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然,徐 欣,刘 轩,姜文超,戴美想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是高技术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江苏近年来充分发挥海陆统筹、江海联动作用,集聚行业资源和成果,不断巩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历来是江苏优势产业。“十三五”期间,为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动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发展,2018年江苏省政府发文将其列为加快培育的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十四五”时期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实现跃升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对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基本情况及优势、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现状及不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十四五”期间相关产业发展对策。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现了从大向强的跨越式发展。江苏是我国第一造船大省,也是重要的海工装备产业基地之一,研发、设计、建造、维修、配套及服务等产业体系趋于完善,产业国际地位和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江苏高技术船舶和海工产品总产值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1/3,202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62.4%,形成了南通、泰州、扬州三大远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
为加快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转变,江苏从省级层面到沿海、沿江各市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重点开展海工装备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形成政策叠加效应与省市联动效应,不断引导行业发展。
省级层面:江苏省政府2018年和2020年陆续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和《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重点培育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海工装备等50条产业链,促进高技术船舶等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6年发布了《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省内各地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支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南通市政府在2009年印发了《南通市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纲要(2009—2011)年》,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配套率的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千亿级”产业板块,实施“三高一大”基地工程,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海洋工程、船舶及重装备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泰州市2016年印发《泰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6年本)》,重点鼓励和支持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等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扬州市2019年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意见》,对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8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进行针对性政策扶持。镇江市2021年7月印发了《镇江市“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优化集聚2个船舶海工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全回转拖轮、海工辅助船、新兴海工装备与结构件和海上风电桩基等。
作为国家和江苏省高度重视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政策支持为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迈向高端化、核心领域自主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形成产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船舶行业产业链中,上游产业包括原材料、船舶设计、船舶配套设施等,中游为船舶总装制造,下游为航运、维修等船舶应用及服务环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较为复杂,主要分为装备设计、装备总装建造和配套设备3大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增值分配比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研发设计、高端装备生产加工、工程装备服务、基础部件生产加工、原材料生产加工环节。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一种混合式产业链,由设计研发、物资设备采购、生产制造、销售经营、运输及售后服务串联而成,缺一不可,环环相扣,而提高每一个环节的附加值则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
江苏省高技术船舶产业链是实现卓越提升的10条产业链之一。全省现有造船企业近4 000家,其中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420多家,高技术船舶产业链基础扎实,比较优势突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发展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目前已建立功能较齐全的上下游产业体系,见表1。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点企业,产业发展质量保持全国领先。
表1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分布
“十三五”期间,江苏在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领域加速核心技术攻关,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围绕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鼓励和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和重大装备研发,成效较为显著,部分领域取得突破。据统计,2016—2020年,江苏在海工装备、高技术船舶关键设备和配套系统等行业细分领域共组织实施了15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投入省财政经费1.2亿元,带动社会总投入近26亿元。其中:船舶配套设施行业,九力绳缆有限公司研发了轻质高强耐腐蚀深海定位用海工缆,用于石油勘探等海上作业大型平台、海上工作船的运输、系泊固定等;中船动力有限公司开展了船用大功率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的研发及产业化,用于近海、江海联运船舶主机、散货船、成品油船等主流船舶的发电机组;在产业链中游船舶总装制造领域,江苏新扬子造船研发了世界首创油-散-化(OBO)组合兼装船;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有限公司研发了万吨级全电力推进甲板运输船。
江苏省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主要分布在南通、泰州、扬州等地,目前已形成了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核心配套设备、研发服务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就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看,对比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基础和条件,生成机制基本分为政府推动型,政府、市场共同推动型和市场自发形成型3种。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在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的共同努力下稳步发展,属于政府、市场共同推动型。江苏省2017年12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一战略产业”的意见》,重点支持每个高新区培育发展一个标识性特色战略产业,在相关优势领域形成重大原创成果。江苏1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南通和镇江以船舶与海工装备为主导战略新兴产业,其中:南通以海工装备制造业为主,镇江以船舶及海工关键配套为主导产业方向,江阴、扬州和泰州等地的国家高新区重点发展产业也涉及船舶与海工装备领域产业链不同环节。
设计环节是高技术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的核心。装备制造的起点是设计,设计环节在明确制造目的的基础上对整体及局部进行综合规划,特别是核心部件的功能、原理、实现方式、装置的配合和连接等。海外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封锁主要集中在设计方面。江苏省目前拥有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省船舶先进制造技术中心、江苏科技大学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设计领域的研发机构,重点在数字化仿真设计系统、船舶海工试验水池、增材制造设施等专业科研条件设施的建设和共享,整合协同社会资源开展专题攻关。
江苏拥有一批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拥有自主技术的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企业,已形成南通、泰州、扬州、镇江四大船舶与海工装备生产集群。南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船舶制造、海工装备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1/10、1/4左右。泰州的核心造船企业有3家: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贸易部口岸船舶工业公司和江苏东方造船公司,其中新世纪造船公司是行业领军企业。无锡的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其子公司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列入江苏省2020年百强创新型企业。中船澄西修造有限公司的产品覆盖三大主流船型和特种船市场,自主研发的4万t自卸船已经顺利下水。除此之外,无锡还拥有江苏华西村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无锡市东舟船舶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市黄山船舶配件有限公司等一批行业“小巨头”企业。
江苏船舶及海工装备配套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以镇江、扬州为代表的沿江城市。镇江打造船舶及海工配套产业研发创新基地,致力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形成以江苏省镇江船厂集团、中船动力有限公司、镇江船舶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船舶及海工关键配套产业,船用中低速柴油机、导航控制系统、配电系统、导流罩等主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扬州形成了以高邮、宝应、开发区为主的船用电缆、舾装件、船舶电子等船舶配套产品产业集群发展格局,产业链明显增粗拉长,以中船重工723研究所为重点,研制开发生产各类船用雷达设备,推动民品技术转换。其中,中航宝胜海洋工程电缆有限公司交付了全球首根220 kV海底光电复合缆,该产品突破了我国大长度海缆生产技术瓶颈;九力绳缆有限公司与东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出深海绳缆,应用在多个国家重点工程。
总体来看,虽然江苏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在“十三五”期间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很多关键性的问题还有待于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破解。
(1)在船舶与海工设计环节,大型综合性专业设计研发机构较为欠缺,缺乏主流装备设计能力,基础共性技术水平偏低,新型高端装备设计仍是空白,缺乏国家级船舶海工相关重点实验室、检测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
(2)在生产领域,生产计划性及综合管理水平还有较大进步空间,海工装备制造企业总承包能力不强,工程化管理水平离国际水平差距依然不小。
(3)在配套领域,系统集成能力不强,缺乏船舶配套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自主开发的船用设备缺乏全球维修服务网。
“十四五”期间,围绕海洋强省建设,综合考虑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设立省级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科技专项。针对全省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需求,进一步加大对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重点在海洋工程及装备、高技术船舶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领域,加强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
(2)创建标志性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领域研发机构。为进一步提升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议整合省内涉海科教资源,譬如: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内设立省海洋产业技术研究所,推动沿海地区有效集聚科研人才、团队;在省内已有研发机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围绕高技术船舶和海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开展攻关,提升高技术船舶和海工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整合涉海高校院所科教资源,联合创建海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强海洋学科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3)加大沿海沿江城市和地区引才留才力度。沿海三市受制于经济、区位、交通等因素,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存在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等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沿海沿江地区包括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在内的涉海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建议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加大对沿海沿江地区的支持力度。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有所创新、人才激励措施上有所突破,强化政策落实力度、优化工作环境、完善生活配套,有效推动各层次人才来沿海沿江地区创新创业。
产业链上下游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是提高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作为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的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涉及国家安全和战略领域,需着力提高研发设计制造能力,特别是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引发船舶及海工装备产业外部市场需求萎缩及供应链中断等问题,“十四五”时期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宏观形势。因此,我省相关产业集群发展需用好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类支持政策,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着力点,通过设立科技专项、创建研发机构等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业链合作,提升国内配套企业市场份额,优化内部资源整合,共同推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