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何家玲/文
又是一年端阳至。江风浩荡,明月皎皎,峨冠博带、衣袂飘飘的屈子魂兮归来,行吟泽畔,发出“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的天问。宇宙无穷,求索亦无穷。
汨罗江激起的波澜,汹涌千年,惊涛拍岸。沿着蓝墨水的源头顺流而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唏嘘喟叹,“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乐观旷达,对浩瀚宇宙的终极叩问,对星辰大海的浪漫想象,越千载而其命维新,经风雨而弦歌不辍。求索精神跨越历史的诗行,生生不息,光彩熠熠。从《天问》长诗问天,到天问一号巡天,时光洗濯出沉睡在竹简上的巨制诗篇,激励航天人以上下求索的奋斗姿态一往无前。
2020年7 月23 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并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2021年5 月15 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稳稳地降落在预选着陆区——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红色火星第一次留下了中国印迹。2021年5 月22 日,“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展巡视探测等工作,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2021年6 月11 日,国家航天局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的公布,标志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人用终极的浪漫将诗歌写在宇宙中,在端午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向汨罗江畔的诗人遥遥致意。这场跨越千年的“梦幻联动”,让“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天问终于在天问问天的星辰大海征程中觅得回音。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精神薪火相传。“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散落在神话和典籍中美丽的名字化作漫天星斗,铭刻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向强的奋进坐标,照亮民族筚路蓝缕、凯歌前行的复兴之路。一代代航天人胸怀赤诚热烈的家国情怀,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崛起,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用涓滴奉献的荧荧之光,点亮神州大地遨游浩瀚、逐梦九天的航天梦想。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我们坚信,饱含爱国之情、求索之问的天问必将激励更多航天人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中上下求索,书写新时代的奋斗诗行;走出地球摇篮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航天,必将乘着梦想的风帆不断进发,奔赴更为浩瀚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