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爽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治沙30年,积累了理念、经验、模式和技术,培养出一支专业的治沙人才团队。在此基础上,亿利库布其治沙团队开始了“走出去”的征程,但在此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林权与土地使用权不匹配,生态修复的补偿机制不健全,生态修复的绿色金融创新不足、机制不活等。要通过林权改革、财政鼓励和金融创新,让库布其治沙的成果巩固,让库布其模式和经验更好地复制分享到其他饱受荒漠化困扰的地区。
关键词:库布其 生态修复 走出去 一带一路
3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的治沙团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市场化手段,让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库布其沙漠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被整体治理的沙漠。治沙团队中的主力军亿利集团,凭借30年来积累的丰富而行之有效的治沙经验、技术和模式,克服了重重困难与挑战,已经走出库布其,走向全国,并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30年来,资金上,从盐场每吨产盐利润中拿出5块钱种树,到从沙漠产业收益中累计投入生态资金30多亿元治理库布其沙漠,生态修复的投入越来越多;从植树治沙获得利润120万,到发展沙漠经济资产突破百亿,再到今天总资产突破千亿,沙漠经济的收益更是越来越大。技术上,从手工劳动到机械化,从零技术到拥有包含300多项技术的生态修复技术包,拥有数百项国家专利,再到建成中国西北最大的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质资源库,生态修复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
一、亿利库布其治沙团队开始了“走出去”的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与支持力度空前,迫切需要兼具成熟技术、丰富经验、成功案例的专业团队走向全国。在此基础上,亿利库布其治沙团队开始了“走出去”的征程。
(一)从库布其到西部沙漠
防治荒漠化是库布其团队的“看家本领”。从库布其走出去的他们,把起点放在了中国西部广袤的沙漠和沙地上。
据了解,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沙区是中国生态治理的难点,也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针对这一特点,亿利人率先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甘肃腾格里沙漠、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等西部沙区推广库布其模式,输出库布其的种子、技术以及甘草治沙改土扶贫等模式,预计到2020年新增治沙面积2000平方公里,带动沙区2万贫困人口脱贫。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亿利集团积极向我国西部沙区输出库布其治沙经验和模式,累计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张北坝上地区治沙100多万亩。
在中央、自治区和兵团的大力支持下,亿利库布其治沙团队2013年10月挺进南疆,挑战我国第一大沙漠,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充满苦咸水的土地改良后长出树木;二是在世界范围内选择适合的树种。亿利库布其团队成功引进耐旱、耐寒、耐盐碱的植物18种,成功了11种,特别是首次从库布其引种到南疆的杨柴、花棒、紫穗槐等经济性耐旱植物成活率达到80%以上。
在甘肃腾格里沙漠,亿利集团成立“甘肃腾格里绿土地科技有限公司”进驻武威市,委托国家林业局西北设计院、甘肃省林科院完成“亿利集团武威一路一带一绿一产三园” 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项目总建设规模 300 万亩,其中凉州区 60万亩、民勤县 170 万亩、古浪县 70 万亩。
(二)从西部沙漠走向全国
进军西部沙漠的同时,亿利库布其团队从治理和绿化沙漠扩展到水环境治理、生态小镇建设,再到清洁能源和绿色金融,形成了“资本+产业”“基金+技术”的生态环保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了承载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综合平台。目前,正向我国20多个省区、200多个县市输出生态技术,利用领先的生物和生态核心专利技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修复荒漠化、石漠化、盐碱化和城市退化土地;修复矿山生态、重金属和废弃物污染场地;恢复荒山退化林,建设国家储备林;综合治理修复城市河道与江河湖泊等水生态。
在西藏那曲,2016年,在科技部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亿利库布其专家团队承担了那曲4600米海拔植树科研攻关项目。
在河北张家口,2014年3月14日,亿利集团与张家口政府签署了生态产业战略合作协议,主要项目包括崇礼冬奥绿化工程、G6迎宾廊道绿化工程、退化林改造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云南,治理石漠化山地的同时,建设中药材产业扶贫项目,在昭通市巧家县、大关县、鲁甸县、永善县、朝阳区等地乡村,选取适合当地种植的名贵中药材,进行合理、科学规划,首期计划种植面积不低于10000亩,推动当地脱贫攻坚,得到当地政府、合作社及广大种植户的积极响应。
(三)从荒漠化地区走向城市
库布其团队的生态治理战场不仅包括西部沙区,目前已进军城市,为中国城市的生态改善做出贡献。天津·亿利生态公园位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亿利集团在对项目地生态环境综合修复治理的基础上,历经3年构建“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的生态环保理念,打造了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生态文旅产品。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建设了一条长22公里,宽约1.5公里的连续水域及绿化景观,形成了“一条生态走廊、三段功能分区、六座生态岛、九处重点水面、十大主题公园”的空间景观格局。如今两岸已是植被茂密、郁郁葱葱、鸟语花香,加上清凉的新鲜空气,昔日脏乱差的干涸河道变成了绿树成荫、碧波荡漾、景色怡人的生态景观公园。霸王河生态公园建成后,周边村落2000余名40-50岁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成为了生态公园和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
(四)从中国走向世界
库布其模式不仅在中国的治沙事业中卓有建树,同时也被国际社会广泛了解与认可,成为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名片”。尤其是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
亿利库布其团队依托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向国际推广库布其模式。自2007年以来,连续成功召开了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致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贺信》中指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
联合国环境署经过4年实地调研与科学评估,于2017年9月11日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根据报告评估,库布其沙漠共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80%是治沙所产生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也是联合国官方发布的第一份生态财富报告。
2017年6月24日,联合国环境署与亿利公益基金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共同成立启动了“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
二、“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尽管十八大以后,生态文明被提升为“千年大计”“根本大计”,指引亿利集团成为全球治沙领头羊,但是沙漠治理与绿色发展相关政策还是不够完善,政策与机制环境不够理想。库布其模式“走出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法律体系不健全,林权与土地使用权不匹配
在内蒙古,当地将未利用的沙化土地像耕地一样承包给了农牧民,使用期限是30年。然而,治沙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30年的使用期限甚至连沙漠治理的一个周期也完成不了,根本无法保障治沙事业的可持续发展。30年的承包期到了以后,如果续租,土地的承包价会急剧增加,企业承担不起;如果不续租,地上的林权和土地的使用权如何处置,可能会导致社会矛盾。内蒙古治沙劳模殷玉珍与陕西治沙劳模牛玉琴的林权之争充分反映了林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厘清与立法工作已迫在眉睫。
同时,在法律体系中还存在“打架”现象,比如在治沙中租赁的土地,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承包期是30年。而种在地上的树,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可以有70年使用权,中间有40年的时间差。
(二)缺少财政的支持,企业治沙积极性受损
生态产品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属性。治沙作为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缺少财政的支持,治沙的巨大前期投入全部由治沙企业垫付,治沙完成后没有补偿,让企业不堪重负,严重损害了企业治沙的积极性。
(三)沙漠治理工程特殊性强,融资难度大
大规模治沙的背后是大规模的投资。沙漠治理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环境工程,而且大多前期投资巨大,不确定因素多,项目风险高。
(四)各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情况迥异
在十八大以前,全国各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各地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情况也千差万别。当时库布其治沙团队虽然有技术、有经验,但走出去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比如,治沙团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都不尽相同,适应这些地区生长的植物也各不相同,需要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三、“走出去”面临的应对之策
(一)明晰沙漠治理产权主体,对生态企业形成保护机制
建议明晰沙漠治理的产权主体,秉持“谁治理谁所有、谁造林谁所有”的原则,解决林权与土地使用權匹配问题。
为调动企业治沙的积极性,使荒漠化防治事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国家政策做支撑,并确保政策的延续性,对企业形成保护机制。建议明晰沙漠治理的产权主体,稳定沙漠土地承包关系,适当延长沙漠土地承包年限至70年到100年,鼓励沙漠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责任主体和产权主体按照市场的方式发展沙产业,让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到绿化沙漠中来。
(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
建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生态保护和建设投入列为公共财政支出重点,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凡是企业产业化投资治沙造林的,国家财政应该予以补贴,缓解企业压力。国有林场因体制原因,所有支出全部由财政负担,而民营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考虑由企业先期垫付生态工程资金,等生态工程完成后,由第三方机构对工程质量、效果作出科学评估,政府根据评估结果对民营企业发放财政补贴,也可以分期发放,每年补贴一部分。这样既可以保证国家财政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也可以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
(三)不断探索完善生态融资新机制,大力推广人造林碳汇交易项目,推进生态服务市场化
建议对荒漠化防治,特别是库布其治沙这样具有深厚、良好的基础,又有领先技术和经验,具有国际化品牌影响力的项目,给予长期、低息、专项的贷款支持。建议将绿色信贷的风险权重降低为50%,融资成本亦平均降低50个基点。
此外,还要大力推动林业碳汇交易。林业碳汇交易是绿化实施单位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管理等活动,测定可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经过严格审核认定后,在指定交易场所挂牌出售,碳排放单位通过购买二氧化碳量来抵消其工业碳排放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已经在这个领域进行了很多研究和探索。
建议将库布其纳入国家注册并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将库布其丰富的林业生态产品真正实现市场化,将巨大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取得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进一步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理念。
(四)抓住机遇,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很多地方政府看到库布其的成果,主动找到亿利,希望推动当地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工作。因此,亿利治沙团队才能够迅速走出去。亿利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生态修复项目,都是在十八大之后落地的,也验证了这一点。
亿利库布其治沙团队根据各地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依靠自身力量大力推动科技研发,投资建设了沙漠研究院和中国西北最大的种质资源库。目前,亿利库布其治沙团队已经搜集了1000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成功培育并应用了238种。
此外,积极整合外部科研力量,推动产学研结合治沙。与北京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推动各项目区域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发攻关;通过收并购、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荷兰、英国等先进生态治理科技;建设旱地节水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生态大数据示范中心、智慧生态光伏示范中心、沙漠生态旅游示范中心和绿色“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库布其团队通过全球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实现了“全球技术——亿利创新——库布其实践”的技术创新与应用链条,把生态产业、学术研究和技术应用紧密结合,用科技力量应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挑战。
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亿利库布其治沙技术创新迎来了春天。据统计,在亿利30年治沙取得的343项技术创新成果中,290多项是十八大以后取得的。技术的进步让亿利库布其植树成活率由20%提高到85%以上,每亩沙地的治理成本也减少了1000元以上,为“走出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功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例证,亿利库布其治沙团队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克服了困难与挑战,从库布其走向西部沙漠,从荒漠化地区走向城市,从中国走向世界,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文明网)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