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但为了防止返贫,必须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而乡村文旅融合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乡村地区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具有深度关联性和天然耦合性,文章针对当前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障碍,深入理解其内在联系,并从政策的角度探析其正确发展路径。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乡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6-00-03
0 引言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布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意味着我国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目标[1]。而为了防止已经脱贫的地区和人口返贫,必须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战略也提出应因地制宜地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乡村地区作为综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地域空间,形成了不同于城市地域的特色文化。将这些特色文化与乡村的自然生态景观结合,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获批设立,整合了原本的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2]。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很多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效果不尽如人意,盲目开发、强行融入等问题屡见不鲜。文章针对当前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障碍,深入理解其内在联系,并从政策的角度探析正确发展路径。
1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
1.1 深度关联性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正逐渐成为最大的新兴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支柱型产业,尤其是对一些乡村地区而言,旅游业产生的收入往往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成为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3]。这是因为旅游业是一个具有较高依托性的行业,工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发展等都会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显著的影响。而随着旅游行业市场需求的快速膨胀,人们对其多样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的物质享受已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多样化、小众化、精神化旅游体验的追求已经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因此文化成为其重要的依托。
另一方面,快速现代化的脚步正不断冲击已有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文化、乡村特色文化。这个现象的发生,一是由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极大地挤压了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生存空间。传统的特色文化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对其的保护与认知也越来越弱。二是由于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发展缺乏资源的支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使得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没有得到太多的注意力,即没有足够的资源向这个领域倾斜。而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有效缓解这个问题,旅游产业既可以促进消费者对民族文化、乡村特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也可以提高其变现能力。人们的重视和资本的投入将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而文化的繁荣也将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的市场,两者相辅相成。
1.2 天然耦合性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就在乡村,乡村地区既拥有不同于城市地区的独特文化习俗,也拥有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天然性和原生性,受到工业化的影响较少,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先天性优势条件。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均不具备有利条件,以至于其发展潜力难以有效释放,而旅游产业的综合性恰好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扬长避短。一方面,旅游产业可以更合理地利用乡村地区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契合当地的经济条件、地理位置,避免大兴土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实现因地制宜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产业能够综合带动民俗文化产品、农产品、服务业等多产业的发展,将原本松散的民俗文化体验、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等紧密结合,实现产业间的有机互动。再一方面,以旅游产业带动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在推广民族文化、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能推动对文化、生态的保护与传承。可以说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具有天然性。
2 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政策的契合与差距
2.1 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政策的契合
2.1.1 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政策具有目标上的深层一致性
当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在乡村地区表现得更加显著[4]。乡村地区既是最艰难的任务所在,也是最深厚的基础所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帮助乡村、扶助乡村、优先发展乡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振兴乡村的深层目的就是让乡村居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而这一点与乡村文旅融合政策的目的殊途同归。旅游是人们追求愉悦体验的一种特别活动,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质的、消费的、浅层次的感官体验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休闲的、体验的、深层次的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基于乡村地区天然的文化和生态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既能滿足旅游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能促进乡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也为村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
2.1.2 文旅融合政策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走绿色发展、文化兴盛等道路。乡村文旅融合政策就是要科学合理地利用乡村地区的物质和精神资源,赋予其变现的能力。通过旅游产业带动民俗文化、生态农业等产业的综合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就业、村民创业,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振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同时,乡村文旅融合也有利于推动文化保护,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文化兴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态是乡村旅游的特色,通过融合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乡村文化的生命力,促进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2 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政策的差距
2.2.1 乡村振兴进程下文旅融合政策仍然未成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自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以后,对实施的原则、要求、方案和路径等都作出了明确的部署,并明确了到2020年、2035年、2050年的“三步走”的目标。这样全面的布局既為乡村文旅融合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其提供了目标参照。但从目前发布的政策文本来看,乡村文旅融合仍没有形成配套的方案和措施安排。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中提出要“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但对如何融合、如何发展并没有更明确的安排。因此从整体来看,文旅融合政策仍停留在宣传号召的层面,重形式、轻内在,难以跟进乡村振兴的步伐。
2.2.2 乡村振兴实践中文旅融合政策规划的失衡
从政策安排上看,由于文旅融合政策发展还未成熟,地方政府只能自行解读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相对更复杂的文化产业成为一个难题。往往旅游产业政策已经渐成体系,而与文化相关的政策却仍然十分笼统,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等,文旅融合政策被涵盖于旅游产业政策之中或者依附于旅游产业政策体系,呈现出“旅强文弱”“重旅轻文”的特点。从具体实践来看,乡村文旅融合更重视其经济效益,而轻视文化保护。乡村文化是乡村地区的原生性文化,与乡村地区的环境、生态息息相关。而部分地方将文化视作推动经济发展的“燃料”,存在过度开发、消耗性开发等问题,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并没有重视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对乡村文化的可持续性产生了消极影响。
2.2.3 乡村振兴实践中文旅融合政策的粗放化
在乡村地区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交通出行等是最大的制约因素,而要进行设施建设就需要考虑到地区的经济条件及对环境的影响。政府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引导、保障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乡村地区的特色文化和生态资源都还不具备充分的开发条件,这意味着一项文旅融合的开发项目需要科学的、长期的规划。如何在不破坏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完善硬件设施,避免不因地制宜的开发、不合理的迁移,都是文旅融合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乡村文化在如今的城市化进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脆弱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强行融合、形式性融合,不重视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并缺乏长效监管,将乡村文旅融合当成一种短期的、快速变现的政策项目,在短暂的繁荣后迅速凋零,无益于乡村的真正振兴。
2.2.4 乡村振兴实践中文旅融合政策项目的同质化
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文旅融合没有进行深度的了解或调研,因而对文化与旅游产业如何融合、如何发展没有清晰的认知和策略。网络和个人移动端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有机会了解各式各样的旅游项目,也可以了解到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区的旅游资源,这是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能够借助的低成本、高效率的宣传途径。但是缺乏深度挖掘、盲目乐观地追求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通过照搬、照抄,希望打造“同款”“爆款”项目,导致同质化情况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缺乏品牌打造的意识,没有找到合适的乡村特色文化、民族文化载体,难以挥发出其魅力和影响力。乡村居民是发展乡村文化的主体,但地方政府在探索文旅融合政策时,往往忽视了村民的主观能动性,村民依附于项目,使得真正的特色文化失去依托,而文旅融合项目也难以脱颖而出。另外,孤立的旅游点对消费者的牵引力有限,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在旅游点之间形成相互呼应,建造连片的、有规模的旅游点群,从而很难打造自己的文化旅游名片。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旅融合政策的发展建议
3.1 建立健全文旅融合政策体系
文旅融合政策应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轨迹,与乡村振兴战略在不断磨合与互嵌中逐渐完善。从实施目标来说,乡村文旅融合应贴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在脱贫攻坚获得全面胜利后,以2035年、2050年为时间节点,全面完善文旅融合政策体系,统筹产业与事业、开发与保护、扶持与监督,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达成。从实施原则来说,应充分考虑乡村地区的具体情况,综合其地区实际特点,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融合发展。对文化资源丰厚、具备旅游产业开发条件的乡村,应从资金和政策上充分给予支持,鼓励其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对文化资源不足或旅游产业开发难度大的乡村,应避免强行融合、强行开发。对文旅融合的探索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而要边试边行,渐进完善。从实施要求来说,实现乡村文旅融合,必须以乡村文化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将文化与旅游产业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坚决贯彻“绿水金山”才是“金山银山”,另一方面,对乡村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特殊文化遗产等,应建立相应的保护与传承体系,帮助建立正确的认知,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做好宣传与创新。
3.2 精准细化文旅融合政策执行
一方面,应明确“宜融则融,能容尽融”的政策理念,明白什么样的宜融、什么样的能融。社会多元主体应共同参与建立一个科学实用的评估标准,通过政策的初步划分,结合地方具体情况差异,进行文旅融合的政策实践探索。而融合的程度、融合的路径,应基于乡村的实际资源和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考虑,只有通过适度地融合、因地制宜地融合,才能更好地契合文旅融合发展的长期性。对状态良好、内容丰富的乡村文化,应尝试多样化的发展形态,将其旅游价值充分转化为经济价值;对状态较差但内容较为丰富的乡村文化,应先通过保护性发展改善其生存状态,再考虑以展览、创新文化副产品等低破坏性的方式进行文旅融合;而对十分脆弱的乡村文化,则要避免开发、加紧保护。另一方面,文旅融合并不仅仅事关经济发展,政府、学者、各社会组织、第三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其中,为文旅融合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探索科学方法,群策群力、共同参与,协同治理、互相监督。同时,应强化村民的主体地位,村民是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目标对象,只有充分听取村民的诉求、重视村民的参与,最终才能推动实现村民的美好生活。
4 结语
乡村文旅融合政策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促进乡村居民美好生活的创新路径。但在具体政策的实践中,必须考虑到乡村文化和生态的脆弱性,在保护中开发,先保护再开发。只有长效、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002).
[2] 贺小荣,陈雪洁.中国文化旅游70年:发展历程、主要经验与未来方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9(11):1-9.
[3] 齐坤山,师守祥.构成、融合、符号化:旅游产业界定的三重概念[J].旅游论坛,2016,9(1):14-19.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作者简介:王思绮(1997—),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