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爱奇艺和米未传媒联合出品的喜剧类综艺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成功突出重围,进入大众视野,成为2021年度综艺节目的一匹黑马。在观众对喜剧类综艺节目需求和期待值提高的当下,节目在制作底层逻辑上大胆创新,在内容生产上坚守喜剧初心,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正向的情绪价值,也为喜剧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文章从综艺节目制作和喜剧内容生产两个角度,分析总结《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出圈背后的原因,以期为喜剧类综艺节目的改良和创新以及喜剧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喜剧类综艺节目;网络综艺;底层逻辑;内容生产;喜剧精神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6-0169-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焦虑和紧张的社会情绪滋生,人们急需情绪宣泄的出口,而让人发笑的喜剧类综艺节目是一个良性和健康的宣泄渠道。喜剧类综艺节目虽然层出不穷,但创新乏力、同质化严重、作品传播度低、演员断层等问题也接踵而至。喜剧节目仍受到“选手荒、导师荒、作品荒、质量荒”[1]的困扰,高质量的喜剧节目仍屈指可数、供不应求。
由爱奇艺和米未传媒联合出品制作的独播喜剧类竞演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就是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横空出世的,还未收官就在2021网络综艺霸屏年榜中排名第11位。截至2022年3月,“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微博话题阅读量已达28亿,有127.7万次讨论。该节目豆瓣评分高达8.5分,刷新了喜剧类综艺节目评分纪录,且在收官之后评分一度走高。其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也有极高的传播度和讨论度,截至收官,抖音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12亿次。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成功出圈得益于对喜剧类综艺节目制作底层逻辑的突破和创新,也归功于其坚守喜剧精神,重视内容创作的初心。
一、推陈出新的综艺外壳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突破了以往传统喜剧类节目制作的底層逻辑,不再拘泥于参赛选手是否自带流量以及“厂牌化”的相声小品的表演形式,而是从喜剧类型、选角标准、整体赛制和传播手段上创新,突破了传统喜剧类节目的限制,拓宽了喜剧节目的边界,让观众眼前一亮。
(一)喜剧类型:风格百花齐放,形式“因地制宜”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对喜剧形式的包容性极强,不像传统喜剧类综艺节目局限于相声、小品等传统曲艺形式,节目中的喜剧形式多元,主要是素描喜剧(sketch),也包括默剧、物件剧、音乐喜剧、脱口秀漫才等多种形式,同时结合了传统曲艺元素,如相声、快板等。
素描喜剧通常由一系列简短、有趣的情景演绎组成,时间一般在1~10分钟,既可以是现场即兴表演,也可以提前编排和排练。素描喜剧起源于西方歌舞杂耍和音乐厅,追求的是用最简单的形式表达一个喜剧概念,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人物关系和剧情上。与传统的小品和情景喜剧相比,素描喜剧更短小精悍,追求在短时间能“三翻四抖”,笑点也更加密集。
作为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为追求更好的观感和内容传达,《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对素描喜剧进行了改良,保留了素描喜剧时间较短、笑点密集、注重人物关系的特点,去除了即兴发挥的部分,并在戏剧结构和场景布置上采取了适合综艺节目的调整。传统素描喜剧更像一个喜剧片段,完全通过演员的表演让观众相信喜剧想要表达的关系和感情,但视频类综艺节目和剧场的舞台不同,需要考虑视听语言的传达效果以及观众的接受能力。因此,节目将素描喜剧的“喜剧片段”优化为“喜剧段落”,采用较为完整的叙事结构,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台词将不同的梗衔接起来,并通过精致的场景布置和道具细节,呈现更好的视听效果。
在喜剧形式上,节目不仅做到了丰富多元,还将不同的喜剧形式巧妙融合,大胆打破喜剧形式的边界。例如,节目将物件剧中的木偶和自制道具应用于素描喜剧之中,让较为剧场化的物件剧更容易被观众接受。节目还尝试将漫才、音乐剧、传统曲艺等元素融入素描喜剧中,给观众带来不同的视听体验。
(二)选角标准:破除唯流量论,演员“反向引流”
网络综艺盛行以来,节目遍地开花,对流量的争夺愈加激烈,而依靠选手、导师和嘉宾自带的流量,采取“素人+流量”模式是很多综艺节目的引流逻辑。《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打破了选角的惯性思维,不选择当红小生或者流量明星,也不再拘泥于选手和导师是否自带流量,而是真正深入喜剧行业,从中挖掘有实力、有潜力、有特色的演员,让好的演员作出好的作品,从而获得好的口碑,以反向吸引流量。
节目选取的选手有的是在喜剧行业深耕多年的喜剧“老人”,也有的是初来乍到、潜力无限的喜剧“新人”,他们无一例外是在上节目前默默无闻,或是在行业内小有名气,但几乎没有进入大众视野的演员。节目中的导师也没有选取流量明星,而是选择了资深喜剧演员黄渤、徐峥,自带梗和萌点的实力派演员于和伟,以及国内知名脱口秀演员、编剧李诞。四位专业人士的加盟让节目更有权威性,也支撑起了节目大胆的创新和尝试。
通过实力派演员引流的节目收视率和节目评价走向与选取自带流量的演员的节目往往是相反的。后者一般在前期会出现评分虚高而后期不断下降的现象,收视率也大多由粉丝维持,但前者会不断吸引新的观众,评分也会不断上升。《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从最初的7.5分左右上升到目前的8.5分,并且热度一直不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不自带粉丝群体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在节目播出前一边倒“鼓吹”,从而拉高普通观众的心理预期;另一方面,选用和挖掘新的演员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增添了新鲜感。
节目组真正做到了重视演员,用实际行动去挖掘实力演员,给了行业中努力耕耘的演员展示的舞台,同时也反哺了喜剧行业,为“选手荒”和演员队伍青黄不接的喜剧人才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整体赛制:弱化竞赛机制,重视“交互反馈”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是竞演类综艺,设有淘汰机制,会根据每场积分排名末位淘汰,但其竞争性随着节目的进行逐渐被弱化了[2]。
节目最初有25个自由组合形成的喜剧小队,并通过排名选出前12名晋级下一赛段。因此前期竞争较为激烈,而在节目中后期,划分为三个喜剧社团进行共创之后,节目淘汰的名额减少,甚至在节目临近尾声之际取消了淘汰机制。这体现了节目不在赛制上做文章,不利用名次和淘汰做噱头,而是专注于创作好的喜剧作品,挖掘更多的喜剧新人。
节目也没有完全摒弃竞争,而是从中做了权衡。虽然淘汰机制被弱化,但仍保留打分机制。节目中的打分来自现场观众、导师和全程参与创排的专业老师,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市场、行业和专业方面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打分赛制可以帮助节目组获取反馈,并且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也让交互性传播更加及时,节目组还可以通过线上观众的评价验证创新的形式或者某一类型的喜剧作品的可推广性,以进行下一步改良和提升。例如,节目中江东鸣组合的“刘关张”系列作品,就是在不断得到正向反馈后,确定了荒诞的“陷阱喜剧”定位。因此,打分机制的目的不再是选秀,而是聚焦于作品本身,通过赛制打分的反馈不断打磨作品,接受市场和受众的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竞演初期的赛制,导师组委会的五名导师拥有全票通过权,即如果五个导师一致投票通过,则该选手可以直接进入下一赛段。这样的赛制设置也在比赛初期留住了较有潜力的组合以及大众需要时间接受的喜剧形式。默剧、物件剧、独角戏等形式也因为导师组的通过而得以保留,丰富了整个比赛的喜剧形式,达到了推广小众喜剧类型的目的。
(四)传播手段:平台破壁共生,打造“裂变传播”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传播打破了媒介区隔,实现了跨媒介互动生产,并且重视内容的裂变式传播。
节目组在宣传推广方面,不仅将宣传物料投放到微博、抖音、小红书等,覆盖多个新媒体社交平台,还对演员组合和“爆梗”进行重复和强化传播,形成迷因(meme)。迷因的生成更好地促进了观众在社交平台上自发地进行传播和二次创作。例如,作品《请先生出山》中的魔性舞步在作品中反复出现,荒诞的笑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吸引了《青春环游记》等大型IP中的明星模仿,也在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掀起了一股模仿热潮,很多网友自发进行视频跟拍,为节目的出圈和传播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选手特色,打造个人或组合的品牌化传播,节目组将喜剧小队固定组合,打造最贴合演员特色的系列作品。例如,“皓史成双”是节目中受关注度最高的组合之一,在节目中较多饰演情侣,他们的作品涵盖了爱情的各个阶段,有着强相关性,并构成了完整的敘事结构,更能让观众相信喜剧中的关系和感情,引发共鸣。这些默契组合的互动也是观众在社交平台进行二次创作和传播的重要素材,成了节目推广和引流的利器。
二、坚守初心的喜剧内核
除敢于打破喜剧节目制作的传统逻辑外,《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出圈也源于节目秉持的“内容为本”“快乐至上”的喜剧精神。
(一)内容为本:选手编剧内容共创,严格把关作品质量
如果说好的演员是维持节目热度的血液,那么优秀的剧本便是节目的灵魂。著名喜剧演员陈佩斯认为,“喜剧创作要达到故事结构巧妙、方法运用恰当、思想具备高度三者的有机统一,并在其中加入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才能成为好的喜剧作品”[3]。现在喜剧类节目中好的剧本仍然稀缺,而《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做到了直面问题,重视剧本和编剧,把内容放在第一位。
节目在内容生产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采用内容共创机制。内容共创既体现在演员一起创排,也体现在演员与编剧、导演、创排老师合作,集思广益,共同完善作品。在创排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各方的平等性,并始终以演员和编剧为主体。导演组和创排老师的参与为作品质量严格把关,每一个作品都经过线下剧场的反复演练和打磨,并接受现场观众的反馈。现场录制时达不到要求的作品一律采取不播或者只播片段的方式,这也让节目中喜剧作品整体保持了较高水准。
节目对编剧的重视开了喜剧类节目的先河,让编剧从幕后走向了台前。节目组不仅在编剧的选拔上非常用心,在社会各界广泛招募英才,也在创排环节充分尊重编剧,在节目录制时为编剧安排了专门的观看席,在每一个作品播出时在醒目位置为编剧署名,并尽量给予充分的镜头。“从剧本开始组织喜剧、结构喜剧,然后再谈表演”,过于追求表演形式,容易陷入内容的误区,而节目对内容的重视也体现了其对喜剧行业的反思与前瞻性。
(二)快乐至上:输出正向情绪价值,消解当下社会焦虑
“无论是滑稽、幽默,还是辛辣、荒诞,都是为了‘笑’而服务。‘笑’是喜剧的统一标签。”[4]让观众发笑是喜剧的初衷。而近年来喜剧小品所追求的喜剧精神越发社会性,过于强调有意义的笑,因此弱化了喜剧的娱乐功能以及观众真正看喜剧的需求。笔者认为,具有社会性是喜剧的加分项,但不是必选项,喜剧不一定要批判和反思社会现象,而创造笑声则是必不可少的,是喜剧精神最直观的表达。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以“没心没肺,快乐加倍”为口号,让喜剧回归初心,创作出了让观众发笑的作品,更可贵的是,在最大限度呈现喜剧游戏化、娱乐化的同时,节目中的喜剧作品还紧握时代脉搏,适度结合当下的流行文化,兼顾了对社会现象的折射、反思和批判,既做到了输出正向的情绪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会焦虑。中国第一位系统阐释“喜剧精神”的学者董健强调,喜剧是令人轻松、愉快的艺术,也是叫人笑过后陷入深思的艺术[5]。节目中最受观众喜爱的作品《偶像服务生》,结合了引发争议的选秀节目和年轻人中流行的“饭圈文化”,将段子和小众圈子的亚文化词汇巧妙连接起来,收获了全网高达4亿的高热关注度。该作品内容真正“接地气”地表达流行文化,而不是刻意的说教和煽情,让观众共鸣和爆笑过后也能自发地陷入深思。
笔者认为,喜剧的主要作用从来不是输出正向的价值观,而是输出正向的情绪价值。当下观众对喜剧作品的需求不是获取知识,而是缓解压力,带来快乐,而如何让喜剧回归“快乐至上”的本源又不过于空洞和娱乐化,是喜剧类综艺节目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喜剧类综艺节目的本质还是做喜剧,流量、赛制等综艺元素都只是锦上添花,而演员和作品才是重中之重。没有流量明星的加持,也没有赛制的噱头,仅依靠好的作品和演员也可以获得高关注度,《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出圈便印证了这一点。在喜剧类节目扎堆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当下,节目对症下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喜剧节目“选手荒、导师荒、作品荒、质量荒”的顽疾,不仅是喜剧类综艺节目的突破,也为行业挖掘和输送了更多优秀的喜剧人才,让长期内循环的行业生态圈重现生命力,对行业也有深远的影响。对传统综艺节目制作底层逻辑的突破和对喜剧精神的坚守足以让《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成为行业学习的优秀范本。
参考文献:
[1] 田义贵,王睿.对于喜剧类综艺节目扎堆现象的解读与反思[J].中国电视,2014(10):21-25.
[2] 赵如涵.幽默景观:新时代我国喜剧类综艺节目的内容生产与文化位阶[J].中国电视,2021(12):96-99.
[3] 陈佩斯,王珏.什么是好的喜剧[N].人民日报,2021-03-25(014).
[4] 万芳.时代的喜剧与喜剧的时代: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喜剧创作的特点[J].戏剧艺术,2021(3):30-40.
[5] 胡德才.论董健的喜剧观[J].戏剧艺术,2021(3):22-29.
作者简介?田冉,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互联网治理、网络与新媒体、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