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少年宫服务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以成都流动少年宫为例

2022-06-28 06:22杨加军
中国校外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宫少年宫流动

杨加军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对流动人口的限制放宽,使得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创业。这部分人大多数选择将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导致大量儿童在农村留守,出现了留守儿童(1)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对改善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为子女教育和成长创造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但也导致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也容易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侵害。这些问题对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不良影响,也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安定因素。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1]。习近平总书记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系列重要论述,他指出“低收入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倍加关注的重点群体”。党和政府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积极研究,主动作为。

一、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早期调研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全国不少组织和机构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其中以全国妇联课题组于2013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最为权威。该报告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其中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较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6.4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近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2]。该报告全面、科学、具体地阐述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数据实证。

2014年5月,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状况调查”,最终形成题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九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课题报告。报告列出留守儿童的九个突出问题,即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父母外出对小学四年级儿童影响更大;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3]。从这九个突出问题不难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心理困境和情感困境。

为掌握成都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2014年10月,成都市青少年宫以“乡村学校留守儿童教育状况”为题,启动为期半年的调研工作。调研组到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村学校进行抽样调查,发放上千份《教师情况的调查问卷》《学生情况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集体座谈和个别访问,对成都市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方面信息:被调研学校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常年缺少父母陪伴和家庭教育,只有春节和暑假才有机会和父母相聚;这些学校普遍地理位置偏僻,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艺术教师和科技教师尤其缺乏;部分住校的留守儿童感到学校生活枯燥,有厌学情绪;有个别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不理解,情绪低落,抵触心态明显;学校领导、教师、留守儿童几方都有获得帮助的强烈愿望,希望市青少年宫的教师定期到学校开展艺术、体育、科技等项目的教育活动;学校的经费有限,学校希望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和教学设备、教辅材料的资助。通过这次深入细致的调研,成都市青少年宫得出三点重要启示:一是留守儿童真正缺乏的不是“物”,而是“爱”;二是对于帮扶,学校希望既有硬件捐赠,更有软件援助和智力支持;三是对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不要运动式地开展,应有计划、长期、稳定地安排和组织实施。

结合全国妇联课题组、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全国各地的调研成果,我们认为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情况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在农村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紧迫性;二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不仅仅是生活抚育问题,还有教育监护、安全保护、亲情缺失等系列问题;三是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机制尚在建设中,亟待进一步完善;四是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不能一概而论,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关爱工作;五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关爱平台。

二、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全面启动

2016年,国务院先后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强调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并从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救助保护机制和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实施的具体内容和目标。《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指出,要“充分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方面积极作用,着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监护、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4]。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部分,《意见》明确要求:“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4]。

2015年,共青团中央办公厅和全国青联共同发布《关于开展“春暖童心”公益行动的通知》,号召青年社会组织和青联委员以农村留守儿童为对象,与他们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心愿认领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认领他们的微心愿,如买新衣、新文具、书籍等;在寒假期间和周末, 陪同帮扶对象开展知识学习、文化传播、心理疏导、体育运动、手工制作等趣味性强、易于参与、互动效果好的活动,引导他们改变“低头族”、沉迷网络等不良习惯,培养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5]。

2016年,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结合共青团中央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工程工作要求,在全国青少年宫系统实施了“情暖童心·流动少年宫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困难少年儿童群体计划”(以下简称“关爱计划”)。“关爱计划”自2017年开始实施,至2020年结束第一阶段。“关爱计划”要求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的会员单位在其行政区域选点,按照精准、具象、务实、有效的原则开展流动少年宫活动。流动少年宫根据每个留守儿童意愿以及身体情况和学习基础,开设音乐、舞蹈、绘画、书法、体育、科技等项目,并选派教师,每周至少给每个留守儿童上一次课,寓教于乐,同时进行思想引领和心理辅导等[6]。自此,流动少年宫被确定为全国各地青少年宫关爱留守儿童的主要阵地。

三、新型流动少年宫服务机制的探索实践

流动少年宫是全国青少年宫系统的活动品牌,是一个通过流动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交流和游戏娱乐的活动阵地和教育平台。为将流动少年宫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有效结合,成都市青少年宫联合之前的调研成果,以政策为依据,积极探索实践,通过创新流动少年宫服务机制,把城市优质校外教育资源送到农村留守儿童身边,从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教育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在给予留守儿童深度有效关爱的同时,也帮助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发展。自2015年6月至2021年底,成都市青少年宫流动少年宫项目已运行近7年,精准帮扶乡村学校12所,深度关爱留守儿童1 897人,开展关爱活动千余场,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此过程中,成都市青少年宫也总结出流动少年宫的“成都经验”,创造出流动少年宫的“成都模式”。

“成都经验”指成都市青少年宫在长期开展流动少年宫项目中取得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是流动少年宫要遵循“公益性发展,社会化实施”的工作理念。流动少年宫必须是公益性的,对提供给关爱对象的所有硬件设备和软件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流动少年宫从“公益性”出发,邀请社会团体和个人为留守儿童献爱心,以此实现社会认同和社会参与。

二是流动青少年宫要项目化实施。流动少年宫要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通过整合资源,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实现校内校外联动,切实解决流动少年宫在活动场地、资金投入、服务内容、师资培养、实践展示等方面的关键问题。

三是流动少年宫要拓展服务功能。流动少年宫不仅要以少年儿童的成长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教师为骨干,以丰富的活动和课程资源为内核,服务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要帮扶留守儿童所在的乡村学校,与乡村学校建立协同机制,“授人以渔”,帮助乡村学校改善硬件条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是让流动青少年宫流动的速度慢下来。流动少年宫不要一味追求短时间内的规模效应,要把着力点放在深度关爱、有效关爱上,要使每一名受关爱的留守儿童有实质性的变化,要看到帮扶的成效。

实现流动青少年宫“公益性发展,社会化实施”这一理念具象化,成都市青少年宫围绕该理念,对流动少年宫的服务机制进行五方面创新。这五方面创新形成流动少年宫“成都模式”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参与,搭建平台

社会化实施,就要社会广泛参与,探索社会参与的路径。成都市青少年宫搭建多方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平台,平台由资金募集、项目管理、项目执行三部分构成。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下设的成都市关心下一代基金会负责资金募集,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和流动少年宫专项账户,以项目的名义向社会进行公开募集,募集对象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方独资企业及个人。目前已有近三十家企业向关爱基金捐款用于流动少年宫项目的开展。流动少年宫按项目进行管理,管理内容包括项目资金、项目建设、项目的服务对象、项目人员、项目目标及完成情况。管理团队由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青少年宫选派的工作人员构成。流动少年宫的重要事项由上述单位以会议的形式研究决策。青少年宫和学校负责执行层面,组织并选拔学校教师、青少年宫教师、有一技之长的爱心人士及“五老”人士参与到流动少年宫关爱活动中。这种社会化实施的方式保证了流动少年宫的经费充沛和人员充足。

(二)减缓流动,驻校帮扶

在成都,流动少年宫的管理团队会选定一所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村学校建立流动少年宫驻校点,原则上一个区(市)县只建一个流动少年宫驻校点。每一个驻校点为一个子项目,项目周期三年,期满后该子项目终止,管理团队会在该区域另选一所乡村学校建立流动少年宫驻校点,作为新的子项目,流动到下一个点位继续关爱帮扶。这种模式就是流动少年宫的“驻校模式”。“驻校模式”的创新体现在两点:一是在硬件上为驻校点援建功能室,让流动变缓;二是在软件上为留守儿童制订定时间、定对象、定项目的“三定”方案,进行驻校帮扶。子项目立项后,管理团队根据具体情况划拨项目经费,用于功能室建设和项目运行,功能室建设标准参照成都市青少年宫建设标准,建成后所有权归乡村学校。留守儿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活动内容,学校用项目经费购买活动所需的器材、服装和耗材,免费提供给留守儿童。流动少年宫驻校点开始运行后,青少年宫选派的志愿者教师在每周固定时间到学校为留守儿童开展艺术、科技、体育、文化类素质培训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素质特长教育。流动少年宫因“缓流”,在留守儿童最渴望得到温暖的时刻陪伴在他们身旁,用丰富的活动转移孩子们内心的苦闷与孤独,抚慰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成就孩子们的“艺术梦”“科学梦”“体育梦”。这种流动少年宫的驻校模式一改过去流动少年宫用大篷车模式开展的传统做法,让“蜻蜓点水式”的短暂关爱变得长久、深入。

(三)拓展渠道,宫校协作

流动少年宫的社会化发展,除搭建多方参与的关爱平台,还要拓展流动少年宫开展的渠道,增加支流,改变只有青少年宫独家开展的局面。在成都,这种构想得以实现。同为流动少年宫驻校点执行方的乡村学校与青少年宫结成对子,建立协作关系,共同管理流动少年宫的日常运行。在这种协作关系下,青少年宫志愿者教师负责素质培养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校内学生社团活动。学校选派教师担任流动少年宫各类课程的助教,协助志愿者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和进行常规管理。借此机会,青少年宫帮助乡村学校培养教师,让担任志愿者的青少年宫教师与担任助教的学校教师结成“传、帮、带”的师徒对子。在志愿者教师“手把手”地指导下,学校教师学习青少年宫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涉及的技能、技艺。在流动少年宫活动时段,助教协助管理,跟班听课学习;在学校社团活动时段,助教学以致用,面向全校同学开授兴趣课程。这种方式提高了援建功能室的利用率。此外,管理团队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校教师到青少年宫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观摩、课案分享、活动体验等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帮助学校教师快速成长。这种协作关系不仅帮助乡村学校培养了教师队伍,还让乡村学校在管理中熟悉了流动少年宫驻校点的工作模式。当三年项目期满,乡村学校功能室装备完善、学校教师能力达标、管理组织到位,在此基础上,乡村学校能够独立开展学校辖区内留守儿童的素质拓展活动。此时,该乡村学校的流动少年宫驻校点被提升为流动少年宫示范点,示范点的执行方只是乡村学校,青少年宫在业务上给予指导,管理团队在经费和组织上进行支持。这样,青少年宫就像干流,它帮扶过的学校分流成为支流,使流动少年宫覆盖面不断扩展,服务更多留守儿童。这种协作机制的建立,在拓展流动少年宫渠道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学校的对外交流,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提高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撬动了学校的发展。

(四)增设内容,丰富项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流动少年宫既是关爱活动,也是教育活动。成都流动少年宫在内容设置上并不局限于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关爱计划”中提到的“开设音乐、舞蹈、绘画、书法、体育、科技等项目”,而是体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除上述音乐等几大项目外,成都流动青少年宫还开设皮影、川剧、蜡染、剪纸等非遗传承项目,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英文绘本导读等文化项目。围绕价值观培育,流动少年宫以乡村振兴、生态环保为主题,组织留守儿童成立小小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周末担任乡村旅游小小解说员、垃圾分类小小宣传员,参与到城乡综合治理中;组织留守儿童利用周末时间开展社会调研,指导他们撰写调研报告。崇州市锦江小学流动少年宫驻校点的留守儿童撰写的调研报告《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与知识普及的调查报告》受到中国儿童中心专家的较高评价,还受邀参加了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中国儿童中心、英国大使馆在北京主办的“我的绿色生活,我的美丽家园”国际儿童论坛,该论坛活动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新闻直播间》播出。流动少年宫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各类艺体展示活动和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为留守儿童搭建对外交流学习的平台,提供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同时,志愿者教师也根据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的架构和章节内容,让课程深入浅出,更有趣味性和思想性。成都流动少年宫对活动内容的拓展,让留守儿童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五)长效实施,突出管理

虽然各级政府在努力减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但我国的发展现状决定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一批留守儿童成人成才,又会有新的留守儿童出现。因此,现阶段流动少年宫不仅要缓流,增加支流,还要流动得更长、更久。如果资金和团队是流动少年宫实施的前提和基础,那么管理则是流动少年宫实施的根本保证。没有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流动少年宫很难长期有效地开展。成都流动少年宫在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一套较好的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流程。

首先,成都流动少年宫建立了分工明确、协调合作的双核心组织架构。第一个核心是留守儿童关爱平台,它是基座,由成都市青少年宫联合成都市关工委共同发起组建而成。关爱平台下设三个职能团队:由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组建的资金募集团队,负责筹集流动少年宫开展活动所需的经费;由青少年宫和乡村学校组建的执行团队,负责流动少年宫关爱活动的开展;由关工委、基金会、教育局和青少年宫组建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流动少年宫点位的审批、功能室建设、目标任务的制定和项目管理。第二个核心是流动少年宫点位,它是主体,实行项目化管理。这些点位按执行团队不同又分为流动少年宫驻校点和流动少年宫示范点,流动少年宫示范点由流动少年宫驻校点升级而来。两个核心紧密联系、主次分明。关爱平台为主,它为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并对流动少年宫点位进行督导;流动少年宫点位为辅,它承担着关爱留守儿童的具体工作,并且要完成关爱平台制定的目标任务,对关爱平台负责。成都流动少年宫的组织架构见图1。

其次,管理团队规范了流动少年宫驻校点的申报立项流程(见图2),并与成功立项的乡村学校签署长期帮扶协议,保证流动少年宫驻校点不会中途终止执行,同时还要保证三年期满后流动少年宫驻校点提升为流动少年宫示范点,继续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从法律层面保证项目健康、持续地开展。

此外,成都流动少年宫逐步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分别就驻校点位遴选、功能室建设、教师选拔、教学管理、教师培训、表彰办法等制定了工作细则,还建立了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志愿者教师和助教教师管理系统、流动少年宫资金台账和物料台账等。

这些管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保证成都流动少年宫有序开展、稳步推进、不断发展,也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得到稳定、持续的关爱。

图1 成都流动少年宫的组织架构

图2 流动少年宫驻校点的申报立项流程

在“十四五”开局后,流动少年宫将由扶贫转向扶智,加强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培育,不断丰富项目内容,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研究在乡村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途径和方法,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建立乡村学校艺术、科技、体育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整合资源,更好地帮助乡村学校快速发展,为青少年社会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青少年宫少年宫流动
山东省 发挥少工委组织作用 彰显团属青少年宫为党育人先进性
本期话题 从“青少年宫”到“少先队员宫”谱写新时代青少年宫少先队工作新篇章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流动的光
绵阳市青少年宫作品
成都市青少年宫作品
南昌市少年宫学生作品展示
免费“染发”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