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燕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与此同时在思想观念上也出现了较大变化。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此背景下将校园景观中的积极因素,如优秀历史人物、校训、校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一)文化活动不符合实际需要
部分教师认为校园文化活动不过就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休息或锻炼身体而已,并没有从高度上引起重视,导致在组织相关活动的过程中,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动,整体的组织形式相对单一,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失去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机会。而部分文化活动仅停留在校园内部,并没有推动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还有部分活动存在照搬照抄的现象,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整个活动也只是敷衍了事。
(二)教师不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虽然小升初并不需要经过考试,然而整体的教学目标仍然是以结果为导向。这就导致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放置于课堂教学,对文化活动的安排少之又少,甚至根本就没有。就算勉强开展也没有参与其中,更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导致这样的活动变成了体育课。
(三)缺乏有效的制度管理
部分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匹配的管理制度,在积极引导学生思想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还有部分学校忽视了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的关系
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两者相辅相成,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校园文化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软件和硬件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成长。而在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思政教育,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文化促进德育,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三、校园文化建设渗透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发挥校园景观作用
在主要的教学场地,如教学楼、图书馆等,是学生进出率最高,也是待的时间最长的区域。可以在主要的通道、场所或者是醒目的区域张贴名人事迹或者是关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这样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接受积极文化的洗礼和影响。而这些无需由教师进行引导,更没有必要刻意强调,在无形之中就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室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地方,在教室内部张贴名言警句,不仅能够向广大学生展示华夏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更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进行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让整个校园形成浓厚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氛围的熏陶。
(二)从形式上丰富
形式新穎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地融入其中,充实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心世界,让个人的道德素养以及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对此,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1)绿化校园环境。学生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动力更充足,心情也更愉悦。校歌、校训能够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干劲,继承学校文化传统。在校庆等大型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有助于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参观校史馆有助于学生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引发学生共鸣。邀请知名校友回学校演讲,将个人的成功经验传授给广大的师弟师妹,学生在榜样的带领下学习,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越性,可以通过校内网站,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如班级QQ群或微信群,进行宣传。此外,还需要做好校规教育,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校规对于学生思政教育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敬畏规则、崇尚法治的意识。比如,去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进行简单的卫生打扫工作,以及对贫困地区儿童送关爱等相关活动。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以及正能量。大量的社会实践,有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参与公益活动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关爱他人,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三)为传统文化渗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由于我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在规划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学校思政工作的开展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融入机制,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显得过于生硬,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也不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需要建立健全思政教育领导机制,根据小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传统文化渗透思政教育在方式、内容以及程度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规划,有效确保渗透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充分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进行渗透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的特殊作用,通过充实校园文化内涵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进而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注: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大中小幼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中渗透思政教育内容的探究”(课题立项号:[2021]PLSZZ06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