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读书观研究综述

2022-06-26 10:45:59谢忠强刘泠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研究价值研究进展

谢忠强 刘泠君

〔摘要〕 马克思不仅是思想家、革命家,更是一位博览群书的读书学习之楷模。马克思在其毕生丰富的读书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意蕴深邃、体系完备的读书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马克思读书观的研究主要是围绕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实践基础、示范效应等方面展开的。整体而言,学界对马克思读书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为此,学界应对马克思的读书观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学理探讨,以推动其生平和思想研究,进而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

〔关键词〕 马克思读书观;研究价值;研究进展;学理反思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2)03-0112-05

马克思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刻苦读书学习的一生。对于马克思而言,读书是其思想形成、理论创作及指导革命的重要实践基础。因此,对马克思的读书观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学理探讨,不仅对于推动其生平和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主要对近四十年来学界研究马克思读书观的相关成果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总结与反思,以飨学界同仁。

一、马克思读书观研究的价值

(一)推动马克思生平研究

每一个阅读主体对于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读书内容等方面的主观倾向性都会对其思想发展、人生轨迹走向等生平历史因素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马克思出生时的德国,经济政治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而特利尔作为法国曾经的殖民地,其思想文化发展较为超前,马克思正是成长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中。由于从小受到父亲民主自由精神的启发、校长威登巴赫理性主义精神的影响、邻居威斯特华伦公爵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得马克思在其后来的读书实践中对文学、艺术、法律、哲学、自然科学等内容产生了极大的阅读兴趣,并且从小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伟大志向。正是由于马克思坚持不懈的读书实践和对崇高理想的坚持,使其成为世界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事实证明,读书在马克思的一生中占居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其读书观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对于其生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目前学界对马克思生平的研究概况而言,其内容主要集中于马克思的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马克思与其创办的刊物、马克思的革命生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马克思对中国的重大影响等诸多方面,而从马克思读书观这一视角来研究其生平者却尚不多见。毫无疑问,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的读书观,尤其是将马克思在各個时期的读书内容与其革命理论、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对于研究马克思生平来说,不失为一个独特而鲜活的视角。

(二)助力马克思思想研究

书籍是人类文明代际相传的重要载体,读书则是后人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必要途径。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不难发现,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及各类学科书籍的重大影响。同时,马克思将书本所悟之科学理论与德国、法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丰富、发展和完善其思想,最终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时至今日,马克思思想在世界各国仍广为流传,表现出了极强的科学性、影响力和穿透力。迄今为止,学界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主要涉及马克思的“人民立场思想”“人民民主思想”“文化建设思想”“社会建设思想”“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世界历史思想”“政党建设思想”“唯物论思想”“实践论思想”“认识论思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思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剩余价值理论思想”“资本主义制度思想”“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思想”等诸多内容,但是从读书与马克思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关系展开研究的学者却寥寥无几。故而,从马克思读书理论、实践入手,推动其思想研究的整体进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学理意义。

(三)指导我国新时代学习型政党建设

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致力于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的学习〔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更需要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学习本领。尤其是在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时,学习型政党建设更加具有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3〕。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饥寒交迫,但他不忘初心,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而认真读书、努力工作,探求人类解放的道路,并坚信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以身作则、刻苦读书、终身学习,启发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实践证明,马克思的读书理论与实践对于新时代建设学习型政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四)推动我国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

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党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中华儿女也都深刻地感受到了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向全体社会成员发出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呼吁:“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4〕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提高广大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如通过创办报刊、翻译外文书籍、成立工人夜校和农民讲习所等方式提高其学习的热情。在科学技术水平日益突飞猛进的今天,为了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党领导人民吹响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书香型社会建设之时代号角〔5〕。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读书学习是其生平最大的使命和乐趣,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还经常督促一些无产阶级革命者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因此,深入挖掘马克思在读书学习方面的示范效应,对于推动我国新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读书观的研究进展

如上所述,鉴于马克思读书观研究兼具重要而积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国内外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便对马克思的读书理念和实践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探讨。就既有研究进展而言,学界对马克思读书观的研究主要涉及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实践基础和示范效应等五个主要方面。

(一)关于马克思读书目的之研究

读书目的是读书主体对读书实践最后成效的主观期许,对读书实践本身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马克思从小就确立了为人类解放而不断努力的崇高读书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的一生都是在刻苦读书学习并为人类解放而奋斗,在中学时期确立的伟大志向马克思用其一生作出了完美的阐释,正是这一伟大的目标促使他一生走在读书学习、追求真理的光辉道路上〔6〕。余斌认为,马克思是一个一生不变的完人,他具有一生不变的志向、一生不变的主义和一生不变的情感,早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读书学习的伟大志向。通过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为全人类服务的读书目的贯穿其一生〔7〕。贺姗姗、王桂生在分析马克思中学毕业作文和马克思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在中学时期便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奋斗的读书目的,马克思用其一生坚守人民立场,探求出了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光明道路〔8〕。韦建桦在宏观概括马克思人生境界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在中学时期思考未来的选择时,就把自身的人生目标定位为通过刻苦读书学习,最大化地为全世界无产者谋福利〔9〕。

(二)关于马克思读书方法之研究

读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读书主体的最终读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马克思在其丰富的读书实践中,非常重视对科学读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马克思践行或倡导的读书方法主要包括勤做读书笔记、兼读无字之书、读用结合、精泛结合、读思结合等。

王晓红以马克思的读书笔记为视角,认为读书笔记对于研究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著作极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马克思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即勤做读书笔记〔10〕。蔡青竹分析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认为现实是马克思所有研究的第一个出发点,读有字书与读无字书相结合是马克思读书的一个重要方法〔11〕。冯兵以马克思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为着眼点,认为其一生撰写了众多笔记,哲学、历史、经济、天文、数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他不愿做书斋中的学问,积极投身于实践中,全面占有材料、学科交叉运用、学术实践结合是马克思重要的读书方法〔12〕。宿春礼、邢群麟对马克思的读书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将马克思的读书方法概括为四点,即有规律地读书、喜做摘要笔记、紧张阅读和轻松阅读相结合以及掌握书籍用于自身创作,认为马克思的科学读书方法对马克思科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产生了重要影响〔13〕。瓦·奇金指出,马克思最喜欢的事是啃书本,不仅广泛地阅读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等方面的著作,而且还认真思考自己所读过的书和所写的批注,认为马克思的读书方法包括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反复研读与认真思考相结合、标批注与记随感相结合等〔14〕。弗·梅林认为,马克思在读书之余使自己放松的方法仍然是读书——阅读文学和做数学。马克思在文学方面拥有广博的知识,他把欣赏文学作为自己精神上的放松,心灵上的慰藉,而在遭遇重大痛苦和不幸的时候,他也常常钻到数学领域中寻求慰藉,数学对于马克思来说相当于是一种镇静剂〔15〕640-643。

(三)关于马克思读书态度之研究

读书态度是读书主体在读书实践中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读书态度对读书实践过程及读书效果等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在其毕生读书实践中展现并秉持了刻苦、严谨、认真、积极、批判的读书态度。岳伟、鲍宗豪详细分析了马克思在学生时期从法学到哲学的第一次转向,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学生时期马克思的一些读书故事,认为学生时期的马克思读书极为勤勉和认真,刻苦钻研的读书态度和对科学世界观的热忱对其之后的科学研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6〕。路焕华在梳理马克思刻苦读书史实的基础上,将马克思的读书态度概括为批判读书、忘我读书、诚实谦逊、认真钻研、虚心请教、永不满足等六个方面〔17〕。弗·梅林在着重分析了马克思留在大英博物馆的脚印和马克思书房从门口到窗前的小径后,讲述了马克思废寝忘食读书及常常工作到半夜甚至更晚,却又每天早晨八九点钟便起来读书的经历,认为马克思无比认真的读书态度对于其一生的读书实践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15〕640-643。何萍在分析马克思1837年11月10日写给父亲的信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研究,指出马克思在这一时期力图提出新的哲学原则,不满足于自己所创造的内容也不满足于别人已有的研究,批判地看待一切,认为马克思批判的读书态度对于他之后的读书过程和理论创作等具有积极的影响〔18〕。汤玉奇在对马克思读书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读书,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诚实谦逊的态度〔19〕,并且坚持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研究马克思读书有益于感悟马克思的精神力量〔20〕。李爱华以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为分析视角,讲述其为了写作《资本论》忍受病痛折磨,反复研读了1 500多种书籍,慎重思考、反复修改,認为马克思具有刻苦、务实、严谨的读书态度〔21〕。

(四)关于马克思读书实践之研究

读书实践是读书理论的重要来源。没有丰富而科学的读书实践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读书理论。马克思之所以形成了内涵丰富、意蕴深邃、体系完备的读书理论,就是因为其毕生有着丰富而扎实的读书实践。

郝玲通过分析马克思的父亲、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校长威登巴赫以及燕妮的父亲老威斯特华伦对其的影响,认为马克思在其读书实践中包括对文学的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树立、自由主义精神的激发、勤勉的读书态度的确立等方面都受到这些长辈们的启发〔22〕。罗范懿以马克思流亡各地的经历为着眼点,对马克思的读书实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指出每个过程都对马克思的读书实践以及个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3〕。李敏生、蔺月峰主要对青年时期马克思的读书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指出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把读书看得极其重要,认为马克思一生就是不断读书学习的伟大历程〔24〕。江峰以“革命人道主义”这一思想的形成过程为视角,全面分析了青年马克思的读书实践,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读书实践对于其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25〕。张光明、罗传芳在分析马克思各个时期读书内容的基础上,认为为了人民而读书、将读书与实践相结合的读书精神始终贯穿在马克思毕生的读书实践当中〔26〕。

(五)关于马克思读书示范效应之研究

无论是作为革命导师、千年思想家,还是作为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典范,马克思的读书理论与实践对于广大民众的读书学习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王虎学总结了马克思诚实严谨、冷静钻研的读书态度,认为每一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都应该具备“马克思的精神”,而其静心读书、善于思考的读书精神对于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27〕。宫炜炜、王桂生以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对当今世界的巨大影响力为分析视角,指出马克思科学理论的形成在于其立足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入研究。时至今日,马克思立足实践研究学习的读书方法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融会贯通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8〕。沈湘平在对青年马克思人生经历进行系统解读的基础上,总结了青年马克思的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认为马克思是当代青年最应该学习的偶像,指出青年一代要向马克思学习,做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热爱读书、勇担大任、自我批判和坚定信仰的人〔29〕。周小毛在系统解读马克思读书成才的规律和方法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是革命导师亦是学术大家,认为马克思刻苦研读、创作的坚强毅力、创新精神、实践品格、逻辑思维、谦虚品质、理性态度和宽广的視野值得每一个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的人学习〔30〕。

三、马克思读书观研究之反思

综上所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马克思的读书理论与实践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和探讨,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为我们今后研究马克思的读书实践与理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就目前学界整体研究进展来看,关于马克思读书观的既有研究在学科理论视野的进一步拓展、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多元化、研究内容的进一步系统化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一)研究视野尚需进一步拓展

科学而宽广的研究视野是指导学术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的重要条件。就目前学界对马克思读书观的研究而言,其研究的学科理论视野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学、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研究理论视野相对狭窄的特点较为明显。事实上,从马克思读书观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指向而言,应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语言学、图书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因此,今后学界应当在多学科理论视野的融合、交叉之基础上科学地拓展研究视野。只有这样,学界才能使相关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研究方法尚需进一步多元化

通俗地讲,研究方法是研究者在学术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学理工具。研究方法选用的恰当与否对于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就目前学界对马克思读书观的研究进展而言,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笔者认为,通过不断挖掘相关文献资料以推动相关研究的文献研究法,是学界研究马克思读书观应采用的主要方法,但要推动相关研究不断走向深入,还必须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如对比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

(三)研究内容尚需进一步系统化

注重整体性、克服碎片化的研究原则是学术研究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就学界关于马克思读书观的既有研究成果之内容偏重而言,现有成果或侧重于探讨读书目的,或侧重于分析读书方法,或侧重于研究读书态度,或侧重于梳理读书实践,或侧重于评析读书示范效应,碎片化的研究倾向较为明显。今后,学界要将马克思读书观作为一个有机的研究对象,对其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态度、实践基础、示范效应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强调整体性、避免碎片化。

〔参 考 文 献〕

〔1〕谢忠强,邢锐锐.20世纪90年代以来毛泽东读书观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图书馆,2018(06):49-54.

〔2〕郝思佳.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程与经验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19-24.

〔3〕谢忠强,袁随芳.习近平党员干部读书学习观论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5.

〔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0:15.

〔5〕张 傅.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克思主义百年回望〔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9-18.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18(05):4-10.

〔7〕余 斌.一生不变的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34-38.

〔8〕贺姗姗,王桂生.永远不能忘记那一份初心〔N〕.宁夏日报,2018-06-01(15).

〔9〕韦建桦.马克思的人生境界〔N〕.人民日报,2018-05-18(09).

〔10〕王晓红.马克思笔记写作过程新探〔J〕.东岳论丛,2009(02):125-131.

〔11〕蔡青竹.向马克思学习研究问题的精神和方法〔N〕.学习时报,2018-08-22(02).

〔12〕冯 兵.向马克思学习科学研究方法〔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05-10(08).

〔13〕宿春礼,邢群麟.百位名人读书心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304-307.

〔14〕瓦·奇金.马克思的自白〔M〕.蔡兴文,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125-131.

〔15〕弗·梅林.马克思传:下〔M〕.樊 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6〕岳 伟,鲍宗豪.从法学到哲学:学生时期马克思的一次转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2):19-24.

〔17〕路焕华.马克思刻苦读书的故事〔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3:1.

〔18〕何 萍.从马克思《给父亲的信》看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主义传统〔J〕.理论视野,2015(11):12-15.

〔19〕汤玉奇.马克思读书漫谈(一)〔J〕.科学社会主义,1991(01):74-75.

〔20〕汤玉奇.马克思读书漫谈(二)〔J〕.科学社会主义,1991(02):72-74.

〔21〕李爱华.学习马克思的治学之道〔N〕.学习时报,2018-06-27(05).

〔22〕郝 玲.马克思〔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3-4.

〔23〕罗范懿.马克思传记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60.

〔24〕李敏生,蔺月峰.青春的使命——青年马克思的道路〔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48.

〔25〕江 峰.青年马克思评传〔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199.

〔26〕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26.

〔27〕王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要向马克思学习〔N〕.学习时报,2017-11-03(07).

〔28〕宫炜炜,王桂生.超然的影响力 不灭的思想光辉 〔N〕.宁夏日报,2018-05-17(12).

〔29〕沈湘平.今天,我们向青年马克思学习什么〔N〕.中国文化报,2018-05-04(03).

〔30〕周小毛.向马克思学习做学问〔N〕.经济日报,2018-06-21(13).

责任编辑 芳 晔

〔收稿日期〕 2022-04-23

〔作者简介〕 谢忠强(1980-),男,山东沂水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历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刘泠君(1997-),女,山西平遥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研究价值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44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及价值分析
今传媒(2017年1期)2017-02-27 22:08:28
广元石窟摩崖题记的资料及其价值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39:00
内蒙古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现状与提升的研究价值
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 03:35:35
EVA的阻燃研究进展
中国塑料(2016年4期)2016-06-27 06:33:22
中日文化交流中往来物的研究价值
人民论坛(2016年11期)2016-05-17 12:58:29
藏羌地区民族舞蹈的现代价值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7期)2016-05-10 12:36:48
肝衰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