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燕君
(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甘肃 定西 743000)
小儿川崎病又称为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炎症疾病[1]。有调研数据表明[2],5岁以下婴幼儿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且男孩的发病率较女孩更高。患儿发病后全身血管会发生炎性变化,长时间高热不退,出现严重的皮疹反应和淋巴结肿大。对于川崎病患儿而言,及时进行诊断并开展有效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3]。如果在发病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疗,会导致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加大,患儿在成年后极易患心脏疾病,导致其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4]。本研究就小儿川崎病的临床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将甘肃省定西市人民医院2015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95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7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个月至6岁,平均(1.65±0.36)岁。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个月至6岁,平均(1.74±0.35)岁。95例患儿中>5岁患儿2例,≤5岁患儿93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均表现出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症状。
排除标准:对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过敏患儿;合并严重免疫疾病患儿;出血患儿。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对症治疗,应用退烧药物、利尿药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
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生产厂商:长春普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2025382),剂量为30~50mg/(kg·d),分3次服用。
观察组以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生产厂商:安徽大安生物制品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9983038),每次用药量为1g/(kg·d),根据患儿具体情况控制给药速度,12h内滴注完毕。阿司匹林剂量为3~5mg/(kg·d),分2次服用。
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有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
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两组患儿的高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淋巴结肿大消失时间。
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
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瘤的例数,比较并发症发生率。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发生恶心、呕吐、嗜睡的例数,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95例小儿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比较[n(%)]
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更短(P<0.05),见表2。
表2 95例小儿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表2 95例小儿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s,d)
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实验室改善情况更为确切(P<0.05),见表3。
表3 95例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3 95例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指标比较(±s)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95例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95例小儿川崎病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小儿川崎病高发于5岁以下患儿,是临床儿科较为常见的全身性疾病[5]。目前临床对于川崎病的研究尚浅,致病机制尚不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川崎病的发病和多种感染病原综合作用于机体有较大关系[6]。患儿在患病后通常会表现为全身血管发生炎性改变,并长时间处于高热的状态,体温可达39℃。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最开始由日本医生川崎提出,目前临床广泛认可的临床诊断标准为:①连续高热的时间达到5d以上,口腔黏膜以及眼结膜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红肿等症状;②颈淋巴明显肿大且直径>1.5cm,未化脓;③手足肿胀,急性期表现为硬肿,手足末端出现红斑,随着新陈代谢会出现趾端脱皮;④唇部皲裂,呈深红色[7-8]。在对患儿进行诊断时,除了观察患儿是否出现上述临床症状,还需要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血沉、白蛋白等检查[9]。通常川崎病患儿的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和血沉升高,部分患儿同时还存在红细胞圧积、血清ALB降低的现象[10]。在患川崎病后全身免疫性炎症反应十分强烈,会导致冠状动脉受损害,引发血管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水平升高会导致血管内皮被破坏,内皮细胞的活性增加后通透性提升,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病变[11]。有研究数据表明,川崎病引起的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症会导致冠状动脉受累,是影响儿童患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川崎病的高峰期在起病后的10 d左右,对冠状动脉产生损害多在病程的第2周。因此,及时进行诊断并施以合理的治疗措施对于促进患儿生长发育、改善预后而言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上对于川崎病的治疗理念以消除机体炎症、抑制内皮活化为主,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在川崎病的治疗中。阿司匹林口服进入人体后作用于血小板,可减少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中前列腺素环氧酶的活跃程度,对血栓烷A2的合成起到抑制的作用,可以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可能性[12]。由于川崎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所以增强患儿免疫能力可以有助于缓解病症,提高临床症状消失速度。丙种球蛋白能够中和超抗原,抑制T细胞以及特异性抗体的活性,减慢细胞凋亡速度,促进患儿机体恢复。同时丙种球蛋白能封闭血小板和单核细胞,中和微生物毒素,减少血小板附着。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的患儿治疗有效率明显较仅实施阿司匹林的患儿更高,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更为显著,临床症状消失速度更快且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联合用药并不会加大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效果显著,可以提升临床症状消失速度,减轻机体炎症,还可以有效降低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用药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