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克|浙江省乐清市柳市中学
高阶思维品质是逻辑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不同思维能力的综合,是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与文本进行充分全面的交流,对语篇进行多层次的、合理的解读,最终能够准确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1]。从思维内容来看,逻辑性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分类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判断推理、质疑解疑、求同辨异、评价预测,创新性思维能力包括纵横思维、联想想象、隐喻通感、模仿创生[2]。高阶思维的发展以逻辑性思维为起点,逐步引申发展为批判性思维,最后到达创新性思维的终点[3]。语篇是培养高阶思维品质的有效载体之一,承载着情境化了的结构性的语言知识[4]。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5]。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6]。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 板块“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语篇以“Describe a natural disaster”为主题,借助报告文学的叙述手法,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唐山大地震。语篇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刻画了地震发生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领会报告文学的语言特征和结构形式。
梳理与概括语篇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事实性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7]。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教学步骤:首先,笔者提出问题“Why didn’t the earth sleep?”和“When was the night?”,引导学生开展语篇阅读;然后,笔者借用Listening and speaking板块的news report框架设计语篇基本信息框架表(如表1所示),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梳理Tangshan Earthquake 的基本信息,提升框架意识,梳理语篇结构;最后,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寻找主题句和短语来概括语篇主旨大意,以使学生了解语篇的事实性信息,建构信息间的联系。学生总结出Paragraph 1 描 述 的 是 震 前 现 象、Paragraph 2 和Paragraph 3 阐述的是震中场景与Paragraph 4和Paragraph 5讲述的是震后救援及重建工作。这一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篇结构和主旨大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梳理、概括等逻辑性思维能力。
表1 语篇基本信息框架
在学生对语篇信息有了准确的思考和理解后,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Tangshan Earthquake 的震前现象、震中场景、震后救援及重建工作,建构报告文学描述自然灾害的知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从What、How 和Why 三个维度(如表2 所示)展开,以使学生深入分析语篇内容,判断写作意图。首先,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探究“Warning signs”中关于What、How 和Why 三个维度的内容(如表2 中斜体内容所示)。就描述内容而言,笔者带领学生分析主题句“Strange things happened before the earthquake.”,找寻“... rose and fell,rose and fell.”“For several days ...”“At least one well ...”“But as usual ...”等具体表述;就描述意图而言,笔者带领学生判断写作意图“To show that people were unaware of the coming of the earthquake.”。然后,笔者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其他部分内容进行探究。这一探究学习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语篇,判断写作意图,锻炼分析和判断能力,发展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注语篇的语言形式和篇章结构如何构建文本的主题意义是学生学习和内化语言的重要内容[8]。在这一环节,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建构描述自然灾害内容的知识,形成对报告文学语言特征和结构形式的深层理解。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从语言、修辞等写作技巧视角来分析、判断写作技巧,提升学生的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发现语篇运用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如表2“How”中括号内容所指出的)和使用数字(如表3所示)来描述自然灾害。同时,笔者引导学生对词汇和表达方式进行辨析与归类,为学生的知识迁移作铺垫,提升学生迁移运用语言的能力。
表2 语篇信息分析
表3 数字的使用
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关注语篇类型、分析语篇主题构建及传递方式,深度加工文本内容,回应所读迁移情境[9],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语篇进行内容和语言的加工、改造和升华,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和活动中,进行辨析、判断和创造性地表达。在这一环节,笔者创设读后写作任务“Describe Typhoon Hagupit, which caused great damage to Yueqing, Zhejiang province on August 4th,2020”,让学生从the people、the city、the building、the transportation and the necessities 等方面来思考台风造成的破坏,进而运用所学进行写作。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语篇知识和个人生活经验,从内容层面、写作技巧层面等进行想象与创作,提升创新性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以具体的阅读内容加工为载体,才是实实在在的[10]。教师应设计基于语篇、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多层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语篇内容及其内涵,建构新知识,发展高阶思维品质,培养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要注重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充分挖掘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语言能力的逐步提升为核心任务,使学生呈现出多彩的思维活动和深刻的思考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