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曦
内容摘要:语境是翻译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韩礼德的多功能语言观应用到翻译中,可以有效地解释各语言现象,揭示语言应用的功能特点。文章将功能语境中的语言语境作为切入点,阐述语言语境与词汇翻译的内在关联,分析张谷若《大卫·考坡菲》中译本用词策略,挖掘其在翻译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语境 《大卫·考坡菲》中译本 用词策略
由于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因此对一种语言现象的分析应该参照它所依赖的语境。仅对孤立的语言片段进行分析无法准确揭示其结构和意义。是否正确翻译一种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发生的语境,如果脱离上下文,就无法成功地翻译。彼得·纽马克(1982:113)指出,“语境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先于翻译中的任何规则、任何理论和任何词汇意义”[1]。
本文基于语境分类中的语言语境,对张谷若的《大卫·考坡菲》中译本进行研究,结合具体实例,分析译者在语言语境的考虑下对用词的选择及其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往对张谷若《大卫·考坡菲》中译本的研究相对局限于译本本身;从语言使用的环境,即语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译者的选择。可以说,语境是译者再现原文魅力的重要工具,也是评价译文准确性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语境理论研究概述
1923年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了“情景语境”这一语言学概念,之后又补充了“文化语境”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属于非语言语境的范畴,即言外语境。1935年弗斯对语境进行了更为全面地研究,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任何句子的语境都包含以下五个方面:(1)每个音位在音位环境中与前后音位的关系;(2)词素之间的关系;(3)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4)句群之间的关系;(5)句子与情景语境的关系。五种关系中前四种都是有关语言系统本身的,由此弗斯提出了语言语境的范畴。韩礼德的语境观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他利用功能机制将语境与语言有机地联系起来,反映了语境与语言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为前提的对立统一关系。Verschueren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语言语境主要是指语言系统中不同语言之间的微观和宏观结构及上下文关系,包括词、句间暂时或稳定的连接形式[2]。他还指出对语言语境的研究“通常是在衔接的标签下进行的”。中国语言家们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其中,王德春教授把语境因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何兆熊教授将语境分为语言的知识和语言外的知识;朱晓农教授将其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
根据国内外语境研究,我们将语言语境定义为一个语言单位与另一个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该语言单位可以是一个音位、词、短语、句子或者一个篇章。
二.语言语境与词汇翻译
任何翻译都要经过两个必不可少的步骤:一是正确理解,二是确切表达。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弗斯指出,一个词的词义随其所在的上下文而变化,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意义。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针对这一现象,译者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单词的上下文意义,然后再决定如何适当表达。在翻译中,一个词的准确意义只有在它限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明确,一个词的表达是否得当也取决于它在译文语境中与其他语言成分的搭配;因此,译者在理解和表达阶段都需要依靠语境作出准确的判断。
语言语境主要是指由语言本身构成的语言使用环境。要弄清一个词语的意义,就要考虑意义待定的词语周围的其他词语的意义,整个句子的意义,前后句子中的词语的意义与句子的意义,甚至要考虑相隔很远的词语的意义与句子的意义。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语言语境分为三类:语义语境、语法语境和语音语境。语言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实际上是指语境在语音、语义和语法方面的制约和解释功能。在文学翻译中,语言语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语义和语法方面。本文将从限制多义词和补充省略词两个方面来分析语言语境对张谷若《大卫·考坡菲》翻译中用词策略的影响。
三.张谷若《大卫·考坡菲》中译本用词策略分析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语言语境在决定词汇意义、选择词语甚至结构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这种制约是积极且必要的,译者可以通过这种限制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翻译过程主要有两个步骤:理解和表达。在准确理解原文信息后,根据意义对等的原则传达原文信息。本文以张谷若《大卫·考坡菲》中译本为例,着重分析翻译中受语言语境制约后的词义选择及其翻译策略。
1.限制多义词
几乎任何语言中的任何单词都有不止一个固定的意思。纽马克(1982:73)认为“我们在翻译单词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句法、搭配、情景、文化和特定语境的约束。”这对于翻译过程中多义词的词义确定尤其如此。
一词多义是英语实际使用中的常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英语学习和理解带来了困难。文学翻译尤其如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总是非常注重选择恰当的词语,翻译中对作者的真实意图缺乏清晰的理解可能会导致误解或传递模棱两可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语境发挥了其重要功能。结合词的具体语境,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词,从而在翻译中选择准确的词语。简言之,为了确定该词的哪一种含义最适合于该场合的特定表达,译者可以根据该词使用的上下文来判断。
除了某个词本身有多重含义外,它还可以从特定的上下文中产生的新的含义。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弗斯所指出的,在新的语境中使用的每个单词都是一个新词。这类词语的理解和表达也需要语境的介入;本文将其归类为多义词。
例1.[…]but the influence of the Murdstones upon me was like the fascination of two snakes on a wretched young bird.[3]64
譯文:[……] 但是这两个枚得孙对于我的影响,就象两条蛇的魔力对于一个可怜的小鸟儿一样。[4]86
在这个例子中,枚得孙指的是大卫的继父枚得孙先生和他的妹妹枚得孙小姐。他们俩都对年轻的大卫不好。因此,他们被比作两条蛇,而大卫被描述为一只可怜的小鸟。作者在这里用“魔力”这个词来表达某种消极的意思。在翻译中张谷若译成“魔力”与原文要传达的意义相对应。
例2.“What! My flower!” She pleasantly began, shaking her large head at him.[3] 332
译文:“哟,我的花花大少!” 她令人愉快地开口说,同时把她那个大脑壳冲着他摇晃。[4]484
在上面的例子中,健谈的莫彻小姐称斯提福兹为“flower”,莫彻小姐和斯提福兹非常熟。斯提福兹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英俊迷人,看上去友好大方,但事实上却傲慢又不负责任。他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喜欢追求女孩子。他那迷人的外表就是用来欺骗女孩子的。因此,“花花大少”一词凸显出斯提福兹的花花公子似的奢靡的生活方式。它隐含着一种讽刺的语气,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转喻。考虑到上下文,张谷若将其翻译为“花花大少”,生动地传达了原文的联想意义和精神,使目标读者能够理解原文中的反讽。由于充分考虑了语境,这一翻译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信息功能和审美功能。
例3.“Go along, you dog, do!”[3]333
译文:“去你的,你这个小叭狗儿。去!”[4]485
这个例子来自于莫彻小姐和斯提福兹之间的对话。“狗”这个词用了一种玩笑的语气。如果逐字翻译,它会传达厌恶的感觉。考虑到语境因素,张谷若把它译成了“小叭狗儿”, 在中国文化中,这个词“小叭狗儿”特别指讨好和奉承的人,这也生动地传达了斯提福兹的性格和為人。
例4.“All good attend you, dear old woman,” he said, embracing Pegotty, “and you too, Mas’r Davy!” shaking hands with me.[3]474
译文:“亲爱的妹妹,我祝你多福如意,”他拥抱了坡勾提说,“我也祝你多福如意,卫少爷!”他跟我握手说。[4]700
他的侄女艾米丽逃跑后,坡勾提先生去找她。上面的例子是他在离开前与妹妹坡勾提和大卫道别时的情形。根据具体的语境,老妇人指的是他的妹妹,张谷若根据语境获得正确的意义,并在目的语中找到有效的对等词。如果逐字翻译而不参考上下文,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因此,一个词的真正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语境,才能理解原文中的意思,并在目的语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的小说中,多义词被广泛使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它们,并选择合适的译文。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张谷若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语境,选择了最符合情境的词义。根据上述译例分析得出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本质上只表达一个固定的意义。为了理解固定的意义,译者需要转向特定的环境,这实际上就是本文中一直说提及的语境。
2.补充省略词
词语省略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交际双方相互理解的基础。文学作品中,省略也常被用作一种修辞手段,以避免重复,使文本更加简洁。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法规则,逐字逐句的直译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因此,译者必须在翻译中表达隐含的信息,以确保目标读者能够充分、有效地理解。翻译中对语境的考虑是补充缺失信息的有效途径。
在翻译中,尽管有些英语省略句语法完整,但可能会导致一些误译,如语义误解或情感意义缺失。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必须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通过增词完整地传达信息。张谷若翻译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即使原句中没有连接词,他也会在译文中翻译出原句中隐含的逻辑关系。
例5.I proposed to her to walk out with me, but, Mrs. Heep repeatedly complaining that she was worse, Agnes charitably remained within, to bear her company.[3]571
译文:我对她提议,叫她和我一块到外面去走一走。但是希坡老太太屡次嚷嚷,说她的病越发重了,爱格妮为行好起见,只得呆在家里,陪伴她。[4]842
大卫想让爱格妮和他一起出去,这样他们就可以在没有希坡太太的情况下单独交谈了。但这与希坡夫人的意愿背道而驰,希普夫人抱怨自己身体不适,设法阻止他们外出。在翻译过程中张谷若考虑到了上下文,并添加了一个词“只得”这充分表明了艾格尼丝的矛盾心理,她想和大卫出去好好聊一聊,而另一方面她不得不留下来照顾希坡太太。
例6.‘Thank you,’ returned Mr. Micawber, whose face clouded at this reference [……][3]702
译文:“谢谢你,”米考伯先生回答我说,同时因为提到他太太,脸上现出一片沉郁之色。[4]1033
同样在上述例子中,译者根据情景语境考虑了隐含的逻辑关系,添加了“同时因为”,为目标读者明确了逻辑关系。
除了增加原句隐含的逻辑关系外,张谷若还经常补充作者所遗漏的内容。
例7.[...] as I knew she was anxious to get home, fire, food, and pickpockets, could never be considered at her ease for half-an-hour in London[…][3]357
译文:[......]因为我知道她急于要回到家里,同时,又怕房子着火,又嫌吃的东西,又怕遇见扒手,她在伦敦,连半点钟的工夫都难说能把一颗心放下[…...][4]525
在这个例子中,隐含在原著中的信息原语读者在阅读小说时可以轻松理解。然而,为了确保目标读者能够理解这一点,译者必须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否则他的翻译在语义上就不完整,目标读者难以理解。根据语境,张谷若将例子中的三个并列名词,即“火”、“食物”和“扒手”,翻译成三个并列分句,并用连接词衔接,这使得译文中的逻辑关系清晰、连贯、易懂。
例8.I continued to walk extremely fast, and to have a general idea that I was getting on. I even entertained some idea of putting myself on a vegetable diet, vaguely conceiving that, in becoming a graminivorous animal, I should sacrifice to Dora.[3]537
譯文:我仍旧和从前一样,走起路来,匆忙急速,对于一切,都觉得一直在前进。我还想到,我顶好吃素不吃荤;因为我模模糊糊地意识到,我要是成为不茹荤腥的动物,那我就是为朵萝而牺牲。[4]790
在本例中,译者添加了一些词语,让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英语动词的形式会随时态的变化而变化,而汉语中没有动词时态指示符,译者必须找到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表明英语动词的时态变化。在本例中,张谷若在译文中添加了“和从前”,有效地表达了动词过去式所表达的意思。此外,他还通过添加两个词语“顶好”及“因为”,明确了原文中隐含的关系。
狄更斯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省略,有效地避免了重复,使语言更加简洁流畅。上述具体例子表明,张谷若通过对语境的充分理解,掌握了省略中的潜在信息,并根据目的语的规则在译文中完全再现了原文中的原始信息。这确保了他的翻译的忠实性,也避免了原始信息的丢失。
语境是制约理解与翻译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地点、话题等是制约理解与翻译的重要因素,语言性约束也是重要因素。翻译是一种基于语境的双语文本传递,它不仅需要从文本层面来表达,也需要从意义和内涵层面进行传达。因此,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对等意识。在保持原作的主要思想的同时,也要用确切的语言有效地表达原作中所流露的情感,准确传译原作者的意境表达。
具体实例分析表明,在翻译大卫·科波菲尔的过程中,张谷若通过对相关语境的考虑,准确地理解了原文的意思,并有效地处理了多义词、省略等语言现象。译者通过考虑语言语境因素,选择最恰当、最准确的译语表达方式,传达确切的信息,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和精神。
通过对译例的分析还发现,在翻译过程中,对某个单词或句子的准确理解和解释受到语言语境因素的制约,但并不是单一的语境因素。总之,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丰富语言学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London: Pergamon Press Ltd.,1982.
[2]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75-114,104.
[3]Dickens, Charles. David Copperfield.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Inc.1962.
[4]张谷若.大卫·考坡菲[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