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雕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22-06-27 14:07郑放鸣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
消费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圆雕雕刻雕塑

郑放鸣 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

一、雕刻的历史发展

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雕塑,是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遗留下的产物。原始社会的雕塑对于研究它的形成,所深含的社会背景,造型的技艺以及意识形态的历史,都具有深远意义,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

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这个时代雕塑作品则以动物的形象为器皿、装饰以及做人物的捏造,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着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是当时社会雕塑的最高水平。

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七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的国家,就利用雕塑艺术来展示自己的丰功伟绩,传承后世,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汉代雕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雕塑在秦代雕塑的恢弘庄重的基础上,又将雕刻艺术发展起来。继续沿用了秦时的墓葬雕塑,不仅墓下雕塑雄伟壮观,更是把地上的陵墓表饰发展起来。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

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年-公元581年)这个时期是佛教宗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时期。因此,统治者就利用这宗教信仰来大建寺庙雕塑,利用更直观的艺术来宣扬统治者的思想和教义。

隋唐雕塑(公元581年-公元907年)中国这个时期经历了3个世纪的动荡与不安,终于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政治和经济也都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时期,社会安定了,雕刻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雕塑艺术整合了国内地域上的各个地区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吸收域外艺术方面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雕塑艺术。

宋及金雕塑(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带来了空前的发展阶段,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发展了起来,市民阶层壮大起来,代表百姓的审美观念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理学的兴盛使人民更关心现实生活,佛教信仰日趋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日趋模糊,寺庙的雕塑无人打理,慢慢衰落,取而代之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

元明清雕塑(公元1279年-公元1911年)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刻艺术也同样得到了发展。明清两代,宗教信仰淡薄,而寺庙雕塑因信仰缺失,雕塑也显得空乏无力,没有生机盎然之感,而明清的世俗雕塑艺术多趋向于装饰化和工艺化。

二、雕刻技法的不断进步

最开始的雕刻技艺是以圆雕技艺为主,雕刻的题材主要是人物。圆雕,圆雕作品又称立体雕,是指非压缩的,能够多角度、全方位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圆雕是雕刻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基于这个特点,它要求雕刻者从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边右边都要顾及到来进行雕刻。圆雕的手法与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写实性的与装饰性的,也有具体的以抽象的户内和户外的架上的与大型城雕。着色的非着色等雕塑内容与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活动的物体,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成为雕刻的对象。材质上更是多姿多彩,有石头材质、木头材质、金属材质、泥塑、石膏、组织物、纸张、植物、橡胶等等,多用于喷泉或花园及室内。圆雕的特征是就是三维立体空间,观众可以从多角度去欣赏它,如从正面儿看到的是昂首挺胸,咬紧牙关,怒视前方,威武不屈的形象。在侧面,观众只能看到紧握拳头的左手和右手。通过手势的雕刻从侧面表现出刘胡兰内心的愤怒,以及恨不得砸烂旧世界。只能看到因风吹飘动,而交织的头发和衣纹。就这样,观众可以全方位看到雕塑的每个侧面,从而形成一种形象整体感。由于圆雕表现手段是极精炼的,所以他要求高度概括简洁,要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观众,正因为如此,却要去表现过于复杂,故事曲折以及戏剧化的一幕,圆雕无法实现这些特点。随着雕刻技艺的发展。在圆雕的基础上,增加了镂雕、浮雕的技法。更是增加了雕塑的艺术感。加上选材本身材质就非常优良,在经过精神的雕琢,更是让这件雕塑作品有了充分的价值。镂雕是一种雕塑形式,既是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有的为单面雕,有的为双面雕。镂雕亦称镂空透雕,指在木石、象牙、玉、陶瓷体等可以用来雕刻的木料上。透雕出各种图案花纹的一种技法。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瓷上已有透雕圆孔纹饰,汉代到魏晋时期各种陶瓷香熏都有透雕圆孔纹饰,镂空核雕也属于镂雕的一种,镂空核雕的镂刻是创作的最关键阶段,要求雕刻者使刀的功力,线条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法的变化,都必须围绕主题展开,使意、形、刀合为一体。同时灵活运用冲、划、切,将刀的技法融会贯通,同时灵活运用冲、划、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现方式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东方艺术语言,在造型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精细长短的交织变奏中,表现精巧入微、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成为盈盈珍品。基于镂雕的难度很大。所以从石料挑选作品布局、刀具配备到雕刻程序等,都与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镂雕的石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则容易造成断裂。镂空雕刻与其他雕刻的技法结合使用,成为整件作品的一个组合部分,由于镂雕内部景物的用刀受到很大的限制,操作不易,雕刻者不仅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更要具备扎实的圆雕基本功。浮雕是雕刻的一种,雕刻着在一块儿平板上,将他要塑造的形象雕刻出来,使它从原来的材料平面上脱离出来。浮雕:雕塑与绘画相互结合的产物,采用压缩的方法来对对象进行处理,展现三维空间,并且可以一面或者是两面进行观看。浮雕一般是附着在另一个平面上,所占空间小,所以经常用来装饰环境。浮雕的主要材料有石头、木头、象牙和金属等。

光辉历程

飒爽英姿

三、雕刻技艺所承载的文化

雕刻作品作为——种文化,它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承载着传统文化内含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也具备“圆满中和”的儒家思想追求,更包含了劳动人民“质朴、淳美”的思想观念。

古代哲学理论中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强调“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种观念。选材上,雕刻者们都是就地取材,根据材料的肌理与要创作作品的形象比较,尽量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展露。而且雕刻造型艺术具有其特殊性和独立性,它虽不遵从西方现代绘画的比例划分,却也有着个性鲜明和处置得当的创作方法和画面比例,使作品栩栩如生。雕刻作品大都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为主要表现,内容单一为主,辅之相拼成套,或坐或立,或动或静。但是雕刻作品是天然美和人工美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从色、形质、味韵等方面保留了根的质朴和色彩。千姿百态的生动形象,纹理疤节,洞穴质感以及自然淳朴。朦胧的韵味等自然美,同时通过艺术的加工,又加上人的感情色彩。不仅代表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更承载了雕刻者对文化的传承意志。

儒家思想就讲究中庸、和谐,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一片祥和的美妙景象。在儒家思想看来,中和是一种崇高的思想美德,同样也涵盖了东方审美角度的方式。中和中的“和”,不仅仅是和谐,还是不同物质的配合,整合,求同存异。同时也是一种美学配合之和,长短、清晰与浑浊、明亮与昏暗,细节与细节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成就。如雕刻作品的雕刻过程中造型、款式、颜色等大量的因素错综复杂,雕刻者能够把它们融会贯通,梳理出一条线索把它们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部佳作。它既能体现历史时代信息,又能体现哲学思想,还涵盖了各时期审美观念以及艺术成就所达到的水平。从雕塑的造型上可以看出非常讲究对称,粗中带细,刚中带柔,细节刻画的非常妥当,变化无穷,蕴含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进而展示了中国的悠久的文明。

不仅是在作品上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在雕刻的技艺上同样如此。雕刻的功法体现在把原材料逐渐雕与刻到自己想要的成品。确切地说,就是融合道家思想将废料一刀一刀的减掉,逐渐把形体模板刻画出来,在一次次的减法造型中,我们不仅体会到作品在“破茧重生”的喜悦,而且还能感受到作者各种刀法的熟练运用,所带有的特殊韵味,有些意外带来的“惊喜”,也能使作品生出新的意蕴。因此,在雕刻的过程中,最有意义的则是雕刻者十年如一日锻炼的技法以及把意境融入其中的欢喜。

血浓于水

探月

刀法犹如书法、绘画中的笔触,它就是一幅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漂亮的笔触是画家的技艺达到一定境界的表现形式,临摹仿制者们,是无法把这份境界发挥出来的,它是画家多年锻炼锻造出属于自己的灵魂之笔,是技艺与意境融为一体所创作出的境界,是任何模仿都模仿不出的灵魂所在。所以呢,只有不断的学习,努力锻炼自己的雕刻技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如此,想要有卓越的作品,就必须下千倍万倍的努力,把用刀雕刻的基本功打扎实,再不断地锻炼,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雕刻之法,找到自己的雕刻路子,把自己的意境融入其中。

总而言之,刀法对于雕刻者来说,就如同武林高手的武功秘籍,是其苦练多年想一战成名的秘密武器。而对于雕刻者来说,刀法则是其抒发自己心中所想,头脑之中想要刻画的作品,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涵盖着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雕刻技艺水平以及生活状况,这样才能雕刻出富有灵魂的作品。因此要扎实基本功,多刻多练,熟能生巧,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雕刻技法。

四、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草尖上的舞者

时至今日,雕刻的部分原材料来源出现危机,同时专业人员流失严重,新人难以为继,且个体作坊分散,难以产生影响,这些状况都影响着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迫切需要有关方面制作方案,对这一特色技艺加以抢救保护。比如说,2019年11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长桥街道办事处获得黄杨木雕项目保护单位的资格,材质优秀的黄杨木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与看好。无疑让黄杨木雕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了更高的价值。黄杨木本身就是非常难得的材质,其木雕工艺品,在古代就是很多文人雅士案头上的把玩之物,这就让黄杨木雕在发展中拥有了文化底蕴,从而在具备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备了收藏价值。现在的黄杨木雕深受收藏者的喜爱,可谓是民间木雕收藏中的新贵,一些精品名品收藏前景十分看好。黄杨木雕富有创造性,不论雕刻出来的人物、动物还是景象,都具有传统木雕的韵味,又充满时尚元素。每一件黄杨木雕都展现出了木雕艺师的雕刻功底以及文化内涵,那是记忆与文化合二为一的传承。仅靠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远远不够的,因着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这一民间技艺日渐失传,对我们国家绝对是一大损失,笔者在这号召大家一起来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谋划策,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互联网短视频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紧跟步伐,做好这方面的宣传与引导,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门技艺,看到他们心中的梦想,以及为梦想而努力奋斗,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奋斗。当下的年轻人更愿意追求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这是非常好的信号,也正是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好契机。其次,因着雕刻技艺需要懂得绘画艺术,所以可以多与美术院校合作,开展讲座甚至是活动,大力宣扬雕刻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寻找在这方面有天赋的孩子来悉心教导他们技术方面的知识,让这些有天赋又苦寻无门的传人,找到合适的老师,这样既可以宣扬又可以传承,甚至于把这样的活动拍成短视频的方式,在互联网经济的条件下,不局限于院校内的学生,还有校外的愿意投身于雕刻事业的学生,都可以入门,真正实现广招传人。

结语:雕刻技艺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摸爬滚打,重重困难的打击并没有使雕塑文化就此倒下,雕刻者们妙用选材上的纹理与俏色相结合技法,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创作出一件件巧夺天工,新颖离奇、惟妙惟肖、逸趣天然的艺术品,将千年的雕塑文化逐渐发扬光大,艺术价值日益提高。艺术创作前路漫长,创新的节奏依然不能就此而停下。

猜你喜欢
圆雕雕刻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On art
对宋代动物形、瓜果形玉佩饰的几点认识
漫谈云浮石雕艺术的雕刻技法
雕刻时光
浅谈对圆雕的认识
嘉定竹刻传统技艺研究
红木家具一定雕刻繁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