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艳霞
《北京市老年阅读群体满意度与政策需求调查》显示,老人们在书乡里重新找回了自信,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为阅读付费,相比于线下阅读仅有3%的老人偏向于线上阅读。老年人参与阅读活动最迫切的诉求是有一个固定的阅读空间,不必再长途奔波。
故事
“北漂”老人在阅读中缓解孤独
此次调查由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开展,主要对老年阅读群体构成、阅读活动开展情况、阅读参与情况、老年人主要诉求等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北京市老年阅读群体表现出的典型特征为高学历、高收入、高需求,北京市老年阅读群体中,65%是北京本地人,约28%是因为需要给子女带孩子来北京的“老漂”,还有约7%属于外来务工者。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北京市老年阅读群体的结构比较复杂,“老漂”和“老龄外来务工”人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人群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远离亲密的朋友,在闲暇之余开展的社交活动有限。
陆庆宏和老伴2006年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来到北京,和女儿在一起生活,“刚来北京的时候,发现北京有那么多丰富的文化活动,但就是觉得自己融不进去。”辗转多年后,陆庆宏老两口进入银龄书院,“我们进入读书群体感觉不一样了,找到家的感觉了。”他们在银龄书院参加朗读剧演出,在沈从文《腊八粥》中,陆庆宏演“母亲”,老伴演“父亲”;在契诃夫《变色龙》中,老伴演巡警奥楚蔑洛夫,陆庆宏演厨师。“我们一起到处演出,写阅读笔记,一起开了微信公众号,生活特别充实,感情也更加深厚了。”陆庆宏说。
谢淑敏今年66岁,几年前她从一所中学退休,一下子倍感失落,一度患上焦虑症,寻求药物治疗。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她在朋友的影响下参加了线上的阅读活动,“老师在群里讲课,解读作品,我写作业,写感想,交作业,每天忙忙碌碌,再也没时间胡思乱想了。”她说,退休后家里的很多书都卖了,钢笔也没水了,一旦重拾阅读重新执笔,久违的幸福感又回来了。谢淑敏跟着老师一起读《老人与海》《围城》《边城》《霍乱时期的爱情》《鼠疫》等,她还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对比性阅读,如将沈从文的《边城》与川端康成的《雪国》一起读。
偏好
老人对线下阅读活动情有独钟
调查显示,线上线下的阅读活动老人们都会参加,但线下阅读活动依旧是首选,他们在线下活动中发现了崭新的自我。其中,约73%的老年人线上线下阅读一样喜欢,约24%的老年人更喜欢线下阅读,仅3%偏向线上阅读。
调查结果表明,线下阅读活动能提供给老年人讨论交流的平台,老人们可以走出家门,重建社会联系,增强幸福感;其次,线下阅读活动开展的形式更加丰富,既可以开展阅读品鉴活动,又可以开展朗读剧、戏剧表演、观影活动;线下阅读活动还可以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或直播平台的老年人提供便利,将这些老年人也纳入阅读阵列中。北京市老年人偏向免费阅读,但仍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愿意为阅读付费(单人次百元以内)。
很多老人因参加老年阅读线下活动重新找回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62岁的金艺琳坦言:“线下活动比线上活动更吸引人,更有亲切感,更能改变人。”去年,金艺琳成了朗读剧《麦琪的礼物》的女主角,之后她又演了《野火春风斗古城》等剧目,性格内向的她从没想过自己有这样的胆量。老人们带着这些演出进学校、进社区、进书店,把对生活的热爱也带到了各处。
困境
为了读书奔波几十公里
线下的读书活动可以为老人带来更多的幸福感,缺乏固定的阅读空间是大家普遍反映的问题。调查显示,线下老年阅读活动的开展场地通常是不固定的。老年阅读组织往往缺少经费,临时租赁的线下空间往往比较小且相对简陋,只能对老年人开放比较少的名额,大量有需求的老人“一票难求”。66%的老年人表示经历过为了参加活动,奔波很远的路程;55%的老人遇到过活动地点偏僻,公共交通不便的情况;53%的老年人因活动名额有限,需要抢票才能参加。
对于未来开展线下老年阅读活动,老年人期待最多的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固定的老年活动空间”,其中“非常希望”的比例达66.7%0大家理想中的老年线下阅读空间应该是环境优雅整洁,能够提供卫生间,拥有舒适的座位,且地点固定、公共交通方便等。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我们小时候都有少年宫,老了以后就是‘老小孩,想找个能看书的地方,和同桌的你、初恋的人见个面。”
对于这件事,银龄书院创始人薛晓萍也感同身受。银龄书院创办15年了,始终没找到自己固定的“家”。“老人们和发小、老战友见一面少一面,但没有适合老人的地方,我们到咖啡馆喝咖啡并不招人待见。”薛晓萍说,曾有店主非常坦诚地对她说,年轻人拿着电脑、iPad渲染了时尚气息,而老年人没法渲染气氛。
很多老人的读书笔记字迹漂亮、感想丰富,积攒下来已有成千上万本,他们还有很多藏书故事,这些都需要一个固定场所进行展示。
因为没有固定场所,老人们只能到处“打游击”,“热爱阅读的老年人群,为了参加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常常需要到离家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地方,这对于年龄比较大、不擅长开车的老年群体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薛晓萍说,由于都是临时约定的阅读空间,老年线下阅读活动也可能因为疫情、会议等取消,这是老年阅读活动难以常态持续化的主要原因。
地方远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很多地方并不愿意把场地租赁给老年人使用。有的租赁方曾表示:“我是产权人、租赁人,老人摔个跟头、磕碰一下,到底是谁的责任?”
建议
城区腾退空间设立老年阅读室
北师大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副教授何其聪表示,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市更应该关注老年人阅读活动开展的实效和障碍,回应北京市老年阅读群体的诉求,优化北京市老年阅读活动推广机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典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何其聰建议各地从街道和社区闲置腾退空间入手,以城区为单位,开设专门的老年阅读空间,保障老人能在距住所不超过1 0公里且公共交通方便的地点参与老年阅读活动。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也应该针对老年读者加强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
再有,应充分发挥实体书店“多、活、广”的特点,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实体书店开辟部分时段,满足老年阅读的品质需求:北京老年人具备比较高的消费能力,他们对于阅读空间的优质环境、舒适度都有一定要求。从现有调查结果来看,老年人理想中的线下阅读空间与中等水平以上的实体书店环境是匹配的。老年阅读最优时段为工作日的白天(10:00-12:00,13:30-15:30),这恰好与成年人(周末)和青少年(课后)的阅读时间错开。如果实体书店愿意错峰开设老年阅读活动,可以达成书店引流和老年阅读共赢的局面。为鼓励实体书店,政府应承担撮合工作以及租赁费用,为活动成效显著的实体书店给予“北京老年阅读基地”授牌并给予奖励。这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老年阅读缺乏稳定空间的问题。
不论是图书馆、社区街道腾退空间还是实体书店,最终应尽量保证每个城区至少有一个专门的老年阅读线下空间。
政府还可以组织专家,因地制宜制定老年阅读服务标准,面向阅读组织、图书馆、街道社区阅读空间、实体书店等相关机构,开展老年阅读服务培训。培训可包括提供老年大字读物、培训老年阅读领读人等。对社区人员、老年阅读活动志愿者、书店管理者、养老院管理者、图书馆馆员等进行培训,强化其为老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优化为老年阅读活动的服务效果。(来源:《北京晚报》)EF7EF1CF-75C5-446B-8B18-2E97A17F45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