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不浪费一场危机

2022-06-24 21:25黄益平
财经 2022年12期
关键词:伯南克经济学结论

黄益平

《伯南克论大萧条:经济的衰退与复苏》

(美)本·伯南克著 陈剑译

中信出版集团即出

丘吉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不要浪费一场好的危机。”只有认真地分析危机的起因、传播及后果,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规则、改变行为,才有可能避免危机重演。

曾经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美联储主席的伯南克是这种反思理念的践行者。他的学术生涯主要专注于对大萧条的研究,清晰、严谨地论证了大萧条发生、持续的主要原因。后来他又把从研究中获得的心得运用到政策实践中,真正做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伯南克的博士论文及之后的很多研究都是围绕两个学术问题展开的,一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萧条,二是为什么衰退持续了这么久。他的学术发现可以简单地总结如下:货币因素是导致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名义工资调整困难妨碍了经济复苏。这两个结论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意义。

过去学术界一直认为货币是中性的,价格高低只是一个数字。但确认货币因素导致了经济衰退,实际是否定了货币中性的认知。货币供应不足容易导致通货紧缩,而这又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从而把经济推入衰退的境地。而名义工资调整慢于价格水平,可能会使劳动需求减少,这样就会拖延经济复苏的步伐。

美国学术界确实没有“浪费”大萧条。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在研究大萧条问题。伯南克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经济学教授艾肯格林是另一位领军人物。关于大萧条的经济学研究形成了非常多的学术成果,总体来看,这个领域特别符合好的研究的几个基本特征:问题很重要、研究有意思、结论有影响。

大萧条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第一场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危机,研究大萧条等于抓住了一个十分重大的经济学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来自现实世界。伯南克一再声称他是一个宏观经济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他研究大萧条,关注的并不是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重要的宏观经济关系。搞清楚这样一些可能影响大局的经济关系,比弄清楚一些细枝末节的历史事实更有意义,也比验证一些已经被验证过无数次的经济关系更重要。事实上,無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都是在大萧条之后逐步形成的。

这个研究确实也非常有意思。大萧条期间究竟是货币收缩导致经济衰退,还是经济衰退使得货币收缩,在学术界一直有争议。早先的研究一直局限在美国本身的数据,上述因果关系不太好识别,更不要说有不少学者认定货币是中性的。这项研究的突破来自国际比较研究的引入,就一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大萧条,说不清楚谁引发了谁。但有了跨国数据,就可以按照大萧条发生之后退出金本位制的先后,来考察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结论是退出金本位制较早的国家,经济复苏也比较快。原因是在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量是由黄金储备决定的。一旦退出金本位制,货币供应就可以灵活调整。

这些研究结论后来产生了重大的政策影响,促进了货币政策框架的形成和金融监管框架的完善。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时候,在确定美元盯住黄金、其他货币盯住美元的基础上,允许各国不定期地根据需要调整汇率,实际就是吸取了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不够灵活的缺点。可惜的是,后来这个设计没有发挥作用。因此,到1971年美国就放弃了美元盯住黄金的安排,走向了浮动汇率制。大萧条研究对政策最直接的作用,反映在伯南克执掌美联储期间所采取的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扩张。换句话说,他的政策是有多年学术研究支撑的。

《伯南克论大萧条》是一本论文集,收集了过去几十年来伯南克所做的关于大萧条问题的经济学研究论文。与回忆录相比,论文集的技术性稍强一些。好处是可以仔细地了解这些问题的提出、数据的收集、分析的过程以及最后结论的得出,其实还可以学习如何做学术研究。而对话题特别感兴趣的读者,则可以更多地关注话题的重要性、分析的逻辑及其政策含义。伯南克专门为本书撰写了第一章“大萧条时期的宏观经济学:比较分析方法”,这是一个写得非常好的综述,系统地阐述了问题的提出、分析的思路。

(本文为该书推荐序,略有删改;编辑:臧博)

猜你喜欢
伯南克经济学结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结论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伯南克称美经济年内见底
伯南克的解读
惊人结论