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刚
乡土文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写照。我国以农耕文化为主,由于地域广阔,形成了乡土文化,丰富的乡土文化汇集在一起,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当代,让学生热爱民族文化,首先要了解乡土文化。
一、乡土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中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存在一定不足,在教材编排上,重视统一性和经典性,如语文教材是教育部统编,采用的是名家经典文章,对乡土文化部分只有少量涉及。大多數乡土文化无法从教材中获取。
乡土文化中的音乐、美术等内容,也很少出现在中小学教材中。利用统一性教材,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缺乏乡土文化,也会影响下一代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了解和吸收。
在树立文化自信的今天,这种统一性和文化多样的矛盾已经引起教育部的重视。编写乡土教材,在教学中纳入乡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目标,乡土音乐、乡土美术正逐步进入中小学教学中。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符合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要求,因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传播人文知识。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乡土文化。让学生将语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符合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观念。最后,将乡土文化引入语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语文教学传承乡土文化,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乡土文化在语文园地教学中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要以课文为基础,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将乡土文化和课文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中的“语文园地”,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它进行乡土文化教学。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在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通过“有趣的动物”,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动物,如西北地区有马、牛、羊、驴等大型动物,也有鹰这样的大型鸟类;但南方的动物中很少有马、驴这样的大型动物,但也有水上动物和小巧型的鸟类,这些都和地理环境有关。不同地区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让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生态环境有充分的认识。
在二年级下册中的“传统节日”和“中华美食”中,可以将乡土文化进行延伸。不同地域的节日庆典方式不同。春节期间,北方准备的食品和南方大不相同,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大米、糯米为主。这些都是不同的乡土文化,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传统节日,让学生说说每种节日的食品、庆典,然后进行南北方对比。我国各地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例如北方有“寒衣节”,南方有些地方重视七月半、冬至节。在食品上,南北方的端午粽子在形状、材料上也有不同。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除了课文中提到的节日之外,还有哪些传统节日,是如何过节的,自己家乡的节日食品是什么。让学生感受自己家乡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家乡自豪感。
在教学“中国美食”时,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美食,包括菜肴、点心和节日食品。让学生说说这些美食是用什么材料,如何制作完成的,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在三年级“语文园地”中,还有关于植物方面的内容,这个也可以让不同地域的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植物,因为南北地域和气候差别,生长的植物也不尽相同,这些植物包括野生花草、树木、果树,如南方有荔枝、龙眼、香蕉,北方盛产葡萄、苹果、核桃。可以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说说家乡的水果、花卉,通过植物来了解家乡的特点。
五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有“讲民间故事”的部分,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当地的民间故事,将民间故事这种乡土文化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在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还应该将乡土文化和写作联系起来,如让学生写家乡的风景,介绍家乡的地理环境;写家乡的植物特征、作用,记录民间故事,强化乡土文化。
(二)乡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中的体现
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相当数量的古诗词,而古诗词也有地域特色。
在教学中,要根据古诗词的内容,将古诗词和乡土文化相结合,很多古诗词有明显的地域标志,如《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更多的是通过内容来表现,如杨万里和苏轼诗歌中描写的江南生活和风景,油菜花、池塘里的荷花、西湖风景,都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而唐朝的边塞诗却是一派西北风光,大漠、边关将士生活,都和今天的甘肃、新疆地域有关。特别是甘肃,在古代一直是作为边关被描写在诗歌中,这里有大漠,也有草原,在王昌龄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中都有涉及,北朝民歌《敕勒歌》中也和甘肃相关。在教学中,要将这些诗歌的背景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乡土文化的历史。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开发乡土校本落实新教育十大行动之聆听窗外声音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385)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