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术期刊落实“立德树人”浅探

2022-06-27 11:26贾文浒
新课程·上旬 2022年21期
关键词:立德立德树人美的

贾文浒

在小学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是对当前广大教师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立德树人”作为基本理念,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高度契合。语文课首当其冲,必须要担起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还有大面积流行的网络语言,都属于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过去近40年的经济腾飞,也带来了相当丰富的多元文化以及西方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要与之产生矛盾,在这种复杂的大环境下,帮助祖国的下一代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加强“立德树人”刻不容缓。而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因此,对学生的精神塑造,语文课程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语文教学研究是教学一线教师交流、展示、借鉴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而《语文教学通讯》作为语文教學研究不可或缺的语文学术期刊可以就这个专业领域,展示前沿的语文教学理论、创新性的教学实践,并提供经过检验、行之有效的教学范例。

为此,在语文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中,如何从学术角度出发在“立德树人”方面起到引领和导向的作用,对语文学术期刊的编辑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语文教学通讯》C刊在刊物编辑方向上作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初步探索。

一、以美育德

时代在发展,人的审美也在不断随时代产生变化,近年来,我国审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迅速,这为“以美育德”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我国教育史上,“以美育德”的教育思想由来有之。孔子就倡导“礼乐教化”,礼是秩序和规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礼让每个人明白自己的身份,乐是艺术的实践。礼乐教化以礼乐为表征,让民众潜移默化地“徙善远罪”《礼记·经解》,“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乐记》)。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礼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还有其强大的生命力。

荀子认为音乐在教化民众时有巨大的作用,他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所以先王制《雅》《颂》以“感动其善心”(《荀子·乐论》)。

到了近代,蔡元培甚至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指出,美的教育可以净化人的情感,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在西方教育史上,同样不乏“以美育德”的思想存在,如卢梭的“自然美育”提倡自然美,康德“美的理想”强调道德性和理性,席勒指出必须进行审美教育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审美教育的终极目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江苏特级教师吴建英《“中国风·母语美”:教中国本色的语文》坚持母语教育民族化、审美化、儿童化,提升学生母语素养,弘扬中华文化,培植民族精神。遵从以美的形式和规律展开教学,以审美精神改造课堂文化,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母语的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提高其审美能力,激发其对汉语的热爱,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海南省特级教师关心风《田园语文:立德树人的乡村实践》从乡村教学的角度,勾画了立德树人价值追求,通过别具特色的乡村图式和乡村表达,不知不觉中,乡土情怀、家乡情结就种在学生心田里了。

重庆的卢蓉老师《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对五年级下册写作的教学设计,卢老师从创设语境入手,引导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美进行了梳理、指导和评价。

江苏李洋老师《话说美丽山河,整合素养提升》又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教学设计,通过对祖国优美景色的复述方式,以朗诵会、代言、讲述等活泼、有趣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

江苏罗海云、刘友开老师《让古诗词教学赓续文化根脉》,将古诗词扎根于课堂教学中,把优秀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从寻找、感悟、反思三方面对古诗词教学与古诗词的美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二、研究教材选文

课本是语文课程的载体,教学目的和任务必须通过讲授教材来实现,因此了解教材选文标准,对用好教材,提升教学效果有着事半功倍和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尤其在小学教学实际层面,儿童的可塑性很大,思想政治教育尤显重要,因此,现有小学语文教材帮助教师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从单篇阅读到主题阅读再到群文阅读,最后实现整本书阅读。

上海绪露芳老师《统编教材视域下立德树人的践行策略浅释》就是从研究教材出发,又结合自然、人性、童趣的审美,对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江苏朱卫红老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着重对教材中鲁迅作品作了梳理与总结,又以大单元教学的方法,从单元主题角度解读文本,细化单元语文要素确立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单元学习活动,最后对大单元实践作了提炼和反思。

吉林陈德兵老师《〈为人民服务〉教学录评》,从加深学生感受、引导发现四个分论点、感受论述方法、引发学生思考等角度作了这篇小学阶段少有的议论文的教学设计。

江苏赵国华老师《“课本中的共产党员”主体阅读教学设计》从增强学生对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热爱的角度,通过学习党史、感知当下共产党员的精神、梳理课文主题等方法作了教学设计。最后升华了主题,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党的情感。

浙江特级教师叶燕芬《基于统编教材的醇美语文阅读课程》探索了语文教材中的美育本质,以艺术“通感”引导课堂进入理想境界。

浙江郑腾雁老师《革命文化题材单元的教学价值与具体实施》精心研究单元价值,制定出切合的教学目标,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渗透革命文化教育,加深了爱国文化积淀。

教育部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朱慕菊组长《构建新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育人共同体》提出必须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来确定育人方式,要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设计活动和任务,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

浙江李平老师《搭建适性支架:低年级“革命领袖”课文的教学策略》面对时空跨度较大的“革命领袖”课文,建议运用“适性支架”,通过勾连已有知识基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感迁移,结合资料加深对人物了解,最后对价值取向作了正确引导。

三、从学生主体的审美个性化需求出发

毫无疑问,我们育人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对美的感受、体验以及能力水平,审美教育既是教育活动,又是文化活动,实际参与进来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因此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教师必须抓住核心有利因素,根据学生主体的审美感受来确定课堂内容和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古诗文主题给了许多教师有益的素材,一方面,古诗文本身具备字词优美的优秀属性;另一方面,古诗文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它还具备情感美的力量,较为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欲望,有效提高情感和思想境界,最后可产生较为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这里有一个难点,就是审美必须注重自由性和无目的性,也就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美在自由”。育人必须重视学生的精神境界、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因此,教师既要给学生广阔的审美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感受自己的情感,实现对感性的超越,又要积极、主动地把审美力愉悦地释放给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鼓励者。

为此,《语文教学通讯》C刊进行了积极探索,刊发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稿件,如:

江苏李笋老师《对话经典诗文,践行文化自信》对“情意语文”视角下诗歌微课程开发进行了探索。

江苏丁宏喜老师《读在课堂:积累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从诵读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的角度,对古诗文教学中关键词作了解析,目标是使古诗文成为学生精神和语言提升的源头活水。

江苏左海电老师《传统文化课程的四个着眼点》对教材增加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了梳理,从切准课程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关注课程实施,着眼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的实施。

江苏秦嘉乐老师《滋养民族文化底蕴的言语实践活动新尝试》设计了“讲不厌的民间故事”,提升学生的口语复述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操。

江苏金磊老师《基于学情,彰显小古文丰富的育人价值》以《司马光》教学为例,有效引领突破,顺应思维规律,聚焦古今对比,讲全故事、讲好故事,彰显古文丰富的育人价值。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通讯》C刊通过刊发不同的系列优秀稿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展示,给全国语文教师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同类的语文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综合性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精神境界,确立有益的情感态度,提升自我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實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立德立德树人美的
好美的雾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