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银
一、小学种植校本课程的研究背景
伏龙坪小学创建于1979年,现有9个班,学生312人。近年,学校结合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田园风格的雅致绿色校园。以“处处能实践、生活即教育”为课程理念,强调“做学完合一 思创行一体”的学习方式,构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需要的种植特色课程,并从一个学科、一个课程群开始,逐步推进学校课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学校在建设生态校园的过程中,开辟了约475平方米的“东篱庄园”作为学生的种植实践基地。我们将蔬菜种植作为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形成办学特色的突破口,在连续两年成功实践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开展好科学种植实践研究,提升研究成果的价值和内涵,并能够得到示范和推广,使更多学生受益,使伏龙坪小学成为城关区中小学生的种植劳动实践基地。
二、开发种植校本课程,为种植实践提供充足的理论保障
(一)课程定位
让学生参与到种植活动中,亲近大自然,经历种植过程,认识劳动工具,学到种植知识,感受辛勤劳动,享受收获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合作能力及节粮意识;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热爱土地和家乡,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课程标准
总目标:以学校课程开发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常见蔬菜的名称、样子、吃法及营养价值;意识到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喜欢蔬菜,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食用各类蔬菜,初步培养学生吃蔬菜的良好饮食习惯;通过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基地,亲自到实践基地劳动,从而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低年级段目标:通过儿歌、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诵读、游戏中学习知识,认识常用的种植工具,学会松土、浇水、除草和采摘,进而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基地,观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蔬菜和花草树木。
中年级段目标:通过读、想、说等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常见蔬菜的名称、样子、吃法及营养价值;使学生意识到蔬菜在人们饮食中的重要性,从而喜欢蔬菜,并能够懂得怎样合理地、科学地食用各类蔬菜,培养学生吃蔬菜的良好饮食习惯。
高年级段目标:通过读一读、做一做、学一学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书面知识,进而走进学校种植实践园,亲自去观察、了解蔬菜,种植蔬菜,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
(三)教材编排
我们确定校本教材的名称为《种植》,每个年级的内容立足于年段学生的发展特点而各有不同,课时安排一致,均为每周一课时。
(四)教材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蔬菜和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蔬菜的种子和播种、蔬菜的定植与管理、蔬菜的收获、蔬菜栽培制度和二十四节气、蔬菜的分类、蔬菜的营养与保健、现代蔬菜栽培技术、智慧农业等,有关种植的童谣谚语、田园诗歌。《种植》校本教材分低、中、高段三部分。
低年级段:常用的劳动工具,北方蔬菜,传统的种植管理方法,童谣谚语。
中年级段:认识现代农具,认识南方蔬菜,小蔬菜大智慧,土壤天地、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
高年级段:智慧农业,认识家乡的土特产,科学种植的方法,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的整合,积累种植的田园诗歌。
(五)课程管理及评价
我们制定了科学的课程实施方案,有严格的课程管理制度,针对课程特点,结合实际研究出了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从各方面对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开展体验活动,为获得幸福能力提供实践路径
一是以“春播”启航。每年四月初学校都要开展隆重的“东篱庄园”开播节,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平整土地、起垄铺膜,将一粒粒种子、一棵棵菜苗种到地里。各班同学根据划分的责任田,精心呵护,按时浇水、按时除草……同学们各自为班级种植基地起了富有意义的名字,如“梦想园”“希望园”“快乐园”等。每到秋季,学校都要开展隆重的“东篱庄园”收获节,邀请家长和学生一起采摘有机蔬菜、制作精美的菜肴,一起品尝、体验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师生将亲手种植的有机蔬菜拿到校门口进行义卖,宣传生态环保教育,倡导安全、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把采摘的有机蔬菜送给所在辖区的孤寡老人和老党员……此外,我们还邀请兄弟学校的师生开展“东篱庄园”开播节、收获节活动。
二是以社团合作奠定基础。学校成立了“魔力茄子社”“番茄种植社”和“小丝瓜种植社”等8个社团,课题负责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先了解像西红柿、茄子、番瓜、辣椒等这些北方常见蔬菜的前世今生,这些蔬菜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技术,为实践种植打下基础。在种植有机蔬菜期间,学校聘请的菜农魏代斌、宋宗贵和赵怀红三位师傅,每月都到学校一次,指导师生给茄子保墒、给番茄打岔掐秧、给番瓜人工授粉等活动。
三是以生长见证成长。为了能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蔬菜的生长情况,我们给每个班配备了统一的观察日记本,其中包括学生上网查阅的有关蔬菜的介绍、蔬菜生长情况的记录、蔬菜的花、蔬菜的果实、蔬菜的种子等。学生把观察的情况写成观察日记、体验日记,把自己的劳动过程、劳动体会等都写成文章,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在观察蔬菜生长、记录过程中涉及记录番瓜、西红柿、茄子等枝叶长度的数学测量知识;学生的自然笔记,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四、以種植为载体,为建设“趣味课堂”提供有力抓手
在种植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精选校内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实施团队,突出课程的独特个性,追求课堂的本色纯真,着力打造精品校本课堂。通过两年多的摸索研究,我们形成了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内容的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低年级段,教材以谜语、儿歌、顺口溜的形式呈现,那课堂就应该以“猜一猜”“读一读”“画一画”等趣味游戏为活动方式展开教学。
中高年级段,教材的知识性相对增强,劳动机会也逐渐增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展开讨论、书面表达、资料拓展等有效学习贯穿课堂,力求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乐趣,掌握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浓厚的兴趣。并利用“种植基地”的优越条件,引导他们在课堂外的时间进一步展开研究。
校本课堂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教材内容各有不同,有诗文诵读课、种植实践课、科学探究课、观察分析课……上课场所也各有不同,有时在教室,有时在实践基地,有时前半节课在教室进行推论假设,而后半节课到实践基地验证结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丰富的课程内容,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使校本课堂成为学生最快乐、最喜欢的课堂。
五、以种植劳动为抓手,探索德育为本的“生长式”教育
(一)以菜为媒,活动育人
普普通通的种菜,在我们学校师生的手里却演绎成一个独立自主的活动体系:种菜—管理菜—收获菜—賣菜。学生是这些活动的主人,在一次次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培养了肯吃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培养了分享劳动成果、爱心帮助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1.种菜。种菜使师生学会了怎么平地、整畦、松土、下种,如何间苗、拔草、锄地、施肥,既增长了师生种植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在种菜的过程中,学生下了力,出了汗,累酸了腿,有时划破了手、碰伤了脚,但学生尝到了劳动的艰辛。
2.管理。这是一个精心的过程,即要懂得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松土,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收获……这里面有很多学不完的学问。还要用心、用情照看,看着自己亲手撒下的种子变成小苗破土发芽,长出一片新叶了;眼看一棵棵嫩苗长高了,开出了小花,花谢了,结出了果实,一天天长大了……天天有惊喜,天天有收获,学生甭提多兴奋了。
3.收获。我们学校有班级采摘活动,有学校采摘活动。每年办两次全校性采摘收获节,学生亲自收菜,并精心地整理,码齐,捆扎成捆。班级之间爱心送菜,让全校师生都品尝劳动的果实。喜悦的氛围在每个人的心头荡漾,在校园上空回荡,久久不能平静。
4.卖菜。师生们把自己种的新鲜、无公害的菜拿到学校“自然的集市”上去卖,宣传一种“爱心、无公害”蔬菜理念。孩子们自编了叫卖口号,学会了如何吆喝,如何使用杆秤,学会了讨价还价的人际交流。
(二)生如小苗,茁壮成长
学生亲历种植的每一个环节,感受到劳动的艰辛,改正了偏食、不喜欢吃蔬菜的坏毛病;学会了珍惜食物,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尝到了劳动付出后的快乐和幸福,感受到劳动是人的一种责任,从此爱劳动了。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培养了信心、决心、耐心和责任心。当他们真真切切体验到劳动艰辛,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后,发现劳动的滋味是甘甜的。他们更深刻地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他们懂得了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不能随便花,更深刻地理解了家长生活的艰辛。当学生把亲手挣来的钱捐给有困难的人时,他们心里流淌的是爱与责任。
小种菜,大社会,学生就像那一棵棵绿色的小苗一样,在劳动中渐渐长大。在共同的“生长”过程中,他们懂得了人生的意义,懂得了生活的真谛。这是一笔永恒的财富,会使他们终身受益无穷!
在开展种植实践活动以来,成长的不仅仅是蔬菜,不仅是学生,身处其中的每一位老师,学校工作的每一方面,每时每刻都在悄悄地成长变化着,我们都从中享受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小学种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GS[2019]GHB009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