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数智化、生态化、知识化的供应链助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2-06-25 22:37宋华
中国经济评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产业链协同供应链

宋华

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自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之后,产业供应链逐渐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指出,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指出,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把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为党在经济建设上的重要内容和重大经验。显然,产业链供应链也已成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其高质量的发展不仅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的高效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于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保障作用也至关重要。

供应链原本是一种系统论视角下的产业运营体系,其初衷在于通过打破组织内部及组织间业已存在的业务孤岛、信息孤岛,有效地规划和管理产业链上发生的供应采购、生产运营、分销和所有的物流活动,特别是产业链所有相关方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效整合。然而,供应链高效运行并非易事,要真正把握供应链的创新发展就需要了解和掌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前我国三大产业需要提升的空间,以及产业层面供应链建构的关键因素。

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与供应链建设

要把握供应链创新发展的内涵和动力,首先需要要厘清供应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关系,这一对词汇虽然常见于政府的各类报告和文件,并且常常并列使用,然而,这一对词汇既相互关联,又有区别。供应链是中观层面的概念,它是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业全过程高度协同的组织形态。换句话说,供应链实际是对上下游业务活动的一个协同,通过这个协同来实现整体效率。而产业链要比供应链更为宏观,更加强调各个经济部门之间有机关联,并且根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经济网络体系。他们之间的区别显而易见。供应链是站在行业的角度谈论的生产组织方式,强调所有上下游关联企业之间活动协调问题,而产业链是从整个经济社会的角度看待生产组织方式,强调各个经济部门、各个不同领域之间形成的相互交织的协同网络。从分析的单元上看,供应链的单元是组织联盟体,而产业链关注的是协同经济体系。从上述概念辨析中可以看出,产业链是社会经济协同发展达成的结果,而供应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理解了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关系,就需要明了中国产业链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供应链对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中国产业链目前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所以提出高质量,是相对于克服以往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而言。具体讲,目前产业链运行中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组织、部门和环节之间的协调成本较高。由于产业链涉及众多产业环节,并且往往跨行业、跨区域开展,因此,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协调非常重要,但是,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加之我国的很多产业领域没有形成行业级的信息以及运营规范和标准,使得跨组织、跨领域的协调非常艰难。

二是产业供给与需求的衔接与匹配效率不高。产业链能顺利运行,实现高绩效,就需要产业上下游能精准匹配和衔接,一方面供给的实现,不仅能适应现有需求,而且还能创造需求,另一方面需求的形成,不仅能激励供给发展,而且还能推动供给侧的创新。但是,我国目前产业信息不对称的状况较高,仍然存在着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

三是产业运行与体系韧性亟待提升。产业链强劲的韧性也是产业链竞争力的表现,韧性指的是产业链能够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突发事件,使得产业不仅不会中断,遭受损失,而且能抗拒外部冲击,保持产业链高效率运行。因此,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克服上述三方面的挑战,实现“让组织与组织的协同更顺畅”“让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更精准”以及“让运行和体系的反脆弱更强劲”。

显然,要实现产业链高質量发展的上述三个目标,就需要从供应链入手,围绕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重构产业活动的主体组织方式、价值形成方式、物流运行方式和资金支持方式,达到四个方面的高效。

首先是供应链主体组织方式的高效,即采用有效的方法将产业中的各个利益主体整合成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支撑的专业分工体系,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运行。然而,各个利益主体有着各自独特的利益诉求,也从事着千差万别的业务,经营管理所凭借的资产也形态各异,因此,将这些主体协同起来,围绕共同的目标经营,显然具有较大的挑战性。这也就意味着需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这类信息化技术手段,以及行业的规范和标准,有效、合理地识别、组织和管理相应的利益相关方,从而通过相应的分工协作,来实现共同追求的目标,最终实现效率、效益和效果。

其次是供应链价值形成方式的高效。供应链是价值在不同环节创造、传递和整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思考如何去设计、挖掘和实现不同的价值元素,并且将不同主体创造出来的不同价值元素,聚合成系统的价值体系,推动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提升。供应链价值形成的高效化既需要合理地形成各具核心竞争力的价值元素,又需要协调相互不同的价值单元,形成有机的价值整体。没有各自独特、具有竞争力的价值单元,就很难形成最终的价值体系和系统。同样如果不能协调、整合差别化的价值单元,各种价值单元只能是分散化的价值孤岛,难以产生系统化的价值。

第三是物流运行方式的高效。当今的物流运行不同于以往传统的物流作业,它具有战略性的作用。具体来讲,现代物流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在时空上的移动,更是对信息和服务全程的收集、分析和管理的过程。此外,在突发事件频发、逆全球化蔓延的今天,如何保证物流运行的顺畅、高效(诸如跨境物流运作、不同区域之间的物流协调等),对于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以及产业的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四是资金支持方式的高效,即通过高效的资金融通、支付结算和财富管理,实现全产业链资金运行的充足、稳定和安全,缩短产业的现金流量周期,从而让金融活动能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特别是保障产业运行中中小企业健康持续运作。

二、我国三大产业供应链建设的关键问题

工业、流通和农业这三大产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随着不同的产业特点呈现出差异化需求,因此,在具体的供应链建设方面有着不同的运行规律和特点,这也是各行各业需要关注的要素。当然,尽管三大产业的供应链各具特色,并不表明相互之间没有跨越和关联,三大产业之间往往相互支撑、互为作用。

(一)工业制造领域的供应链创新发展

在工业制造领域,供应链建设主要围绕三个方向开展:一是形成信息数据嵌入式的全周期技术或产品开发与生产管理,即借助现代信息和物联技术实现产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德国西门子提出的工业4.0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系统,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其他先进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作为一套完整且精密的创新工业体系,工业4.0覆盖产品设计、生产规划、生产工程、生产执行、售后服务等全部制造相关环节。通过Cyber-Physical System的搭建,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全部信息,生产的每一个步骤所需要的全部信息都可以输入系统,不仅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还能实现更灵活、智能的制造,并节约能耗物耗,满足环保要求。

二是形成自组织的产业生产过程和生态化。在数字化的时代,生产制造过程是一个多利益主体交互的复杂经营过程,其成员包括核心企业、配套企业、供应商、分销商、营销商、第三方物流、客户、行业组织、政府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等,在一定程度上还包括竞争者和社会团体。这些成员之间构成了价值链,不同的链之间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相互交织形成了价值网,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伴随着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供应链运营的层级也逐渐生态化和自组织化,也就是說生产制造的协调和互动不仅仅是上下游之间直接的协调和互动,而且也是沿着纵向延伸(亦即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横向延伸(各类协同经营组织、诸如物流服务商、技术合作伙伴等)以及外围延伸(诸如金融机构、行业组织、政府管理部门等)的多向复杂的互动和协调过程。

三是拓展产业的服务化网络。工业制造领域供应链建设强调的不仅仅是制造本身,而是生产性服务,就是制造+服务。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怎么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为节点、以工作量为缓冲、以直接和间接服务商及集成服务商为我们的成员,形成水平式、垂直式、斜向式的联盟服务体系。水平式是同类企业之间的合作,垂直式是上下游的合作,而斜向式是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这样既能实现活动的高增值性,同时又能实现生产管理的标准化。

(二)商业流通领域的供应链创新发展

除了生产制造领域发生供应链变革之外,第三产业也在数字化的助力下使得供应链运营更加智慧化,特别是商业流通领域。传统的商业流通领域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媒介渠道复杂且不融合,流通渠道相对冗长、混乱,此外,经营活动对应市场的变化相对迟缓,等等,而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却为改变这一状态提供了契机,也促进着商业流通领域的变革。

一是协同商务的发展。协同商务(Collaborative Commerce,简称C-Commerce)的概念是1999年由高德纳公司提出,是指将具有共同商业利益的合作伙伴整合起来,主要是通过对与整个商业周期中的信息进行共享,实现和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同时也满足企业本身的能力发展。通过对各个合作伙伴竞争优势的全面整合,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以及提高获利能力。“协同”包括三个方面,即企业内部信息和资源的协同、企业内外信息资源的协同和价值网协同。

二是增值分销服务。增值分销是市场营销中发展出来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卓越的数据驱动的营销和销售。高效的产品分销,独特的产品规划和卓越的采购能力,可以帮助客户在供应链运营中增加或创造独特的价值。增值分销需要具备四个类别的服务能力:物流服务能力,包括数据驱动下的渠道选择、合理的网络规划、制定库存战略、良好的仓储管理、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管理、物流成本综合管理、物流服务质量管理以及仓配运一体化协调管理;技术服务能力,包括能够根据客户的状况以及产品的特点,提供定制化的系统设计方案、在与客户充分交互的基础上规划云端架构、制定良好技术实时路线图、部署相应的技术、实施连接、开发服务模块、运维平台,等等;信息服务能力,包括数据的全周期管理和服务,即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和市场洞见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服务能力;增值服务能力,包括在分销供应链运营中所能涵盖的所有增值性服务,即所有的交易性服务、金融性服务和人力资源服务。

(三)农业农产品领域供应链创新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业是在所有三大产业中发展最为缓慢且挑战较大的领域,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小农分散导致的农业经营效率较低,农产品经营模式粗放,忽略终端,远离农户,竞争同质化导致农产品价格和信息传导机制不畅,等等。因此,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方向之一。

一是优化农业供应链流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诸如农业要素、农业种子、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种植或养殖、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渠道、农产品营销与市场等各个环节;其二是将供应链运营的不同性质维度能够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包括农产品交易流、农产品物流、农产品资金流和农产品信息流。这两个方面需要做到实时、同步、规范、标准,就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来助力。

二是农业组织的有机生态化。农业产业往往涉及各类不同的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需要将这些分散化的个体结合起来产生集体行为,只有产生了集体行为,才有可能降低交易成本。而这种新型的组织方式,不仅仅是将农户联合起来的合作社,更是一种能够对接上下游的组织形态,即这种合作组织开始向产业供应链的后端延伸,甚至出现了与外部合作的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业供应链组织形态上,更是需要多利益相关者平台的建立,这里提出的多利益相关者平台指的是能将农业供应链中不同的参与主体(如农户、加工商、分销商、第三方物流、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等)有机地组织起来,来共同克服农业产业的交易阻力,推进产业发展。

三是产业链数字化、聚合化、服务化。农业产业的有序、持续发展有赖于两端一线,两端指的是生产端和市场端,两者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生产端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有序性、稳定性和可追溯性。有序性指的是农业生产能够按照合理规划进行,确保农业产出的最大效益,同时各参与者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稳定则是指生产经营的平稳,避免生产中出现的价格大幅波动,以及因为波动和风险给农户利益产生的威胁。可追溯性指的是农产品生产质量的一致,并且能够追溯源头。市场端也是农业供应链的关键,它是农产品最终能够实现效益的核心要素,表现为能够保障农产品以合理的价位、合理的销售方式和合理的渠道,将合理的数量和合理的质量,分销或销售给合理的客户。一线指的是连接生产端和市场端的供应链运营,这包括流通加工、冷链冷库建设与运营、运输配送、金融保险支持与服务。这些行为是传递和实现价值的重要环节,它的效率和效益,既取决于两端输入的数据和信息,也取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去合理有效地组织和管理。

三、供应链建设的关键突破口

供应链创新变革直接反映为“数智化”“生态化”以及“知识服务化”几个方面。

数智化的目标是在供应链运营上实现“RRR”,第一个“R”指的是触达(Reach),即能够让产业链、供应链所有的主体能够获得相应的数据,如果产业主体不能真正掌握各种数据,我们的产业是没有效率的,因此,能够借助于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实时穿透供应链信息和数据,让各方及时获取相应信息至关重要。第二个“R”指的是丰富(Richness),让所有产业的各个环节、各个主体能够获得多维的数据,产生数据的纵深价值。第三个“R”指的是幅度(Range),即能够获得多级、多主体、多环节的数据。供应链有上游、下游、上游的上游、下游的下游,还有各种关联方。只有这些环节、主体的数字能够有效整合并加以利用,才能让供应链更为高效,供应链的协同性也能得以体现。在供应链数智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与之相关,就是数字治理问题,即建立环境和机会、规则和决策权,以评价、创建、搜集、分析、传递、存储、运用和控制信息,解答“我们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运用这些信息、谁负责”等问题。显然,数字治理行为包括了交易管理、规则确立、信息安全、数据流管理以及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等。

生态化是要把关联方形成一个共生系统。什么是共生系统生态?通俗地讲,就是要改变以往单纯竞争的思维模式,轉而形成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协同发展思维。那么,这样的生态应该如何搭建呢?第一,要识别生态系统中的所有成员,即整个产业链相关的利益相关方到底有谁,每一个客户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他的价值是什么。不能够透彻地理解客户的价值,就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此外还要考虑,有没有帮助实现价值的技能。第二,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经济规律。换句话说,仅仅知晓价值不一定就能实现价值,还要知道价值的内容是什么,服务的架构是什么。没有体系化的认知,哪怕有一个好的想法,也没有办法落地。第三,要知道未来的趋势和动态的变化。因为任何模式都是有风险的,风险从哪里来,如何量化风险,怎么根据风险来定价、管理风险,都是生态化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围绕产业供应链运行的行业规范、标准,特别是合约、函证等各类要素标准的建立,这是制约我国供应链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旦行业不能形成规范和标准,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合作必然是空谈。二是如何给予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撑,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新冠疫情的冲击,加之商业周期受到逆全球化的影响产生巨大波动,很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关注这些企业的发展,特别是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也是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

最后一个核心创新要素是知识服务化,要从产业的生产和运营转为产业生产服务。但是,这个服务要能帮各行各业解决价值痛点,才是有价值的,这需要我们应用大量的知识,深入研究探索各个行业或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方案,切实地提升产业运行的效率。产业链的知识服务化需要关注几个要点,即嵌入性、场景化、模组化和增值性。嵌入性指的是任何的服务需要嵌入到产业供应链运行过程,为供应链参与主体提供围绕生产经营的服务,让供应链效率提升或成本下降,也就是说服务要真正渗透到产业运行的全过程或全生命周期。场景化指的是需要根据供应链运行的特定状况提供定制化服务,任何产业供应链运营都不是完全一样的,需要根据各行各业特点,定制化提供服务,解决特定的问题和痛点。模组化指的是需要借助于数字化技术,将业务和服务微架构化,避免为一个客户或一种状况设计搭建整套业务模式,实现产业服务的柔性化和灵活性。增值性指的是任何的服务需要实现产业价值,或者提升产业价值,而不是一味强调商业模式本身。

当前,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数字化的主战场仍然是实业和产业,只有实体经济和产业实现了高效、智能、协同、互联,才能真正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以及全球竞争力提升,而这正是这几年中国企业和产业的反思和探索。

猜你喜欢
产业链协同供应链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京津冀协同发展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产品可靠性与供应链集成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