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东升 李晓巍
分级阅读这一概念在20世纪中后期起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是依赖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按照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甄选出符合儿童阅读水平和阅读需求的不同篇幅、难度、主旨的阅读书目并提出如何进行阅读的一种阅读指导方式[1-2]。韦伯(Weaver)认为,分级阅读旨在将难度合适的读本与能力相当的读者进行匹配[3]。分级阅读在美国被认为是进行差异化教学的有效教学方式,教师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读物进行匹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的读物,从而提高阅读成绩,掌握阅读技巧,增加阅读自信。
近年来,分级阅读逐渐受到我国儿童教育机构、图书馆学界的关注与重视。例如,公共图书馆尝试将儿童阅读馆划分为婴幼儿区、幼儿区和少儿区,并辅以色彩对图书做分级标识。此外,通过儿童分级阅读推广馆员培训,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展特色阅读活动等方式普及分级阅读活动[4]。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面向全国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大力促进少年儿童阅读,科学研究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性别少年儿童的智力、心理、认知能力和特点,借鉴国外阅读能力测试、分级阅读等科学方法,开展我国少儿阅读能力测试项目的研发工作,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儿童特点的阅读能力监测体系和阶梯阅读体系,加快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整体阅读水平。”[5]分级阅读在分析儿童读者阅读心理和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儿童的个体和群体差异,致力于满足他们不同的阅读需求。因此,分级阅读实践为学校、家长以及其他社会部门开展阅读教育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指南。
英、美发达国家倡导从零岁开始阅读,且建构了适宜本国儿童的科学而严谨的儿童读物分级制以及阅读水平测试系统。2021年4月,中国首个儿童分级阅读行业标准《3—8岁儿童分级阅读指导》围绕“画面、文字、主题、角色、故事”五大读物分级要素,分年龄段介绍了具体的读物分级特征,对于在全社会推广普及分级阅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亲近母语研究院于2021年上半年出版了《亲近母语中文分级阅读标准》,其中“文本分级标准”和“儿童阅读素养发展标准”详细介绍了不同阶段、不同阅读水平的儿童读物特征以及该阶段儿童应具备的阅读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实现了国内儿童分级阅读新的突破。然而,目前国内儿童分级阅读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较难实现整合统一,部分标准表述稍显笼统,也没有形成测量儿童阅读水平的科学系统。因此,基于国际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的基本情况,总结概括其分级方式,可为我国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提供参考建议,进而为家长、学校及其他社会部门指导儿童阅读活动提供具体帮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通力合作,最终提升儿童早期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实现真正的有效性阅读。
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本研究发现美国和英国在分级阅读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具有实践意义的诸多尝试,分级阅读体系较为成熟和完善,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本研究以美国和英国为对象国,围绕两国共计4个知名的分级阅读体系或读物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分级标准和分级方式的对比分析,比较两国分级阅读体系的差异,为我国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的制订提供借鉴。
参考美国当代著名比较教育专家诺亚(Noah)与埃克斯坦(Eckstein)提出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6],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确定了以下四个步骤。
1.选取典型个案。本研究确定选择英、美两国共计4个分级阅读体系或读物(见表1)作为比较分析的对象,它们是目前各自国家应用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分级阅读项目,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我国开展分级阅读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表1 国际儿童分级阅读体系或读物的代表性项目
2.描述实践经验。通过项目官方网站、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国内文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iley等国外文献数据库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从分级标准、分级方式两方面分别介绍各国的代表项目。
3.确定分析框架。本研究确定了以下分析框架(见表2)。
表2 国际儿童分级阅读体系或读物分析框架
4.比较与分析。根据确定的分析框架,从分级标准、分级方式两方面对选取的美国、英国知名分级体系或读物进行比较和分析。
从狭义上看,分级阅读标准的功能涉及测量学生阅读水平、标识文章难易程度、描述特定阅读水平的相关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特定阅读水平的学生以适宜的方法阅读水平适当的文本、书籍。从广义上看,分级阅读应将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可观测的阅读能力表现、对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的发展等方面在标准中体现出来[7]。
蓝思分级阅读体系是美国国内最具公信力、应用最为广泛的分级阅读系统,能同时测量读者的阅读能力水平和文本的难易水平,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选择相应难度的读物[8]。同时,蓝思分级阅读体系提供了同一读者对不同蓝思值(1)蓝思值,标识文本难易程度的数值。文本的预期理解率,以此预测读者阅读某一蓝思值的文本时可以理解到什么程度。A—Z分级法能帮助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目,已普遍运用到学校教学中[9]。英国国家阅读分级系统紧密围绕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按颜色划分图书级别,能为学校开展母语教学、出版界编著教材和课外阅读资源提供重要依据。英国品牌阅读读物“牛津阅读树”是国家教育分级阅读的代表性丛书,其原创的教材型分级图书已被纳入校内阅读教学中,实现了校内和校外阅读的协调统一[10]。
本文梳理了英、美两国分级阅读体系或分级读物的分级标准、分级方式的基本情况,便于人们了解不同的分级体系是如何对文本难度和读者阅读能力进行分级的,可以参考的关键要素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各分级方式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我国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指明正确方向。国际儿童分级阅读体系或读物的基本情况见表3。
表3 国际儿童分级阅读体系或读物的基本情况
续表3
本文基于对国际儿童分级阅读标准的总结和梳理,同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提出研制我国儿童分级阅读标准应关注儿童阅读能力个体差异的观点,并将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图书分级的理论依据。在分级方式上,应兼顾文本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和读者个性特征,注重文本分级与读者分级在实践过程中的结合,调动多方主体共同协作,以保证分级标准的科学性和适宜性。
1.树立科学的图书分级理念,关注儿童阅读能力的个体差异
在英国、美国的图书分级标准中,年龄不是唯一的参考依据,分级不仅考量不同年级的图书适切性,更重要的是将儿童的阅读水平与图书的难度级别相对应,如蓝思分级阅读体系将读者的阅读能力与文本的难易程度进行匹配,英国国家阅读分级系统中每一年级对应多个不同的图书级别。如此一来,儿童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体现了分级阅读的终极目标——最大程度满足每个读者的需求。目前国内的分级标准大多将年龄作为分级的唯一指标,关注儿童的共性特征,每一阶段儿童可以阅读哪些书籍只是依据儿童的平均阅读水平判断。但现实情况是,即使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阅读水平也有差异,有的可以尝试更高难度的阅读,有的则可能比平均阅读水平再低一些。因此,科学的图书分级理念应同时关注儿童阅读的共性特征和个体差异,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而更好地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建立阅读自信。
2.认真解读国家课程标准,并以此作为图书分级的理论依据
英国图书分级系统(Book Band)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分级图书可以直接作为教材使用。因此,国家课程标准是图书难度级别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国内,分级图书与学校教学用书是两个体系,分级图书的定位多局限于课外辅助阅读资源,尚未与学校教材形成内在统一的联系。因此,图书分级标准需在详细解读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分级标准中的要素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标,科学诠释国家要求,从而与课堂教学和汉语学习相配套,形成课内与课外协调统一的标准,切实提升儿童的阅读素养。
1.兼顾文本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以及儿童的阅读动机、阅读兴趣和社会文化背景
蓝思文本测验利用Lexile Analyzer软件分析文本难度,属于纯定量测验,只关注文本的词汇、句子长短特征,使文本测验较“机械化”。牛津等级大多是对文本量化因素的考察,如页面上的文字和插图数量、词汇量范围、音律和单词重复、句子结构、故事长短、故事主题。A—Z分级法同时考察了文本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即采用专家分析法分析文本的组织结构、插图、主题,并使用电脑软件分析文本的单词数、句子长度等,同时加入对学生自身阅读动机、兴趣、社会文化背景的考量,使得分级阅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尽管如此,这样的文本分级也不能保证适于测验所有图书。但总的来说,国内儿童分级阅读应综合考虑读本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特别是在汉语语境下,分析汉语文本的主要结构要素,同时结合儿童的阅读特点和阅读兴趣,将量化与质性分析相结合,专家分析与测验公式相结合,使读本难度分级更加科学和合理。
2.兼顾文本分级与读者能力分级,注重在实践过程中的结合
了解英、美两国的图书分级体系后不难看出,不同的分级方式涵盖了对文本的分级以及对读者能力的分级,这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体系,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产生相应的联系或对应关系。例如,A—Z分级法在对读者阅读能力水平进行描述时,会说明该阶段读者适合阅读的文本难度范围。因此,在对读物难度分级的基础上,可以选取合适的方法对儿童阅读水平进行评估检测,使文本分级、能力分级、评价方法形成科学的体系,从而使读本与儿童个体间形成对应关系。
3.多方主体共同协作,保证分级阅读标准的科学性和适宜性
分级阅读标准的研制需要教育界与阅读推广多方主体通力合作,充分调动与整合有关儿童心理与教育、儿童文学、儿童语言、儿童出版等多方面的资源与人才,才能保证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11]。分级阅读标准研制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教育界、出版界和图书馆界。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建立联合多方力量参与的分级阅读标准制定机构,协调教育界、出版社、图书馆和读者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其次,教育界专家、学者应根据阅读教育的总体目标、儿童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提供制订标准的依据。出版界一方面应提供分级读物,另一方面应实时掌握儿童读物的销售数据,及时提供各类出版物消费反馈。最后,公共图书馆应及时掌握儿童及家庭业余阅读的行为特征和内容需求,并通过开展阅读活动掌握相关数据。加强多方主体联动机制,才能合理制定分级标准并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