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工程训练课程思政探索

2022-06-28 03:01刘彬赵志刚李方俊于洪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2年7期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国制造2025钳工

刘彬 赵志刚 李方俊 于洪杰

摘  要  工程训练是高校工科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与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制造2025》大背景下,高校工程训练课程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以课程思政的思想指导工程训练教学行为,并结合各工种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使工程训练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立足学校工程训练中心,以课程思政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将钳工实训作为试点,围绕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探索,进而为实现工程训练的全面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课程思政;工程训练;工匠精神;钳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2)07-0126-03

0  引言

制造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在各个细分行业中建立了自己的产业体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工业现代化。但与传统的制造业强国相比,我国制造业还是“体量大,实力弱”。面对当前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以及我国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发展形式的迫切需要,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一重大战略发展行动纲领。要使这一纲领得以有效运行,需依靠千千万万具有精益求精精神、学识渊博、技能过硬,并能真正为祖国所用的人才。而培养具有优秀品格的高技能人才,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恰恰是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理论课的重任,各门课程也要与之同向同行、通力协作,从而使思政教育作用得以全面发挥。大学工科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质量精神,即工匠精神。本文以钳工为试点,探索高校工程训练中心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将思政元素渗入工程训练教学中,以发挥工程训练中心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

1  工程训练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1  必要性分析

在北京化工大学工程训练中,钳工是大部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其中每年涉及20多个专业。在工程训练发展初期,大部分师资来自校办厂的工人,教学形式以现场指导设备的操作为主,采用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随着更多具有更强理论知识的教师加入工程训练队伍,教师教学素养得到提升,教学方法渐渐改进。时至今日,北京化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还承担着省市级开放基金项目、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北京市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萌芽杯”等学生创新赛事以及其他高校学生的实训教学等。换言之,工程训练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如此重要的一块教育阵地,却普遍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价值观的培养与塑造缺乏关注。特别在当下社会各种思潮碰撞的今天,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其品格与德行的正确引导。

1.2  可行性分析

工程训练相对于其他理论课程有其独特性:

1)工程训练是学生较长时间置身于工厂环境中的一门课程,其环境本身有着容易诱使学生产生“我是一名工作人员”的代入感;

2)学生亲自进行设备操作有一定的风险,对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有特别的要求;

3)工程训练的成果往往是学生亲自加工的零件或装置,其加工精度是否满足产品要求,在对其学习质量评判、评分中占有重要比例,这种“加工—质检”过程对学生增强质量意识有着直观的正面影响;

4)由于工程训练本身成果的直观性,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对孕育学生创新意识有很大帮助。

对于以上各个方面,都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挖掘工程训练各个环节的思政元素,渗入思政精神。以教育的深入、深刻为突破点,探讨其课程方案,重点突出,在“深”字上做文章[1],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思路,为各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指导,形成大思政课程体系,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课程内容的探索

课程思政,内容是核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以工匠精神作为切入点,广泛挖掘课程思政材料,加深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和对自身的影响,主动吸收、渗入于心,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是把握好政治方向的一致性,树立大局意识;与思政课程一道,共同推动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政治认同(这里包含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培养中华民族情感,对当代中国政治认同,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认同等)[2]。在课堂上,结合如《大国工匠》等优秀先进人物的记录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2.1  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其本质是一种人们对其所创造事物的完美要求,这种要求往往具有主动性,甚至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在此,可结合《大国工匠》中的钳工顾秋亮在承担7 000米级潜水器蛟龙号以及中国自主制造的4 500米级载人舱球壳的组装任务时,精益求精,敢于挑战技术高峰,最终出色完成任务的事迹,将其融入教学内容中。顾秋亮所展现出来的品质以及其敢于挑战高精度的精神,正是质量意识的真正诠释。通过其事迹,结合钳工的工作特点,采取因材施教且具有层次的差异化教学,以提高学生技能和工匠意识。按照专业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让每位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和零件所需的加工精度,对操作技能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进一步挑战高精度和有难度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对质量意识的认识。同时,在质量意识的指引下与思政教学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2  追求卓越的创新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出路。”[3]创新,不仅存在于科研院所中,任何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勤思考、肯钻研,都可以有基于本岗位的创造与革新。就像《大国工匠》中的钳工方文墨,热爱钻研,兢兢业业,十多年以来,改进工艺方法几十项,自制改进刀具、量具、夹具几百件,整理了几十万字的钳工技术资料,申报技术革新项目几十项,并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他的从业经历深刻体现着创新意识。具备创新意识和勇于钻研、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中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创新,将模范人物的创新事迹渗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勇于钻研的创新精神。

3  师德为先,言传身教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素质要过关。首先,通过党支部学习、红色陈列馆学党史等形式,进一步提升专业教师对思想政治内涵的了解与掌握。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教师要提升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把立德树人作为己任,充分意识到所授课程的协同育人价值,牢固树立育人观念,自觉建立育人意识,把思政教育主题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个方面与环节[4]。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身教的作用,以德立身,以身作则,给学生以表率。课程思政要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联系,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将教育教学落实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把握专业课和思政教育之间的联系,将教学目的和德育目的紧密融合,从育人维度思考课程价值,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为国家培养具有卓越创新意识以及德才兼备的高技术人才。

探索拓宽教学模式创新的渠道,多与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沟通互动,结合一些竞赛案例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工程训练中心应为研究生科研、竞赛等提供设备和物资支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赛促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开拓课程思政教学新思路,从而达到以赛育人的效果。

4  师生交互教学评价与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机制,应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加强过程化管理及教师队伍建设,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目前,北京化工大学正积极推广师生交互反馈教学系统,依托智慧教学系统,教师通过微信小程序或PC端将其具有的线上教学、线上考勤、弹幕、数据统计及报告导出等相关功能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该系统的使用,优化了课堂教学环节,增强了课堂互动效果,并为后续课程评价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5  结束语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的重要使命。将课程思政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改革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以钳工教学作为试点,使其在工程训练中心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为其他工种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以逐步促进全工程训练中心课程思政改革,为我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2]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2021-04-19)[2021-12-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482582820343694&wfr=spider&for=pc.

[3]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4] 任博文,董人熹,王玮.工匠精神视域下的工程训练中心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钳工和车工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1):125-128,136.

作者:刘彬,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训练课改与管理;赵志刚,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李方俊、于洪杰,北京化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100029)。

猜你喜欢
工程训练中国制造2025钳工
钳工机械操作的质量控制策略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基于AHP的高校工程训练成绩评定研究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机械类专业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个性化工程训练教学服务平台设计
探析钳工锉削面凹凸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对提高钳工教学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