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贤德,陈玲珑
(1.西南大学国际学院,重庆 400700;2.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介词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词类,对于众多外国汉语学习者来说,汉语常用介词“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语言点。针对介词“在”在不同国别和不同学习阶段汉语学习者的习得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崔希亮曾对日、韩学生使用介词的偏误情况进行过调查,发现“在”是使用最多的一个介词,且错误率较高[1]。徐婷婷全面考察了印尼学生初、中、高级不同汉语水平的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在”的发展过程,并指出了不同阶段的印尼汉语学习者在习得介词“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有着不同分布特点[2]。靳丽君专门考察了韩国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在”的发展过程,发现母语负迁移是导致韩国学生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混淆“在”的隐现条件是另一个重要原因[3]。那么,泰国学生在习得汉语介词“在”的过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偏误?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本文基于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在”的偏误情况作出分析。
我们在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中搜集到了117条泰国学生汉语介词“在”的偏误语料。同时,我们按照鲁健骥的偏误分类方法对泰国学生的偏误进行分类[4],其中混淆偏误40条,遗漏偏误16条,误加偏误30条,语序偏误31条。
混淆偏误一共40条,占偏误比例的34.1%,位居第一。其中又可以细分为“在”与“再”混淆18条,“在”与“是”混淆8条,“在”与“从”混淆6条,“在”与“有”混淆3条,其他混淆情况5条。例如:
(1)考试完以后,我们决定下来了,我们在给您写信好吗?
(2)我回家在去拍照。
例(1)(2)句中应该将“在”改为“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
(3)他的才能在唱歌。
(4)他在朱拉隆功大学的医学生。
例(3)应该将“在”改为“是”表示“等同”,例(4)应该将“在”改为“是”表示“归类”。
(5)在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也喜欢听流行歌曲。
(6)我今年七月初已经在北京语言大学毕业。
例(5)应该将“在”改为“从”表示“凭借、根据”,例(6)应该将“在”改为“从”表示“处所来源的起点”。例如:
(7)我觉得有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8)在新政府对汉语政策的开放。
(9)在新年假期过去,我和父母去清迈。
例(7)中应该将“有”改成“在”组成“在…下”的固定格式表示“条件”。例(8)应将“在”改为“随着”表示“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所依赖的条件”。例(9)应该将“在”改为“当”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
语序偏误总共31条,占偏误比例的26.4%。“在”组成的介词短语在语序上的错误主要表现在将介词“在”组成的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放于动词之后,例如:
(10)她学习在春武里。
(11)晚上我们就吃饭在清迈餐厅。
例(10)(11)中的介词短语“在…”表示“动作发生或事物存在的处所”,“在…”应当位于动词之前。
误加偏误总共30条,占偏误比重的25.8%。其中可以细分为“位于”之后误加“在”7条,其他动词之后误加“在”7条,名词前误加“在”16条,例如:
(12)位于在泰国南方。
(13)我们去在餐厅吃海鲜。
(14)第一天到清迈,在清迈的天气非常好。
这三个例句并不需要用介词“在”去引进时间名词、处所名词去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动作发生的地点”等。因此,应该删去介词“在”。
遗漏偏误总共16条,占偏误比重的13.6%,例如:
(15)我帕塔亚,很好玩。
(16)我的爸爸堤尼工作。
要指明动作发生或事物存在的处所时,应该用介词“在”引入处所名词。例(15)(16)的处所名词之前都缺少了介词“在”。
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拉多(Lado)认为第二语言学者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母语的迁移,其中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叫作正迁移(posit ivetransfer),起消极、阻碍作用的叫作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中的相关语言点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难点[5]P186。相关研究表明,母语确实深刻地影响着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例如王晓雁发现韩国留学生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在“V着”这个句式的运用中经常出现一些普遍性的偏误,如:“她急忙着来到教室”“我们高兴着喝酒”“听到这个消息,他恼火着走了”[6]。为了印证母语是否会对泰国学生在习得汉语介词“在”的过程中产生影响,我们将吕叔湘(1999)总结出的与介词“在”相关的9种句式跟泰语相关句式进行了对比[7]P645-647。
句式S1:表示时间,指一般动作发生的时间,“在…”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或位于句首。例如:
经过对比后,我们发现,汉语中与“在”相关的9种句式跟泰语相关句式的主要差别为“在…”介词短语于句中的语序不同。为了考察泰国学生对这9种句式的语序习得情况,我们采用了普罗克特(C.Practor)的“难度等级模式”对这9种句式的语序习得难度进行分析[5]P188。该模式将对比分析后所得出的结果划分为六个等级,从零级到五级,级数越高难度也就越大。具体有零级:指的是两种语言中相同的成分,如汉语“大象”与泰语、汉语“中国”与泰语,含义完全对等。一级:在第一语言中分开的两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又合成了一项,如泰语中人称代词有三种不同的读音,但在汉语中都读作“t”。二级:在第一语言中有,但在目的语中没有的语言项目。如泰语中有oi[o:i]、eu[e:u]等双元音,而在汉语中没有。三级:第一语言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目的语中虽然有相应的项目,但是在形式、分布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差异,如泰语和汉语中都有声调的概念,但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汉语的四个声调调值为:55,35,214,51,泰语的五个声调的调值为:33,21,41,45,14。四级:目的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其第一语言中没有相应的项目,学习者会产生阻碍性干扰。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对没有接触过表意文字的泰国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五级:第一语言中的一个语言项目到了目的语中分成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项目。如泰语中的时助词在汉语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相当于动态助词“了”)又有“足够,够了”的含义。
根据普罗克特的难度等级模式,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在S2、S5、S6、S7四个句型中“在…”介词短语在句中的语序与泰语一致,难度等级为零级。S4、S8、S9三个句型中“在…”的介词短语在句中语序虽然与泰语不一致,但是泰国学生容易习得。这是因为在S4、S8、S9句型中“在…”的语序范围包含了泰语的语序,且不同的语序在这三个句型中所表示的含义是大致相同的。基于此,我们仍将S4、S8、S9这三个句型归在零级中。在汉语句式S1与S3中“在…”介词结构的语序与泰语完全相反,符合难度等级3级的描述,因此这两个句式的语序习得难度等级为三级。为了印证我们的预测是否准确,我们对从语料库中搜集到的31条语序偏误语料进行分类统计,其中 S1语序偏误5条,S3语序偏误26条,S2、S4、S5、S6、S7、S8、S9 语序偏误 0 条。这个结果,基本上印证了我们预测是正确的,同时也说明了使用对比分析来预测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难点是可取的。
除了预测偏误之外,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也可以解释如“我吃饭在食堂”“他写作业在家”“我学汉语在学习”等这些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过度泛化”是学生产生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郎宁(2015)曾考察了留学生汉语量词的习得过程,发现量词“次”的泛化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偏误,留学生广泛地使用“次”来替代其他的量词,本该用其他量词的地方却使用了“次”,造成语义上的错误。例如“总而言之,这个(次)假期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对我来说每顿(次)饭都很重要”等[9]。同样,泰国学生在习得汉语介词“在”过程中,由于受到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偏误,这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介词“在”与介词“从”的混淆。“从”与“在”都能够通过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来表示时间、处所,但是介词“从”强调的是时间的起点和方位的起点,例如“从古到今”“从北京到南京”,而介词“在”强调的是动作发生的时间点、动作发生或事物存在的处所,例如“我们约在下午三点见面”“我在北京大学学习”。泰国学生由于区分不了两者在引进相同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时所表示的不同语法含义,从而导致了偏误。
二是介词“在”与副词“再”的混淆。在所有“混淆”的偏误中,“在”与“再”混淆所占的比例最大,为31.7%。导致“在”与“再”混淆的原因是学生对两者的字形、音义关系不够了解,从而产生了“音同音近别字”偏误。
首先,教师要提前做好介词“在”与泰语中相似语言点的比较,防止母语负迁移。赵永新指出“如果教师有一定的对比语言学知识和修养,把握汉外语言的相同点、相似点就能预言、解释、改正并消除学生由于母语干扰而出现的错误”[10],可见教师如能具备一定的汉外对比知识,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以介词“在”为例,通过对比中泰9种与介词“在”相关的句式,我们预测出学生在语序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并通过语料证实了我们的预测。因此,教师在对介词“在”进行教学之前做好中泰对比研究,这对预测、解释、改正学生的偏误大有帮助。
其次,加强汉语介词“在”的近义词辨析,防止目的语知识的过度泛化。根据调查发现,由于受到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的影响,泰国学生常常将“在”与其他介词混淆,例如将“在”与“从”混淆。不同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在习得相同语言点时的偏误会呈现出一定的共性,教师还应该了解其他国家学生在习得介词“在”的过程中容易与哪些词相混淆。了解了学生容易将哪些词与介词“在”相混淆后,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近义词辨析。
最后,教师要树立汉字书写偏误意识,防止学生出现别字、错字。经过我们的研究调查发现,在泰国学生习得汉语介词“在”的混淆偏误中,“在”与“再”的混淆所占比例最大为31.7%,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树立起汉字书写偏误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语音教学与汉字教学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当学生学习完一批汉字之后,教师应该对形近字、音近字以及形近偏旁进行归纳和对比,加深学生印象。
意义的多变性和用法的多样性使得汉语介词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汉语介词时应该加强中外对比、加强近义词辨析并重视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难度等级模式对相关语法点的难度进行排序,从而帮助教师把握住教学重难点。语言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还应给予学生鼓励,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总之,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耐心教导之下,学生一定能够克服汉语介词难以掌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