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协同共治 助力共享共赢——以库布其治沙模式为例

2022-06-27 09:00:22周春晓
内蒙古林业 2022年6期
关键词:库布其库布其沙漠荒漠化

周春晓

肇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库布其治沙模式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人民主体地位,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同时也为我国甚至世界树立了生态治理的典范。这一模式可以总结为“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农牧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

一、政府主导,为沙漠治理提供长效的政策支持

库布其治沙实践的成功,凸显了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及地方政府对沙漠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

1.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

荒漠化治理涉及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的深刻变革,当地人民群众如果不主动进行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的革命性变革,那么如今的库布其或许仍旧是一片“黄沙漫漫”的景象。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线性增长,而应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正是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库布其才实现了沙漠到绿洲的华丽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当地人民群众更加坚定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现代生态文明观。库布其治沙实践的成功再一次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不冲突,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和改革创新。

2.整体系统科学的综合规划

整体系统科学的综合规划是荒漠化治理的前提。在国家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探索下,结合沙化土地类型和当地生态状况,对库布其沙漠制定分区治理规划,因地制宜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发展林沙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将生态严重退化的区域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对区域范围内的农牧民整体进行生态转移,实行退耕、禁牧等休养生息政策,力求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此外,确立了“南围北堵,中间切割”的科学治理方法。在南部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措施,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阻止沙漠蔓延;在北部采取建设锁边林带的措施,以形成阻隔带,有助于阻止风沙侵入黄河。

3.政府激励机制的驱动

库布其治沙模式的成功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是分不开的。鄂尔多斯市和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相继制定出台了“谁经营、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 “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林业驱动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生态旅游及沙草产业、延长治沙承包期、发展绿色金融等方面的有效供给上,为企业和农牧民提供了很多的政策支持。同时,“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企业、社会组织、农牧民参与治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企业投资,为沙漠治理提供可靠的发展动力

企业的投资大大缓解了政府在资金上的压力,为库布其沙漠治理注入了发展动力。

1.“经济效益+生态治理”的发展模式

30 多年来,鄂尔多斯市许多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一改以前单纯治沙或单纯发展经济的模式,建立了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了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有机统一。例如,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摸索出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产业体系,投入产业资金300多亿元、公益资金30 多亿元,创造出了5000 多亿元的生态财富,累计治理沙漠910 多万亩。鄂尔多斯市同圆投资控股集团充分利用沙漠资源,生产一系列沙产品,创新了工业治沙的新思路。由此可见,企业所选择的发展模式不再是单纯地为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全然不顾所产生的负效应,而是选择在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承担生态治理责任。

2.“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

在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企业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企业和农牧民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可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农民通过出租土地或以沙地入股等形式,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企业再通过包种到户、包销到户的形式,获得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多种沙漠生态经济产业链,企业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扶贫模式。农牧民在其中扮演多种角色,既是沙地所有者,又是新式农牧民,既是企业股东,又是生态产业工人,每一种角色都能给农牧民带来一定的收入,如租金、分红、工资等,从而大大提高了农牧民的生活水平。这种合作模式注重提升农牧民自我发展的能力,实现扶贫从“输血型”向“造血型”的重大转变。

三、农牧民参与,为沙漠治理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库布其治沙模式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动力。

1.凝聚共识,全民治沙

农牧民是库布其沙漠治理最广泛的参与者。30多年前,库布其沙漠给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凝聚共识,纷纷加入到治沙的行列中,在治沙道路上艰难探索。正是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坚守、努力和实践下,才成就了如今的“绿洲”库布其。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治沙英雄,如陈宝荣、贾尚付、贾文义、高林树、张喜旺、斯仁巴布等,他们传承了矢志不渝的治沙精神。

2.市场化参与,利益共享

农牧民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最大受益者。从被动治沙到主动治沙,从对生存的渴望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利益共享机制的运行充分调动了农牧民参与治沙的积极性,使政府、企业、农牧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农牧民从治沙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红利”,实现了治沙依靠农牧民、治沙成果由农牧民共享的良性循环,从而更加坚定了广大农牧民治沙的信心和决心。如在治沙实践中,当地采取“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创新发展光伏产业、甘草等药业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沙产业等沙区绿色产业链,实现了空间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了超过5000 亿元的生态财富,带动了超过10 万农牧民脱贫致富,提供了100 多万人(次)的就业机会。

四、科技创新,为沙漠治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治沙实践中的支撑作用,是库布其治沙模式成功的核心驱动力。

1.种质技术的创新

库布其沙漠恶劣的生态环境对种质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使苗木能在沙漠中正常生长,选择的苗木必须具备强耐旱、耐寒、抗风蚀沙埋等特性。沙漠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对荒漠化防治有着重要意义。30 多年来,许多技术创新主体扎根沙漠,不断加大治沙技术投入力度,并于2015年建成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目前,该资源库保存了包括珍稀濒危、生态修复、药用、沙生灌木、沙生草本五大类植物在内的1040 种沙漠种质资源。这些种质资源被有效地应用于库布其沙漠治沙实践中,同时向新疆、西藏、青海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推广。

2.种植技术的创新

在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除了优质的种质资源外,还要解决植物种植难题,这同样离不开技术创新。微创气流植树、迎风坡造林、无人机飞播造林、甘草平移种植等一系列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大大降低了种植成本,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此外,通过采用专业化配方,加工生产有机肥料,使土壤得到了有效改良。

3.产业技术的创新

产业技术的革新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使企业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获得了更多的利润,农牧民通过产业带动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自我发展空间,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如甘草药业产业,广泛种植甘草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固沙效果,还可以产生更多的附加值,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广大农牧民在甘草药业产业的带动下,实现了脱贫致富。再如生态光伏产业,通过利用光伏板发电发展节能产业,在光伏板下饲养畜禽发展养殖业,在光伏板间种植沙生植物发展林沙草产业,形成了立体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了生态和能源的循环发展。

五、模式推广,为荒漠化治理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库布其治沙模式是在30 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库布其治沙模式作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1.尊重自然规律

在库布其沙漠治理过程中,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在尊重大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这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群众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伟大智慧。人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向来都不是随意发挥的,不管是利用迎风坡优势造林,还是利用沙漠发展光伏产业,抑或是利用沙漠独特的自然风光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等,其共同点都是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沙漠、顺应沙漠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变“沙”为“宝”,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统一。从“草原—荒漠—绿洲”的嬗变,当地人们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能一味地只索取而不投入,不能只开发利用而不建设保护,人们深知对大自然的伤害终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2.尊重经济规律

库布其治沙实践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得益于人们尊重经济规律,建立和延长产业链,走商业化市场运作的沙漠经济发展道路。库布其治沙模式改变了将荒漠化治理完全视为公共事业,并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传统思维模式和供给模式,创造性地引入市场准入机制、产业化投资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政府、企业与社会的合作共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农牧民参与+科技创新”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式,最终实现多方共享共赢,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在此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农牧民是相互协作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荒漠化治理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共治共享的转变,有力地弥补了政府在荒漠化治理中资金投入和治理能力上的局限性。实践证明,尊重市场、产业发展等经济规律,能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生态建设、企业发展、产业扶贫的协调统一。

3.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认为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与事实证明,脱离了人民群众,任何事业都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库布其治沙实践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走群众路线,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广大农牧民不仅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享受到了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经济权益、生态权益、社会权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立场。

如今,库布其治沙模式已经推广到我国新疆、西藏、甘肃、青海等荒漠化地区,并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治理荒漠化和消除贫困的“中国方案”,这也是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又一典范。事实证明,库布其治沙模式是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之道,它必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库布其沙漠穿沙公路

猜你喜欢
库布其库布其沙漠荒漠化
绿色名片
环球人物(2024年8期)2024-04-25 07:44:32
张旭晨带队考察学习库布其沙漠荒漠化综合防治
甘肃林业(2023年5期)2023-10-29 13:40:18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的这匹“骏马”能发电
能源新观察(2022年4期)2022-04-29 00:44:03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科学(2020年6期)2020-02-06 08:59:52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4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 07:10:52
库布其治沙模式“走出去”解析
北方经济(2018年8期)2018-10-09 06:07:04
库布其:多元化推动生态文明的成功样板
北方经济(2018年8期)2018-10-09 06:07:04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绿色中国(2016年1期)2016-06-05 09: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