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理念下工矿地区转型规划策略

2022-06-28 10:49刘铭
艺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城市双修转型策略

摘要:长期的资源开采对工矿地区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文章从城市双修视角,总结目前工矿地区面临的困境,针对不同破坏情况的工矿地区提出差异化治理策略,并对潘安湖片区的转型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改善工矿地区的居民生活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矿地区;城市双修;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3

我国许多工矿城市因资源丰富而产生,因大量的资源开采而兴盛,但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形成路径依赖而多年无法进行产业升级,引发了尖锐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此同时,城市双修理念是解决城市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探究城市双修理念下工矿地区的规划治理策略,对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1 工矿地区的发展困境

1.1 对城市空间品质的破坏

1.1.1 对土壤、基础设施的破坏

长期不规范的开采和挖掘以及多年开采积攒下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物,各个工矿地区待治理土壤的沉降深度、稳定性都不同。因此,工矿地区尤其是塌陷区的地形环境十分复杂。塌陷区不仅地表形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对当地的土壤结构也有极大的影响,土壤养分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土质劣化,导致大面积的土地无法耕种,成为低产田甚至绝田。此外,还出现了房屋的倾斜、开裂甚至倒塌等现象,周边的居民点不仅建筑风貌不佳、建筑质量差,基础设施也遭到破坏,出现桥梁下沉、路面断裂、市政管道下沉、错位等问题,并且还存在拆迁、重组等不稳定因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1]。

1.1.2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工矿地区长期粗放式的资源开采,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片面注重效率的开采使得地下岩层遭到破坏,大量水井干涸,将工矿地区人为变成水质差、水源少的缺水区。此外,由于管理不规范而积攒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质经过雨水冲刷和溶解之后,对周边地区的大气、土壤等都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1.1.3 土地利用紊乱,交通组织混乱

城市工矿地区依托资源开采而发展,从资源开采到深度加工,从单一生产到复合功能,土地利用强度逐渐加大,却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规划设计。因此,工矿地区的土地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及土地利用低效化的特征,引发效率低下、功能混杂、土地利用紊乱等问题。区域内部道路大多无法连通,且道路建设质量不佳,外部道路与周边也无法有效连接,整个道路交通系统极为混乱,不成体系[2]。

1.2 对城市发展路径的影响

长期的资源开采使工矿地区在经济发展上有极强的路径依赖,想要调整产业结构,面临着经济惯性阻力。例如,煤炭行业的兴盛使电力、机械等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一旦煤炭行业遇冷,紧随其后的可能就是城市产业链斷裂、经济崩溃。另外,许多资源型城市在整个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承担着供应能源的重要责任,地方政府也难凭一己之力促成产业重心的转移。

改革开放之后,为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顾生态承载力大规模开采煤矿,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为加快开采速度,开采单位以简单的雇佣方式雇用周边村民参与开采,后续劳工保障欠缺,为日后城市发展埋下了隐患。

2 城市双修的内涵和认识

2.1 城市双修的内涵理解

城市双修的核心是“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和高质量发展。目前研究的关注点仅在于老城区的更新,因此城市双修应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着眼于大范围、区域性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用干扰较少的方法对区域内已经破碎的生态要素进行修复与更新,同时对山体、水体和绿化进行宏观范围的修复。城市修补不局限于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提升或城市形象的修补与更新,也需要在区域范围内交通、功能、设施、文化、社会多方面共同作用,对症下药[2]。

2.2 城市双修于工矿地区的意义

城市工矿地区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将城市双修运用到工矿地区的规划和治理中,不仅符合政策要求,使工矿地区的规划得到有力的政策支持,还可以丰富城市双修自身的内涵和实践。

生态修复依据当地的特点和破坏的现状制定修复体系,建立与生态体系相融合的机制,重构区域生态格局,推动该区域生态化发展;还要因地制宜地引入城市修补方法,充分发挥土地增值效益,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有机体。实现功能重塑和空间特色的再塑造,培育新的产业,为工矿地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共同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和治理模式转变。微观层面可以改善人居环境,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建筑质量、构建特色文化等方式,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满足居民生理和精神多方面的需求。

3 城市双修理念下工矿地区的规划治理

3.1 分类差别引导

工矿地区生态敏感性强,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整治环境,恢复其生态价值链;随着生态环境逐渐修复,重点任务转变为化解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推动“三生”空间融合发展,使其成为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3]。由于同一阶段整个区域的特点不同、问题严重程度不同,因此须分别治理:轻度破坏区可以缩减成本投入,并适当进行城市开发建设;中度破坏区需要因地制宜,运用适宜技术重建自然生态,在符合用地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规划利用;重度破坏区须着重生态修复,发展生态旅游等新型产业[4]。

3.2 生态修复策略

3.2.1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城市工矿地区由于各种生态要素聚集且遭到人为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极为复杂,应对其进行空间管制,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影响生态恢复的重要因素有地形、水系、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要素,也有土地利用现状、塌陷情况、沉降稳定性等人为影响因素,应利用GIS或其他分析软件将各种影响因素叠加分析,将得出的评价结果作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依据,为后续规划治理提供参考[1]。

3.2.2 生态环境修复

为改善工矿地区的水环境,须从水系形态修复和水体生态修复两方面进行。水系形态修复应对破碎化的水体斑块进行填补和串联,利用水廊道的设计将割裂的斑块勾连成安全的水系网络;而水体生态修复则须运用技术性手段,如防洪排涝、河道清污、水污染治理等。

土壤修复也是生态环境修复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应通过物理手段和化学手段改善恶化的土壤质量,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其次,适当运用植被复绿、引入乡土物种等手段修复生态系统。这样既能改变工矿地区大片裸露的现状,也可以进一步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5]。

3.3 城市修补策略

3.3.1 织补城市功能网络

工矿地区功能混杂、空间破碎,内外道路系统都不成体系。在修补工矿地区功能的同时,应对各级道路进行优化调整。在充分掌握工矿地区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上位规划的目标和城市发展的需求,确定其功能定位;在空间上对“三生”空间进行织补和整合,实现新功能与原有功能的融合;与此同时,形成高可达性的路网体系,着力发展公共交通,保证内部循环畅通,通过高等级道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区域的联系。

3.3.2 推动产业动能转换

工矿地区多年来通过开采高污染资源实现经济发展,透支了城市资源,对城市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工矿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可以利用资源禀赋优势,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转型,如发展生态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等。实现生态修复和生产发展平衡,以生态修复带动生产发展,以生产发展推动生态修复,实现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共同促进工矿地区发展。

3.3.3 提升空间环境质量

为实现工矿地区的良好发展,应重视提升空间环境质量。完善配套设施是增强区域活力的基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色公共空间是地区文化和个性特色的载体,细致深入的公共空间节点营造融合当地的建筑和景观,加强与周边空间的联系,重塑场所精神。工矿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相应的矿区文化,应加强对当地文化遗产、社会肌理、重要构筑物等文化特色的保护,唤醒因长期荒废而丧失的情感记忆,形成更好的文化氛围。

4 徐州市潘安湖片区治理策略

4.1 潘安湖概况

近年来,贾汪区承接城市中心区的多项产业,产业日益集聚。潘安湖片区是贾汪区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潘安湖塌陷区占地1 157公顷,是贾汪区的采煤塌陷区治理的重点项目。城市双修理念的引入为潘安湖的生态环境改善和城市功能挖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目前,潘安湖片区的治理已成为全国采煤塌陷区整治的成功样板。

4.2 生态修复: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

潘安湖片区中部地段为重度破坏区,生态环境亟待修复。首先是土地复垦,整理及复绿塌陷的土地,采用技术性手段治理水污染,为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打好基础;其次是景观开发,通过湿地公园规划,贯通潘安湖水面与周边的水系,联动周边破碎分散的塌陷区改建公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再次是环境监测,保证湿地公园生态质量稳定,并掌握其发展趋势;最后是生态修复,在建设湿地公园文化的前提下,注入产业活力,完善特色功能[6]。

4.3 城市修补:因地制宜,统筹利用

4.3.1 产业功能升级

片区东部和南部塌陷程度相对较大,须严格评估生态承载力和用地开发适宜性,严格设置产业准入门槛,实现产业转型。片区东部保留了特色村落,沼泽地、臭水沟通过技术性修复成了大片的高产稳产田,奠定了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并且将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采摘等旅游服务业进一步结合,致力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特色田园乡村。片区南部经过土地整理后,积极引进高校,优化空间环境以吸引科技人才,提高片区科技水平,支撑高新产业发展(见图1)。

片区北部受生态破坏影响不大,适宜进行城市建设。目前已投资建设潘安湖生态小镇,引入生态旅游、运动康养特色功能,打造潘安湖片区的绿色生态产业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为潘安湖片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3.2 交通网络优化

片区内有公路和国道经过,加强了潘安湖片区与主城区的联系,时空距离的缩短为潘安湖片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片区内部交通循环基本畅通,道路等级清晰,已增设多处公交站点,日常出行条件已有较大改善。未来待建设地块应主动融入交通网络,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统串联片区内的生态文化特色地块,既有助于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也能为片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3.3 生活环境改善

塌陷区居民曾因生态环境恶劣、村庄塌陷等原因搬离村庄,使得该片区更加衰败。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一定成效后,部分居民迁回。并且,随着片区南部部分高质量小区的建成,居住需求越来越多,推动幼儿园、商超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

居民回归为潘安湖片区的复兴奠定了基础,而文化特色积淀则是片区增强凝聚力的重要手段。长期的煤矿开采虽然破坏了生态环境,但同时也成为片区居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借鉴国际旧工业区改造经验,整治和改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煤矿遗址,与湿地公园相呼应,共同作为城市历史的载体、矿区文化的根基。

5 结语

煤炭产业曾是我国部分城市的支柱产业,虽然依靠煤炭产业,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但生态环境问题也愈发尖锐。从城市双修视角分析工矿地区的规划治理,应突出整治和规划的可持续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引入绿色高新产业,让工矿地区从城市的“痛点”转变为城市发展的新活力点,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張岸.城市双修视角下采煤塌陷区规划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0.

[2] 杜立柱,杨韫萍,刘喆,等.城市边缘区“城市双修”规划策略:以天津市李七庄街为例[J].规划师,2017,33(3):25-30.

[3] 倪敏东,陈哲,左卫敏.“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宁波小浃江片区为例[J].规划师,2017,33(3):31-36.

[4] 王子强,祁鹿年,周力凡.“城市双修”理念下近郊采煤塌陷区治理研究:以徐州市潘安湖片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19(3):25-29.

[5] 常江,陈晓璐.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规划中的景观策略与方法:以青山泉镇塌陷地生态修复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0,26(12):59-63.

[6] 李璐.采煤塌陷湿地公园景观绩效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

作者简介:刘铭(1997—),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城市双修转型策略
城市双修背景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设计
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双修”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从“澎湃新闻”上线的成功看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策略
“互联网+”时代广电媒体面临的困境与转型
大连国际环保展绿色营销的可持续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