量并没有在其中表现出对大学生适应性水平影响的显著差异,这可能与90后、00后成长的时代背景有关,不不论是否为独生子女,几乎都在优渥的物质环境中成长,也促成了他们的更加独立和强烈的自我意识。

4.“心理育人”视角下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应对策略思考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急剧发展的高峰期, 心理活动十分活跃。他们的生理上已基本发育成熟, 但在心理发育上远未成熟, 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的锻炼, 普遍抗压、抗挫折能力较弱, 容易引起心理上的矛盾、冲突, 继而形成心理困扰和疾病。近年来, 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各类事件或休学、退学现象屡见不鲜, 引起了高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其中不少心理健康问题来源于对大学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不适应,因而针对大学生适应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4.1精准研判问题、群体分类引导

大学生适应性教育要根据个体特点、分类教育。基于不同学科背景特点、学生成长环境差异等因素,制定具体的教育指导方案,不断增强心理健康育人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采取集中教育和“一对一”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增强适应新环境、应对挫折与压力的能力,帮助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积极健康的心态,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

4.2注重氛围营造、突出人文关怀

校园的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性水平具有重要影响。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等。利用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等,开展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园实践活动;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咨询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相关原创文章、视频等;做好定期团体心理咨询辅导工作,提高大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乐观轻松的校园氛围。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共享性和私密性,实现线上、线上的互联沟通,开辟公众号和网站为学生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实现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的提升。

4.3构建工作网络、发挥心理育人合力

构建基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帮扶的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大学生适应性水平既与大学生从熟悉习惯的高中环境进入陌生新鲜的大学场域有关, 更与大学生家过往过往经历等息息相关, 这些因素复杂而又牵涉到多方主体。因此,在提高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的进程中, 需要发挥社会各界的帮扶力量,构建家校互联系,开展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落实全员育人目标要求,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实效[ ]。

结语

大学生适应性水平表现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通过调查研究影响大学生适应性水平的影响因素,从中探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点和出口,这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具体落实,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只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其全过程,才能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奠定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灵基石。

参考文献:

[1] 张璐,金花,窦龙.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年级差异分析[J].科教导刊,2021(08):182-184

[2] 赵富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04):397-399

[3] 羅杰,刘振会,张金钟,七十三.社会支持对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影响:多重中介效应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8(06):101-10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