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妍 游敏
中国人的气节就像五星红旗上闪闪发光的星星,他们照亮了中国的过去,也映照了明天的美好幸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隐南山的陶渊明,种粮无经验,生活困难多,也不愿重返那黑暗的官场,他宁肯失去物质上的丰盈,也不愿意失去精神上的轻松与快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永远坚守超脱世俗的志趣和闲适恬淡的心境,永远坚守“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骨气,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中国精神是坚守自我初心的坚贞。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因为得罪当朝权贵,被贬于陋室之中,一般人会不堪其辱。一间陋室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但他却毫不介意,安贫乐道,随遇而安。“可以调素琴,阅经金”,有琴可弹,有书可读便是完美所在。苏轼被贬黄州,独自一人孤苦伶仃,但他仍旧坚守气节,豁达乐观,“拣尽寒枝不肯栖”。就算去野外打猎,也拥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无论身处何境,他都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都拥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旷达,中国精神是身处逆境的旷达乐观。
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唐朝安史之乱时期,“诗圣”杜甫即使自身难保,但也要“且为王孙立斯须”;即使做了一个小官,也“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即使住在破败的屋舍里,也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有宽广的胸怀,身处困境,心系天下,他的忧国忧民让无数中国人为之敬佩。中国精神是心中有天下的广阔胸襟。
不忘初心,旷达乐观,胸怀宽广是中华精神的生动写照,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才有了今天中国共产党人对红船精神的坚守,砥砺奋进,才有了疫情肆虐时,华夏儿女依然乐观的笑脸,才有了中国为共建美好世界的大国担当。
中国精神已经深深扎根在华夏儿女的心中,这一份精神也必将激励我们向着美好的未来奋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