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化工程专业产学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2-06-25 02:01隋智慧吴学栋高树珍曹向禹
化工时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学应用型校企

隋智慧 吴学栋 祖 彬 高树珍 曹向禹

(齐齐哈尔大学 轻工与纺织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在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中,轻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是关系民生的重要产业,也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承担着满足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出口、扩大就业范围、发展“三农”政策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作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中的工科专业,我校的轻化工程专业(合成革与皮革方向)(本文以下简称为“轻化工程专业”)行业属性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研学融合,探索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可实现精准教育,能进一步促进轻化工程一流专业建设和高质量人才培养。

1 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9年以来,我校积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修订并实施了2019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此为契机,以新工科、工程认证、OBE教育理念为引领,与相关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模式,重新审视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与我校“有特色高水平地方应用型综合大学”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产业、企业调研,企业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学分学时,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轻化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平台和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2 搭建“五大平台”,回归工程教育

轻化工程专业作为轻工支柱产业人才培养及输送的供给侧,只有回归工程化培养的初衷,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持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才能满足对口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2]。

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特性,培养工程能力是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应用型工科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校企共同搭建了“五大平台”,即:工程认知教育平台→工程基础教育平台→工程专业教育平台→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工程创新教育平台,这“五大平台”逐层递进、抬升,涵盖了轻化工程专业学生本科四年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轻化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平台

2.1 工程认知平台

该平台向学生介绍专业概况、产业、行业发展现状等,主要内容包括:轻工技术导论、通识类课程。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对于那些非第一志愿入学的学生尤为必要。

2.2 工程基础教育平台

主要内容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外语、四大化学、化工原理、机、电、计算机应用类等课程,以及轻化工程高分子材料、轻化工生物化学等。

2.3 工程专业教育平台

主要内容包括:合成革与皮革核心课程、精品课、课改示范课、慕课、企业家讲座、论坛、校企合作奖学金项目等。

2.4 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主要内容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或示范工厂、带薪实习实训、科技节、主题竞赛、工程夏令营、国际知名企业技术培训短课程等。

2.5 工程创新创业平台

主要内容包括:校内或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互联网+”等学生科研项目、学生发表专利等。

3 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模式,增加产学融合的深度

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课堂,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但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实践教学是人才链中稍薄弱的一个部分。高校应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实践教学平台的水平,增加产学融合的深度。

3.1 校内实验室共建

多年来我院与制革相关企业建立了稳定、良好的校企联系,合作企业与我院在本科实践教学用实验室共建方面又向深度融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企业购置、赠与原皮、成品革及成品检测的特型或大型专业仪器与工艺设备、提供皮革化工材料等以满足学生专业实验的要求,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加速学生向工程技术人员转变。与此同时,缓解了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维护经费不足的矛盾,也为加快实验设施建设和强化实验条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2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建

应用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学校加强实验内涵发展建设,传统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已不再适合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根据人才发展的需求,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基地建设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3]。

在逐步完善校内实践平台的基础上,校外实践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开展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工程实训、校外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做到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使学生逐步了解工艺生产实际和理论教学的联系与区别,进而使理论与实践的逐步结合。

4 多渠道拓宽产学融合、协同育人的广度

除了建设专业实验室外,我们还与企业共同建设展览室和多媒体教室,利用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公司知名度,也给了学校向企业推广其研究成果的机会。

邀请知名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和现场演示,如引进市场上流行的颜色品种和最新技术,展示各式各样的毛皮和皮革加工工艺产品。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凭借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自身经历,不仅为师生提供良好、便利的学习机会,还可以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理念。企业奖学金可鼓励学生自发汲取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达到相应要求。为此,设立了尽可能多的企业奖学金,扩大奖学金范围,促使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和实践学习中更加努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在轻化工程(皮革)专业设立奖学金的既有国外知名企业,也有国内知名企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占专业总数的70%。每一项奖学金都是公司的宣传窗口,学生的起点,不仅提升了公司的形象,也有助于在学生中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上述产学融合渠道以“兴趣引导”为出发点,无形当中也是一次生动的专业教育,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增加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明确了将来的职业规划方向,对提高生源质量也有辐射作用。

5 探索毕业实习与就业结合的创新模式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搭建校企合作通道[4]。将毕业实习环节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通过学校的推荐和企业的初步面试,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前往用人单位进行为期1~3个月的毕业实习,经过双向的了解和选择,实习后签订了正式的就业协议。这也丰富了毕业实习的形式和内容,不仅保证了毕业实习的要求和效果,而且实现了真正的双向就业选择。学生亲临就业现场,能大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人单位也尽力为学生提供能力展示的机会与舞台,对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技能提升有关键性作用,还可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扩大就业机会。

6 探索科研与实际生产需要结合的创新模式

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的深入,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促使我们将科研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提高科研的实效性,促进专业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解决生产实际的问题和科研成果的转让,使企业不再只满足从高校招聘学生,而且注重与高校的长期合作,有利于高校与企业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7 结语

产学融合正日益成为实现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教育与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通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设计、建立在“五大平台”基础之上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得以优化,强化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三大能力的培养,提高了轻化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达成了学校的教育目标,满足了企业对高级应用型的人才需求,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质量,呈现出三方互赢的有利局面。

猜你喜欢
产学应用型校企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模式探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