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舆情处置育人作用的隐喻性研究

2022-06-28 23:48张顺宇连凯宇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张顺宇 连凯宇

摘要:校园网络舆情处置在学校的育人工作中有重要作用,它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客观需要、“网络育人”思政体系的必然要求和学校日常教育管理的现实需求。本文分析了校园网络舆情处置育人作用的隐喻性特征,并指出在处理校园网络舆情事件时,要发挥校园网络舆情处置育人作用的隐喻性作用。

关键词:育人;校园网络舆情;隐喻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59

1校园网络舆情处置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1“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重要的位置,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这是新时代基于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结合一切育人因素,切实做好育人工作。校园网络舆情处置工作事关学校稳定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三全育人”的重要一环。因此,做好校园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客观需要。

1.2“网络育人”思政工作体系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要求,其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网络由于其便利性、传播性、快捷性、开放性等特征,正在全面、深刻且快速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生一方面是信息传播的“受众者”,另一方面也是信息传播的“麦克风”,很容易利用网络发布信息,形成强有力的信息传播渗透力,进而形成舆论引导。这对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机遇但更是挑战,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网络舆论,对于网络舆论的处理不当又会升级成为网络舆情,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因此,做好校园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是“网络育人”思政工作体系的必然要求。

1.3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现实需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网民数量为9.89亿,约占中国总人口数的71%,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网民大国。在我国的网民中,一半以上的网民为40岁以下的中青年人,其中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中占比较大、影响力较强、活跃度最高的群体。近年来,校园网络舆情事件整体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影响广的特点。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极低的发声门槛使人人都拥有了信息传播的“麦克风”,导致校园舆情难以捉摸、难以预测、难以应对。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能否及时妥善有效做好校园网络舆情处置工作,一方面关乎整个校园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另一方面也关乎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和社会稳定。因此,做好校园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是学校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现实需求。

2校园网络舆情处置育人作用的隐喻性特征分析

校园网络舆情处置在学校的育人工作中有重要作用,但实际情况是,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有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处置办法,但大多是把校园网络舆情处置归结为应急事件的处理范畴,认为校园网络舆情的处置工作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来预防、减少、消除突发网络舆情对学校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舆情处置过程中体现出的育人作用。本文认为,校园网络舆情处置的育人作用具有隐喻性特征。校园网络舆情可分为涉及学校管理类的舆情、涉及师德师风的舆情和涉及道德底线、政治方向的舆情三类,本文将分类分析校园网络舆情处置中育人作用的隐喻性。

(1)与学校管理有关的网络舆情隐含着学校管理理念与学生生活理念的冲突——以某大学空调事件为例。

2021年6月,某大学学生网络向学校喊话“安空调”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据学生反映,天气炎热,学生晚上热得睡不着,因此喊话学校安空调,但学校却回复“由于线路老化,无法超负荷运行大功率电器”,由此引发学生不满,因为他们发现在同一栋宿舍楼中,一楼和二楼住的是留学生,他们的宿舍安装了空调和热水器,都可以正常使用,不存在“无法负荷大功率电器”的现象,而三楼到六楼住的是国内学生,他们的宿舍只在天花板上安装了电扇,学生由此感叹“同楼不同命”,引发了学生的不满。

就学校来讲,一方面要考虑学校留学水平的提升、留学生住宿条件等待遇相关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担心大规模安装空调可能会导致学校线路超负荷运行,影响校园的正常用电,甚至担心会出现用电安全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国际关系、国际影响等问题,很难做到将国外留学生与国内学生趋同管理;就学生来讲,不管是国内学生还是国外学生,大家都在同一所学校、同一栋宿舍楼,却有着不同的住宿条件,“同楼不同命”的现象难免让学生产生“学校不一视同仁”“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想法。这里面涉及的就是学校管理理念与学生生活理念的冲突问题。事实上,由于教育性质、录取方式、培养方式、费用标准等方面的不同,留学生和国内学生很难做到“趋同管理”。若学校能抓住此次网络舆情事件,做好对学生的解释、引导工作,让学生认识到中外学生在语言、费用、培养方式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争取获得中外学生理解,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教育国际化、增强国内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

(2)与师德师风有关的网络舆情隐含着学校价值导向与问题价值取向的冲突——以某大学副教授猥亵女学生为例。

2019年12月,上海某大学一名女生在社交平台上面举报该学院一名副教授将其锁在车内进行疑似猥亵,随后,该校通过官方微博发声,称已成立调查组,对该事件进行调查。三日后,学校官方微博再度发声,称该校副教授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造成严重恶劣社会影响,决定撤销其教师身份,并对其予以开除。

师德师风的好坏是衡量学校教师队伍的首要标准,营造风清气正的师德师风氛围,打造一支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是每个学校的价值导向。但部分教师却因为错误的价值观念的引导,导致自己出现了忽视道德品质、漠视纪律和准则,违背自己教书育人的天职的情况。这就是学校的价值导向与问题价值取向的冲突。若学校能时刻本着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早处理”的态度,在教师的入口、管理方面多下功夫,坚持做到“以学生为本”,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反馈,及时遏制教师的失当行为,妥善处理师德师风方面的网络舆情,一方面能充分发挥教师、学校的教书育人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体现学校对学生、教师的关心和关爱。

(3)与方向底线有关的网络舆情隐含着学校任务方针与错误思想意识的冲突——以香港大学学生会为例。

2021年7月初,香港某集团一员工采用暴力手段袭警,随后自杀。事件发生后,香港大学学生会不但没有谴责暴徒,反而为袭警的暴徒进行了一分钟默哀,还称暴徒为“牺牲”。事件发生后引起了轩然大波,香港大学对此进行了强烈谴责,并表示不再承认学生会在校内的角色。事实上,这已不是该校学生会第一次出现类似事情:2014年,该学生会曾大肆宣扬“港独”,2019年,该学生会会员声称要为港大暴徒“筹款”……

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圣地,香港的大学也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爱国爱港人才”为根本任务,但该校学生会成员却滥用“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多次发表煽动性、违法、错误言论,并进行政治宣传,完全背离了“教书育人”的初衷。这里涉及的就是学校任务方针与错误思想意识的冲突。对于这样的校园网络舆情,只有旗帜鲜明地加以谴责、制止,才能拨乱反正,让大学回归到教育的本质,起到育人的作用。

3校园网络舆情处置育人作用的隐喻性作用发挥

信息化发展的初期,学生发声的渠道有限,学校通过论坛即可掌握学生动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4G、5G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向多样化、普遍化发展,随之出现了贴吧、微博、知乎、头条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这给学校的舆情处置工作带来了极大考验。在校学生是网络平台使用的主要人群,网络在学校范围内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运用各种平台获取和发布信息。对于校园网络舆论事件,若一味采用理论灌输、生硬刻板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但不利于减少、消除对学校的负面影响,甚至还会适得其反。在处理校园网络舆情事件时,要发挥校园网络舆情处置育人作用的隐喻性作用。

3.1对于日常教育和管理问题,要做到从善如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2021年6月,广州大学校长魏明海因为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上了热搜。在致辞中,他直言不讳地面对了学校出现的网络舆情事件。他说道:“感谢大家偶尔因为‘空调’‘天桥’‘选课’,合力把学校推上热搜,为学校‘拉拉袖子’,让学校‘红红脸,出出汗’。我很欣慰,这种亲密挚友般校园情、师生情,成为我们彼此之间都无法割舍的思念与牵挂。”该校校长面对校园网络舆情,没有采用“删、堵、封”的方式处理,也没有不作回应,而是非常透明公开地把这些学校发展过程中切实存在的问题讲了出来,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形成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良性沟通,展现出了学校面对网络舆情时开放、积极、负责的态度。

在学校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中,由于现实条件限制,难免存在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难免出现校园网络舆情事件。出现校园网络舆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舆情处置过程中的被动迟缓、手段单一、缺乏人性化:出现负面网络舆情时,有的学校采用“删、堵、封”等刚性方式进行;也有的学校采用不闻不问、任其自行消失的“冷处理”办法,导致错过事件最佳处理时机,使学校在校园网络舆情处置上处于被动位置。在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方面,出现的舆情不外乎“空调”“选课”“宿舍”等问题,这些问题尽管解决起来不容易,但只要本着“育人”的原则,倾听学生需求、了解学生需要、理解学生想法,与学生保持积极沟通,做好安抚、解释、引导工作,用从善如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来处理,最大限度发挥校园网络舆情处置在育人方面的隐喻性作用,就能取得学生理解,推动学校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3.2对于道德底线和政治方向问题,要做到旗帜鲜明、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2021年5月,某大学学生李某某因发表不当言论被学校退学一事上了热搜。根据校方通报,李某某在2020年时因为在网上发布不当视频,被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受到处分后,该生非但没有认识到问题,还于2021年5月再次在网上发布不当言论,对患癌女生进行人身攻击,基于此,学校对其进行了退学处理。

随着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被不断拓宽,在校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已成为常见现象。青少年时期正是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的学生很容易受到错误价值导向的影響,由此导致近年来学生发表不当网络言论甚至被别有用心的外来势力利用的舆情越来越多。这对高校的舆情处置提出新的挑战的同时,也对高校的育人工作产生了强烈冲击。对于这类涉及道德底线乃至政治方向、意识形态的校园网络舆情,学校必须坚持底线,旗帜鲜明地传播正能量、打击负能量,为其他学生敲响警钟,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升华价值观念,让教育朝着育人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文竹.高校网络舆情处置的长效策略探讨[J].科技传播,2021,13(12):168-170.

[2]姚翼源,李祖超.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背景·困境·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0):15-17.

[3]王涛.基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网络育人实践与思考[J].教师,2021,(15):19-21.

[4]赵鹏.自媒体时代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处置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3):168-169.

基金项目:2021年秦皇岛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高校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研究”(2021LX125)。

作者简介:张顺宇(1983-),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处置应对。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