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雅芳
古诗文是我国独特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它蕴含着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所以,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加入古诗文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文学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小古文就是篇幅较短、言简意赅的文言文,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小古文,而且这些小古文的题材更加宽泛,类型也较为丰富,在对提高小学生语感、培养传统文化思维上有着很大的帮助。
一、统编版小学语文中小古文的教学价值
(一)提升语感
对于语言知识来说,人们在最初构建语言表达能力时,首先依靠的是原始语感,之后才逐步向着理性方向发展,而语感也会随着认知范围的拓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不断增强,人们积累的知识越多,锻炼的次数越多,内涵就越丰富,其语感的品质也就越高。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小古文,这些文章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它们的语言却更加凝练;而且,与现代文不同的是,小古文的通篇声律更为讲究,每句话中都包含了抑扬顿挫,读起来此起彼伏,这样就使得小古文更显曲折性,进而增强了短文的故事感,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
小古文注重声律的特点也更加符合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有着较强的节奏感,所以,对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会更加感兴趣。而教师则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趣味性的朗读活动,并在诵读过程中加入一些肢体动作,从而调动同学们参与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感官,快速提升他们的语感品质。
(二)提高审美
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其中就包含了艺术审美能力。审美并不是单指欣赏色彩丰富的图画,它也包括了其他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所以,在语文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古文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小古文不仅在声律上体现出了较为生动的美学元素,更是在内容中融入了更多的情感元素,进而增强了文章的情感体验和内涵感悟。
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小古文具有较强的朗读性,文中的每一句都对句式长短和平仄发声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其具有较高的韵律美。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研究,小古文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文学表现形式,如回文、双生、叠韵等等。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让文章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更让人回味无穷。由此可见,对小学生进行小古文教学,能够有效提升他们的文学审美,也能拓展他们的认知范围,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统编版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小古文趣味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激发兴趣,激活学生心理期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让知识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才能有效激起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所谓趣味课堂,其实就是把小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利用高涨的热情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他们更快速地进入到思考状态。在统编版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的背景故事或者与之相关的奇闻异事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把小古文与现代汉语解释结合在一起,通过文白对读的方式创设出双重语境。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还能让他们对小古文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比研究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激活小学生探索的欲望,把小古文知识进行延伸,引导学生积极找寻故事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故事人物的命运;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小古文教学过程中加入插图、视频、语音等科技元素,诱发小学生对未知内容进行猜想,唤醒他们自身的现实感悟和实践经验,引导他们把小古文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强对内容的理解。
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为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先把比赛结果隐藏起来,让小学生通过朗读小古文对故事结果进行预测,根据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行文线索实现科学的判断。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心理期待,还可以促使其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分析。因为学生对文章内容还不够了解,他们会凭借自己的阅读理解认知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想,且渴望获取最后的答案,其“胃口”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组织他们继续阅读课文,将田忌使用的策略提炼出来,与其猜想作出对比。这个过程还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判断能力等等,在提升他们阅读积极性的同时,提高小古文的理解水平。
(二)图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为了提高小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能力、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激发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开展图文教学模式,让他们与古汉语有一个深入且直观的交流,进而锻炼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古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插画创作,让他们学会抓住古文中的重点线索和关键性词语,并将其用直观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加深小学生对小古文浅层意义的理解。而如果想要让他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就需要利用这些画作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将这些具体事物向思想层面进行转化,鼓励学生思考能够将它们引申为哪种思想特征或情感特质。比如,古文中常用到的荷花、梅花、柳树、松树、竹子、陋室、古琴等等,这些事物其实都有着另一层隐喻意义:荷花表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梅花有着凌寒独自开的傲骨;竹子有着清雅脱俗的品格。教师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能够让小学生对古文知识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這样生动的图片也能有效提高他们的探究意识。
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图文探索情境,用动态化图文视频引发他们对故事内涵的思考。比如,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可以先播放《自相矛盾》的动画视频,用有趣的影像把小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故事情境中,然后再根据视频内容进行提问。如:“大家看过动画之后,明白楚国人说了哪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假话吗?而别人又是如何揭穿他的呢?有谁可以说一下这篇故事的引申意义是什么呢?”学生结合动画故事可以轻松地回答这类问题,且能在影像引导下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准确知道这篇“小古文”讲了什么,为后续理解课文寓意打好基础。在这种趣味化的图文讲解模式中,有效降低了小古文理解的难度,同时,也增强了小学生的信心,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以读为本,打破既定套路模式
古人云:“書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要想让小学生真正理解小古文的内涵,就需要鼓励他们多读、多听、多看,以读为本,打破原有的既定模式,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阅读环境,引导学生边读文章边思考细节内容;并且,鼓励他们将所见的知识进行内化,使其得到有效的升华,从而提升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传统的小古文阅读教学,教师通常都是自己先读一遍,然后再引导学生读一遍,之后就开始进行具体知识讲解。但是这种讲课方式并没有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他们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以读为本”的教学思路就是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设置逐层递进的阅读情境,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渐感受到小古文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这样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有趣的阅读氛围,还能有效激发小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增强对内容的理解。
在学习《自相矛盾》这篇小古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对“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这两句古文进行细致的品读,让他们了解楚国人到底说了什么样的“大话”。比如,教师针对这两句话进行提问:“楚国人说他的盾非常坚固,任何东西都戳不穿它,而他的矛非常锋利,任何事物都阻挡不了它。大家试着把这两句连在一起,看看应该如何表达?”有的学生回答:“我的盾很坚固,任何矛都戳不穿它,我的矛很锋利,任何盾都可以戳穿。”学生通过对文章细节部分的思维转化,能够轻松找到楚国人言论的矛盾点,从而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而教师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小古文阅读教学不再那么呆板,增添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趣味性。
(四)以演促读,带给学生角色体验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教师能否创造出更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意识,将对最终的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每当他们看到好玩的事情或者新奇的事物,都会自然而然地进行模仿,而教师就需要抓住这个特质,开展情境演绎教学,通过以演促读的方式增强小学生对古文中不同角色的体验,从而加深对内涵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化身为文中的角色,用眼神、话语、动作把这个人物绘声绘色地展现出来,用表演的方式诠释自己对故事内涵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还能加深他们对小古文的印象,并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学习《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以选择两名学生演绎故事情节,并且强调要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上表现出孩童的稚气和聪慧。而其他学生则通过观看台上人的表演,快速理解小古文的意义,明白什么是“随机应变”,如何“随机应变”,并且体会到作者对杨氏之子的赞扬之情。这种表演形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他们通过对故事人物心理的揣摩,能够用语言、语调、动作和表情更精准地表现出来,让观看者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含义。学生在亲身感受演绎趣味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人物情感的感悟,体会到了小古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古文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而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他们需要创新出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努力增强小古文的趣味性,利用设置悬念,图文结合,以读促学,以演促读等方法激发小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提高他们认真学习的热情,使其对“小古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感悟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