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雨萍,吴芳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江南医院妇科,湖北 武汉 430000)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生殖道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患者发病后易出现经期延长、经量增多和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绝经后还会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严重威胁女性身心健康[1]。目前,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以手术疗法最为常见。传统开腹术式虽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术后易导致患者盆底和膀胱功能异常,影响患者的泌尿系统及机体恢复和预后。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腹腔镜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中,因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深受临床医师及患者青睐[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84例子宫内膜癌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84例子宫内膜癌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前瞻性分析,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年龄45~55岁,平均(50.48±1.34)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06±0.11)年;临床分期:Ⅰ期16例,Ⅱ期6例,Ⅲ期9例,Ⅳ期11例。观察组年龄46~55岁,平均(50.53±1.42)岁;病程1个月~3年,平均(1.04±0.12)年;临床分期:Ⅰ期19 例,Ⅱ期5 例,Ⅲ期8例,Ⅳ期10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宫腔镜检查、B超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均知晓同意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泌尿系统疾病者;伴有排尿功能障碍、膀胱功能异常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不配合本研究者。
1.3 方法 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给予全身麻醉,常规行四孔气腹构建。待探查腹腔后,选择丝线结扎输卵管,沿着腰大肌打开右侧盆腹腔,充分暴露髂内髂外血管、输尿管、右侧卵巢动静脉和髂总血管,用4号丝线在髂总血管水平对卵巢血管结扎后离断。打开血管鞘,清除右腹股沟深淋巴结、右髂内组右髂总与淋巴结,同时清除右髂外组淋巴结,之后全面清除右闭孔组淋巴结,充分暴露骶尾肌和闭孔神经、锥状肌和骶棘韧带及白线,用相同手法处理左侧相关组织。将切除的子宫和淋巴组织放入标本袋内,电凝止血。采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盆腹腔,排除腹腔气体时应保障患者无出血情况,缝合穿刺口。
对照组行开腹子宫切除术,予以患者腰硬联合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于下腹正中或左旁正中位置做15 cm的手术切口,开腹后对盆腹腔探查,留取200 ml盆腔积液开展细胞学检查,常规清扫与切除淋巴结和子宫,上述操作完成后,将切口逐层缝合并引流条留置。两组患者术后均行3~5 d抗感染治疗,并根据患者机体恢复情况指导下床活动,同时采取放化疗、激素治疗等。
1.4 观察指标比较 ①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指标,包括排尿量时间、膀胱充盈感时间、残余尿量≤100 ml时间。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尿潴留、泌尿系统受损、切口感染、出血等。④治疗后随访3个月,采用女性性功能指标量表(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评估两组患者性功能[3],量表包括19个项目,6个维度(性欲、性唤醒、润滑度、性高潮、性满意度和性交痛),各维度6分,总分36分,评分越低说明患者性功能障碍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242手术时间(min)200.64±15.22197.73±14.250.9050.368术中出血量(ml)284.00±16.48240.64±16.3312.1120.001肛门排气时间(d)2.80±0.692.00±0.715.2370.001术后住院时间(d)12.34±1.659.05±1.1310.6620.001
2.2 两组排尿功能比较 观察组满意排尿量时间、膀胱充盈感时间、残余尿量≤100 ml 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排尿功能比较(±s,d)
表2 两组排尿功能比较(±s,d)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242满意排尿量时间16.57±3.6312.62±3.714.9250.001膀胱充盈感时间14.84±4.4211.39±4.013.7460.001残余尿量≤100 ml时间20.12±4.3716.09±3.404.7170.00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FSFI评分比较 观察组性欲、性唤醒、润滑度、性高潮、性满意度和性交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FSFI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FSFI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242性欲3.20±0.364.77±0.2922.0100.033性唤醒3.05±0.284.83±0.2630.1900.001润滑度2.48±0.404.37±0.4320.8560.001性高潮2.48±0.364.29±0.3820.9170.001性满意度2.77±0.394.91±0.3327.1460.001性交痛2.70±0.414.88±0.3227.1640.001
子宫内膜癌是临床多发且常见的妇产科疾病,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患者早期发病特征不显著,以局部症状为主要表现,包括排液、阴道流血,若患者不加以重视,当病情发展至晚期时,会引发全身症状,如疼痛、消瘦和贫血等,导致病死率较高,预后低下,治愈率不佳。而目前临床尚不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长期持续雌激素刺激、个人体质、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相关,而影响预后的原因包括淋巴结受累、年龄、病理类型、病程、子宫大小和临床分期等,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在于及早实施诊断和制定正确合理的治疗措施[4]。且也有研究[5]证实,在子宫内膜癌中,不同类型的子宫出血为常见症状,因此,大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主要是因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原因入院就诊,由于内膜病理检查具有准确、便捷等特点,且诊断难度不大,因此大多数子宫内膜癌患者于早期阶段便被确诊,而早期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则能取得较好预后。
手术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常用方法,以往临床上,传统开腹子宫切除术的应用较为常见,虽然操作便捷,但因有术后恢复慢、创口大等问题,导致整体疗效较差,影响患者机体恢复和预后[6]。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中,利用腹腔镜放大盆腔、腹腔内组织与器官,清晰地观察病灶区域,保证手术操作精准开展,降低手术对机体的伤害,减少术中出血量,深受患者青睐[7-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腹腔镜手术操作比较复杂,对施术者要求较高,而且还需对临床医师进行系统、严格及专业的培训,并进行考核,待考核通过、操作技术熟练方能上岗,以有效节约手术时间。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能减轻对患者的创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尿潴留是子宫内膜癌术后常见并发症,手术范围和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均可诱发并发症,影响患者机体恢复[9-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排尿量时间、膀胱充盈感时间、残余尿量≤100 ml 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能有效降低患者不适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排尿功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预防泌尿系统并发症。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性欲、性唤醒、润滑度、性高潮、性满意度和性交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可改善患者性功能。分析原因为,腹腔镜手术创伤小,能保留患者阴道穹窿的弹性及完整性。传统手术患者治疗后,性交时缺乏对宫颈刺激摩擦的感觉、阴道干燥不适等,而腹腔镜手术能可降低上述不适感及阴道顶端痛、阴道缩短等情况发生。而性交痛是不能忽视的性生活障碍,性交痛持续反复,易引发其他性功能问题。因此,干预期间,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展发生、生理功能和生殖系统解剖等相关内容知识,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性欲水平。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疗效更佳,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促进患者术后排尿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